[新聞] 逐漸凋零的主播魯尼

看板Anchors (主播)作者 (請支持“姓名權”平等!)時間14年前 (2011/11/14 22:13),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11-11-13 旺報 【刁卿蕙】  「兩點鐘方向來了一架,艾略特,打下那個狗娘養的!」1943年24歲的軍事記者安 迪.魯尼(Andy Rooney),乘坐美軍轟炸機,記下了對德空戰時,機艙裡的對話,粗率生 動地描繪了戰士的專注與亢奮。之後,他進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同時也寫專欄 ,仍以簡單扼要,不假修飾卻引人入勝的口語文風崛起。  從生活細節找出魔鬼  他說「我不是故意要變老,它就這樣發生了。如果你夠幸運,它也能發生在你身上 。」幸運的魯尼在主播台上一坐就是33年,廣大的觀眾也隨著他慢慢變老。《60分鐘》裡 的短評「與魯尼的幾分鐘」,聽他無所不談,有耍寶嘻笑,偶有智慧雋語,有義正詞嚴, 亦有蠢話出槌,誤踩宗教、性別、種族禁區,引來撻伐。  觀眾在每周日晚上的幾分鐘,看他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細節裡找出魔鬼,用反諷手法 批評看似天經地義的小事與常規。例如,他取笑現代雅痞愛喝很貴的瓶裝水,並打算推出 高價位魯尼牌礦泉水(取自辦公室旁飲水機)。他揭發奸商的不實包裝與誇張廣告,讓觀 眾會心一笑之餘,也注意了自己的權益。  曾經的西線戰場,轉移了陣地,老驥伏櫪,不再壯烈遙遠,卻有了貼身的真實。雖 然其評論有時流於閒嗑牙,過耳即忘,就如同你我生命中隨意浪擲的無數個分鐘。正因此 特點,他成了美國大眾生活的一部分,一種習慣。10月初最後一次節目,還特別等著在7 :55分看他話別,之後的幾個禮拜《60分鐘》結尾,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他有時顢頇,充滿主觀偏見,但也有他的傳統價值與意識型態,但出乎直覺不矯飾 ,不花俏流俗,而讓人感覺其心之純正與柔軟。譬如2008年,他認為美國不會有如1920年 代的大蕭條,所謂的不景氣只是財經報紙的誇大其辭,即使有也不能怪小布希總統,出身 富裕的他,大有不識人間疾苦的況味。他也曾說歐巴馬的名字,聽起來就不那麼「總統」 ,不像華盛頓、傑佛遜、林肯或羅斯福。但當歐巴馬當選時,他也很識時務地大讚美國人 的心胸。  在電視露臉的作家  看似好發牢騷,難以取悅的形象,卻奇妙地令人喜愛。他90歲大壽,三教九流的數 千朋友舉杯同賀。他薪資版稅收入驚人,生活卻平實素樸,60餘年的婚姻從一而終。與台 灣媒體人(尤其是女性)奉為圭臬的芭芭拉.華特絲迥異,他不靠長袖善舞與攀援名人起 家。不像現在大多數媒體人,取巧聳動,不用功,不專業,抄襲風格,賣弄權威。他的觀 察評論有時似微不足道,卻常是新鮮有創意。  他出了16本書,自稱是個在電視上露臉的作家。其作品雖沒有費茲傑羅《大亨小傳 》的高度,亦無海明威《戰地鐘聲》的魅力,但這個倔強老頭子敲鍵盤時的側影,是結合 文學與新聞的另種迷人姿態。他是網路新世界中,一個搖搖欲墜,猶仍堅持自我的文人典 型。  不似56歲賈伯斯,驟逝如彗星,燦然一瞬,予人壯志未酬的遺憾。魯尼的死是逐漸 凋零,如四季更替般的自然。一個圓滿的句點,如初冬雪花,輕輕湮沒生命的浮游感,再 次提醒我們,如何令人依戀的人事,終將飄落。卒於2011年11月4日的魯尼,已是種鄉愁 。  (作者為旅美時事畫評家)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1111300311.html -- 想要:小孩雙姓 + 在娘家過除夕夜 + 婚後100%孝順自己父母--> 不要取/用/住公婆一毛! 取/用/住公婆"越多"的媳婦,婚後被婆家"監禁"的程度越嚴重!(如: 控管女人回娘家次數) 聘金: 1. 自古"重男輕女"社會背景下,流傳下來的習俗(陋習)。 2. 聘金20萬,一個月花1萬的話,不到2年就花光光了。 ╮(﹀_﹀")╭ 女方父母會再活10-30年以上吧? 以後日子誰照顧? 3. 聘金有"買斷"的意思嗎? 女人婚後工作的薪水,要"貢獻"給夫家嗎? (?o?) -- ※ 編輯: ha97 來自: 125.225.126.238 (11/14 22:14)

11/14 22:26, , 1F
11/14 22:26, 1F
文章代碼(AID): #1EmI8PII (Anchors)
文章代碼(AID): #1EmI8PII (Anch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