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King's Cross Theatre: In The Heights

看板BROADWAY (百老匯‧歌舞音樂劇)作者 (吉米布蘭卡)時間8年前 (2016/12/16 23:12),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Blog版本: http://jimmyblanca.blogspot.tw/2016/12/kings-cross-theatre-in-heights.html 時間:2016.11.13 18:00PM 名稱:In the heights 地點:King's Cross Theatre, London 建議看Blog版搭配影像~ 由於《Lazarus》和《In The Heights》同在 King's Cross Theatre 演出,11/12晚上看 《Lazarus》前就已經先行詢問是否有當日券 (網站上沒有寫)。可愛的票亭小姐說,有喔 ,當日券是用15鎊買25鎊的票!喔耶~ 這場演出我看得非常開心,回家時笑容滿面,還順 道去拍了裝模作樣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哈利波特照。 應該可稱得上是2016百老匯關鍵字的 Lin-Manuel Miranda,憑藉著《Hamilton》一劇, 以秋風掃落葉之姿,拿遍各大獎項,並將於2017年前進倫敦西區 (我好期待 King George 組曲,踩在英國的土地上,唱著傲嬌的跟美國分手的歌曲,惡趣味十足阿~)。雖然短時間 還看不到10美元紙鈔上的人物故事,總得要把握機會看同樣拿了不少獎的舊作《In The Heights》。 《In The Heights》在2008年的東尼獎拿了最佳音樂劇 (Best Musical)、最佳作詞曲 (Best Score)、最佳編舞 (Best Choreography) 等獎項,也是從這部作品開始, Lin-Manuel Miranda 試圖把嘻哈與饒舌放進音樂劇裡頭。第一首歌曲〈In The Heights 〉便展現企圖,由主角 Usnavi 邊唱邊跳邊rap的介紹人物與背景。《高地人生》是《In The Heights》常見的中文劇名,但這只是字面直譯,並沒有翻出真正的涵義:Heights 是繁華都會區 Downtown 的對比。故事裡的人物是來自多明尼加的移民,經濟上較為困頓 ,也多居住在同一區域好互相照應,《In The Heights》說的就是這群移民的故事。 音樂非常的活潑,大量的嘻哈、騷莎與靈魂樂,以及英文西文交錯的語韻感,充滿濃厚的 拉丁風味;視覺上也目不暇給,鮮豔亮麗的服裝色彩,漂亮飽滿的舞者肢體,還有好看到 不行的舞蹈編排 (啊嘶~~~),哎呀,只能乖乖坐著看《In The Heights》真是種折磨,好 想跟著一起扭啊跳的! 倫敦版本的舞台是雙面台,觀眾坐在長方形的兩個長邊,短邊則是小鎮裡頭的店家,包含 Usnavi 的雜貨店、Nina 家裡的租車行、Daniela 的美容院等。宣傳影片裡的黑帽人是 飾演 Usnavi 的 Sam Mackay,似乎是從倫敦首演就一路到現在的演員,我看的 Usnavi 也是他,其他角色倒是有不少已經換過一輪了。雖然我沒有其他版的 Usnavi 可比較,但 Sam Mackay 的版本很得我愛,完全表現出這角色純然的善良與真心,不管是對沒有血緣 的 Abuela Claudia (Abuela是西文的奶奶的意思),還是遇到暗戀的美甲師 Vanessa 就 會當機的可愛 (特別是 Usnavi 聽到 Vanessa 要跟他約會的呆臉,超經典啊~),Sam Mackay 非常盡責地推動著情節進行,讓觀眾跟著他一起擔心又開心城鎮的未來。 《Hamilton》裡,我最喜歡的歌曲是上半場結束前的〈Yorktown〉,《In The Heights》 也不例外,大夥兒在狂歡的〈The Club〉與〈Black Out〉是我的最愛。舞者傾巢而出, 還有一堆劇情發生,包含 Nina 與 Benny 的激烈爭吵而後又激吻 (喔呵呵);阿呆 Usnavi 一直約不到心目中的女神,只能看著 Vanessa 像花蝴蝶一樣在舞池閃耀;當然 最重要的,是帶起下半場發展的停電事件,以及累積到這時間點的:We're Powerless。 不只是真的沒電,而是眾人對於親情、愛情和未來的無力感。大家長 Abuela Claudia 在 此時交代 Usnavi 要好好守護家園 (歌詞:Usnavi, please promise me. You'll guard this with your life),並給了好大一袋因為樂透贏來的錢,串起了之後的 Light up the sky 與因為錢而帶來的希望。 演出中有個畫面讓我印象深刻:〈Black Out〉的後半段有好幾次歌詞唱到"Look at the fireworks",強烈的鼓聲喇叭聲與人聲,加上跟著旋律在舞台上朝著四周旋轉打亮的燈光 ,我看到了角色徬徨的臉龐,還有原本隱身在黑暗中的觀眾的臉龐,頓時間群體的連結感 與羈絆加深了。我不只是坐在觀眾席的一個人,而是跟著這群人同樣住在Washington Heights,思考著種種人生好難的問題啊!(我發誓,我絕對不是因為看了文章中最下面的 影片才寫到群體連結感,而是寫了之後才發現影片的 XD) 看完《In The Heights》後,最大的後遺症就是會一直 repeat 原聲帶,然後情不自禁的 跟著音樂扭啊扭,中毒中很深。 Lin-Manuel Miranda 今年9月到 King's Cross Theatre 看了這檔製作,雖然我覺得他應 該是來做《Hamilton》場勘的,哈哈!原來這傢伙19歲就在寫這齣音樂劇,真是哎呀我的 媽!他還稱讚了 Sam Mackay 的 Usnavi 很優秀唷唷唷~ -- JimmyBlanca 一個跑劇場當跑趴的戲癡戲迷戲瘋子 Blog: http://jimmyblanca.blogspot.com/ Plurk: http://www.plurk.com/jimmyblanca Facebook: JimmyBlanca Tsen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4.208.22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ROADWAY/M.1481901123.A.762.html

12/17 02:29, , 1F
年中看了這齣,觀眾大概只有50人,蠻可惜的
12/17 02:29, 1F
文章代碼(AID): #1OL0H3TY (BROADWAY)
文章代碼(AID): #1OL0H3TY (BROAD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