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nds翻譯

看板Brit-pop作者 (BB & Brett大復合!!!)時間21年前 (2004/02/03 10:1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Radiohead的第二張專輯「the bends」─這張專輯有著極致的情感、旋律性及消 沉的詞意。對時代的情緒毫無顧慮的全然放棄、在絕望的無責任下,總是在愉悅 的那瞬間遲疑,是張遠離這樣的時代好幾千萬光年的專輯。當然這種說法並不是 說它是張處於錯誤時代的作品。也就是說,這張作品不僅僅是被動的臨摹時代的 情緒,而是對這個時代徹底的批評。能讓我們興奮的音樂並不是為了持續歌詠我 們所存在的世界而做的音樂,而是一個演化中的音樂。很幸運的,在你手上這張 「the bends」正是這樣的東西,超越了懶散的爛在那裡,名為"時代感覺"的現 狀肯定,歌頌著以自己的力量來贏取一個全新的時代。 Radiohead的成員如下,來自牛津的五人。 ● Thom E Yorke(Vo/G) ● Jon Greenwood(G) ● Ed O'brien(G) ● Colin Greenwood(B) ● Phil Selway(Ds) 首張CD是92年5月,在現在所屬的Parlophone旗下發行的EP「DRILL」。第 一張專輯「Pablo Honey」則在93年2月發行,經過了兩年的時間終於做出了第 二張專輯。通常對那些在首張作品裡顯現強烈概念的樂團來說,第二張作品的誕 生都是很難的。例如blur那種發行給人虎頭蛇尾印象的首張專輯的樂團,從零 出發會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像Stone Roses、Nirvana(正確的來說只有三張專輯)、 Suede這種則是就算把他們丟著不管也會撐下去的樂團。他們的成功是來自一邊 粉碎對勝利過大的期待,一邊逼迫著自己不停前進。 而Radiohead不管哪種情形都適用。這對他們來說是幸還是不幸呢,Rolling Stone 對他們給人強烈印象的暢銷曲〝Creep〞下的評價是「自Police的〝King of Pain〞 以來最偉大的流行作品」。94年,自「Nirvana以降」整個被Rap攻佔的美國, Radiohead的首張專輯「Pablo Honey」在眾多英國新人團裡獲得唯一例外的成功, 〝Creep〞的大受歡迎占了非常大的因素。 但這種極致名曲所帶來壓倒性的存在感到底是好還是不好,這點從他們首腦 Thom E Yorke的公開發言中可窺知一二。對他們那種人而言,這首三分鐘長的 救世主(或者是代替他們自身的祭品)之曲在記憶裡深刻劃下的卻是對樂團決定 性的嫌惡感。而這種喜愛/厭惡分得相當清楚,且持續遭到超過必要的批評及褒 美的樂團在最近是很稀少的。側面來說,雖然對樂團而言〝Creep〞的風行是短 暫的生命維持裝置,但要將這個印象自人們的記憶中消除也已成為他們所背負的 過大負擔之一。 「對阿,因為〝Creep〞的關係,讓我們能嚐試多樣的方向。因為全部的焦點都 集中在那首曲子了嘛。當然大家都會想要我們一直一直做類似〝Creep〞的東西, 只要Key、Format和歌詞不一樣就好。可是我們一點都不想做這種事」 因此Radiohead的第二張專輯不僅僅只有過剩的偏見及嫌惡感,還有足以匹敵這 種過多期待的力量。但所謂的Pop Artist這種東西,不只要將自己脫離於社會外 以求對自我的磨練,還要能夠抵抗來自社會的要求及壓抑,以及能自緊緊纏繞著 的時代濁流漩渦中脫離。 「真正偉大的流行音樂是這樣的東西─充滿刺激及創造性,所謂挑戰性的流行音 樂是存在於商業性和藝術性中間的。而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產生了對現實的挑戰」 Radiohead並不在這種過多的期待和壓力下苟延殘喘,他們採取的是自這樣難纏 的障礙正前方來強行突破。只要聽聽這張專輯就能明白我在說什麼。可以說他們 和那個做出「Pablo Honey」的樂團幾乎已經是完全不同的樂團了。這張裡的曲 子和「Pablo Honey」裡那種以扭曲的吉他和歌構成的簡單文體─在所謂的初期 衝動下飛馳的作品完全不同。將惱人的躁鬱徹底拔除,呈現出一目了然的精煉。 這張專輯開始錄音不久就請來了John Leckie(對XTC、Police作品評價有重要影 響的製作人。最近則是以做Stone Roses的「Second Coming」做到一半撒手不管 而聞名),94年年初迅速地開始錄音。本來是以5月發行單曲,9月發行專輯為 目標,但是做出來的結果一直沒法滿意,只好把錄音工程延長。而就在自歐洲開 始,一直到日本及大洋洲的極東巡迴之前,預定5月發行的單曲〝Just〞在樂團 自己還沒決定要不要發行時唱片公司就已經先下決定了。 「對我們的期待像山一樣。可是實際上我們並不是那麼習慣錄音室,而且常會莫 名其妙的失去自信。當然是不會覺得曲子特別差拉,但是我們就是會不安。通常 第一首表演的曲子都會錄下來,然後就變成第一張單曲裡的曲子。但是也有可能 表演到後來那些曲子就會變成整張專輯」 而且他們錄音到一半就開始了他們的巡迴。為了參考,寫一下他們94年6月來 日本公演時演奏的當時未發表曲。共有〝bones〞、〝black star〞、〝the bends〞、 〝my iron lung〞、〝just〞等5曲。那時候Thom有說「這次演奏的曲子全部都會錄 音」,但如果把這張的裡收錄的這5首曲子拿出來看的話,還是沒法把握錄音前半過程 的大概狀況。 這張的作品可說是非常具實驗性及前衛的曲子。雖說〝the bends〞只限於早期舞 台上演奏作品,但在這種Sound Style延長線上的作品和以往簡直是完全不同的 東西。以窒礙的節奏、淡淡混濁的和絃、吉他的粗澀音色等,釀造出其他英國樂 團裡絕見不到的「破碎感」,給予了一種異常的90年代嶄新感。 特別是Jon Greenwood的吉他釋放出的壓倒性存在感。在〝bones〞、〝just〞、〝my iron lung〞裡都可見到他所製造出的多彩聲響。在顛覆全世界的Grunge風潮之 後,接續的就是這種全然劃一感的扭曲吉他,在聆聽時,可說Jonny的吉他是一 個真正獨立的本體。要說是現在唯一流洩著獨創力的存在也未嘗不可。 如果在這個時間點上就完成專輯的話,對專輯的印象大概會是更富攻擊性的東西 吧。但Radiohead並不因此而滿足。回國後他們再度展開錄音,新的錄音工作直 到94年9月發行的EP〝my iron lung〞為止。在這期間他們新的嚐試也遭到了許 多錯誤。實際上〝my iron lung〞EP收錄的作品和這張的練習作品也有相似處, 特別是在編曲方面的迷幻感。而在這之後製作過程有了大幅度的方向性變更。 而在Radiohead產生出的新公式下,〝high and dry〞、〝fake plastic trees〞 成為了兩首具代表性的中版Acoustic曲。這兩首在英美的單曲榜都得到了決定性的 地位,也代表著樂團對自己所處的新世界之強烈意識。熱心的歌迷應該早就可以想像 Thom在現場演奏〝thinking of you〞、〝killer cars〞時,以一把空心吉他加上他的 嗓音所展現出的絕美演出吧。而這樣的曲子正可說是他們對舞台緊張的延長。 特別在〝fake plastic trees〞裡,我們感受到的是過剩的情感及大陸性的過大音階。 要說是一種酷熱焦灼感嗎─大概會是對這首曲子的評價吧,但對這張專輯的評價 應該是極端的兩極化吧。這種情緒爆裂的作風真的是95年做的嗎?在這種疑慮 之下,對「歌」所持的直接性造成了我們的確信。這大概就是勇於面對這樣的作 品的Thom Yorke所說的〝挑戰〞吧。這點我對他是積極的支持著。 經過這樣的脈絡,第二張專輯〝the bends〞終於在94年12月完成。光錄音就花 了足足一年,但成果相當令人滿意。可以〝my iron lung〞為代表,錄音前一年 產生的渾沌之曲〝fake plastic trees〞散發出的是他們歌聲裡持有的根源力量。而 在這些極端的音響間埋藏的是隨意散落的〝nice dreams〞、〝bullet proof…I wish I was〞、〝street spirit〞等包含冷冽質感的曲子(來日本的時候,Thom Yorke對新作品的方向性是以「具體感」的表現這種說法來回答的,或許正是指這些 曲子)。而將12首已經擁有全然相異振幅的曲子混雜,便成了這張〝the bends〞。 而歌詞和旋律有著相同的全體轉變。第一張專輯「Pablo Honey」發行時,Thom 說過類似這樣的話。 「『你們的詞在平庸中太過露骨』這樣的批評多得很,讓我們覺得有點受傷(笑)。 不過這才是我們的目標。像「Pablo Honey」那種全部都處於過度露骨的明確表 現專輯才是我們要的」 看看從前日本發的「itch」上的說明就可以看出Thom Yorke青澀的詞句裡基本包 含的是以對社會的告發為目的的音信。而為了要創造出即時的直接性,這個敢作 敢當的當事者是從「敗者」的立場出發─並以他為人稱。但是用這種人稱卻造成 了像開頭那邊所說的過剩期待及過多誤解。 而在這張作品裡則增加了許多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俯瞰式地描寫出自當事者角 度所見的社會構造及心靈的動搖,以更立體/多角的方式描繪。並不是消去了第 一人稱,只是為了營造出他們想要的效果所做的手段。 主題基本上並沒改變。和第一張專輯一樣,覆蓋著整張專輯的是絕稱不上明亮的 氛圍。憤怒、痛苦、哀傷、混亂─簡單的說,就是徹底的消極否定。當然這並不 僅是為了自我的正當化。 「(在新的曲子裡)我們做的是〝就算消極也好〞的狀況。這樣也不錯阿,我們又 不是廣告看板,這樣說來,要從零開始也不是不可能的囉?─我們是這樣想的」 這種姿態下,〝my iron lung〞的橋段部分歌詞就有了它的象徵意義。「你對什麼 恐懼著呢,就算膽怯也沒關係!」─Radiohead就從這樣消極的場所展開了他們 的歌唱。 〝the bends〞這張的標題似乎意指著高山病或潛水夫病這樣的語詞。如果從原來 的環境移至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暗示的是不確定及混亂的狀態。這樣說來, 是不是指我們所生存的時代事物呢。 Radiohead在這張作品裡曾唱過和〝creep〞相同處境的歌─「畜生,別存在我所 處的地方」,停止蹲踞在這樣的地方,而向新的地平線邁進。這時你的腳下可能 有著種種障礙─或許是困惑和迷惘,歌唱著如此的處境。 當你被不安所襲擊時,就算膽怯也沒關係。但這樣的困惑不容許以時代感覺這樣 的藉口來埋藏!也不會像Nirvana那樣精疲力竭的告終!〝the bends〞洋溢的是 這樣的決心。 來稍微看一下這些曲子吧。首先是M1的〝planet telex〞。本來是要取〝planet Xerox〞滿A但Xerox已經變成別人的商標了。簡直就像跟蹤著每晚收到信然後前往某處 的你,「結果全都是腐朽的」,拗執地傳來的聲信─滿溢怠惰的犬儒主義誘惑,這 樣的星球的主題之歌。 和專輯名稱相同的M2〝the bends〞,在舞台上演奏的時候,是以「不知道是否是 真正的朋友,這樣的歌」這些話來介紹的。可說是以囤積在一切的內側,只能僵 硬的蜷曲著的〝我們〞來描寫的初期Radiohead集大成的作品。 「我已經一無所有」意外輕柔地彈奏著這樣疊句的M3〝high and dry〞。只想緊 緊抓住名聲和享樂的生活,對追求著如此低劣安心的你,空氣裡瀰漫的是輕蔑和 慈悲之心混雜融合的複雜。 「你的願望即將實現…」─不論是誰都背負著的,來自周圍的期待及孤獨感,描 寫著贗品的構築的M4〝fake plastic trees〞。但結局卻是自此疏散出的人類存在之 愚昧與哀傷。Thom Yorke壓倒性的聲線將悲痛移至他處。 M5〝bones〞─已經不是我們的彼得潘了!無法將目光移開,清楚感受到這個訊 息的猛烈。所見的是作為樂團的編曲及可能性。而M6〝nice dreams〞,無法掌握 該信任的是夢境亦或自身的力量─對這樣的聽者而言,哪種比較容易呢,但現實 殘酷地催促著決定。像這樣狠狠將聽者推開的曲子在這張作品中占了大多數,可 說是它的特徵吧。 M7〝just〞,「全都是你自己本身的原因」這樣責備著你自身的自我嫌惡,唱著將 每個人都迫入為這種自我嫌惡所苦的社會,是揭開Radiohead中期序幕的混亂傑 作。接著的M8〝my iron lung〞、M9〝bullet proof…I wish I was〞、M10〝black star〞漸D題都一樣。對作為市場樣本的勉力「生存」屈辱解放的希求。歌頌 著對現代中誰都可能取代的匿名存在追求。M8〝my iron lung〞鳴奏著破壞性的 全然憤怒,M9〝bullet proof…I wish I was〞纖細的吟唱著不被允諾的希望,M10 〝black star〞哀鳴著無底的晦暗。 M10〝black star〞─極度哀傷之歌。侵蝕著世界,逐漸腐壞的你。什麼都做不出 來,只會說「全都是因為那顆黑暗之星」這種無責任發言,最後仍是無法逃離的 男人。不過我也和他一樣反覆錯誤著吧─。這種無能為力的認識意味著什麼?誰 都能感受到,對堅決否認人類存在的無力及見死不救總是在Radiohead之下被射 穿。M11〝sulk〞也是關於人類的無能,冷酷的唱著「你絕對無法改變」。 專輯在腦海裡飄浮著死亡惡臭的都市景緻的M12〝street spirit〞下結束。在冰冷 的完整覆蓋下,以「你的靈魂沉浸在愛中」這樣的最後疊句終止。在這裡一切的 希望和救助都毫無意義。完全託付在聽者的行動。 來看看日盤的附加曲。M13〝how can you be sure〞是一首反諷的情歌,敘述著無 意再生存,隨意花費朋友金錢的男人,唱著「你的事不管怎樣都好」。明顯的是 後期錄音作品,為了塑造出Acoustic感,飄散著不可思議和平穩的氣氛。假設用 這首作為專輯結束曲的話,或許會留下更穩健的印象,但他們卻特意採用了像 〝street spirit〞那樣抑鬱冷漠的曲子,畢竟還是有他們明確的意圖考量吧。 最後的M14〝killer cars〞應該是歌迷很熟悉的曲子。來日公演時Thom就已經自 彈自唱過了,在日本編輯盤「itch」裡也有收。 龐克、曼徹斯特─搖滾在這此持續著如此燦爛奪目的革命夢想。但結局卻只有眺 望著它無情地朽壞著的我們。95年在美國有punk的再復活,英國則有new mods of new mods。當然我也很喜歡Green Day和Supergrass。但在這種革命夢想裡舞 蹈著的我,不知不覺的就背叛他們了─請容忍這樣反覆無常的我。 說搖滾只存在於一晚的夢中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大 概永遠都會陷在那個夜晚了。Long Live Rock!我們藉著分享來度過那騷動的一 夜,然後一起迎接那千古年來永恆升起的清晨。不管怎樣,總比一直以來的那些 夜晚好,只是閉上眼睛,然後熟睡,這未免太令人悲哀了。 「Pop is Dead!」─在這吶喊的瞬間,Radiohead必定已經自重複著陳腐的搖滾 墓地出發了。偉大的音樂被埋在山般的舊唱片裡,厭倦於只是被視為夢想。以如 此絢麗的榮光眩惑著我們的目光,而這樣的事物只容許生存在過往。因此「Pop is Dead!」與其說是自己的意思,不如說是抱著必死決心的〝重生之聲〞。 所以Radiohead不會看見多餘的夢。Thom Yorke在M8〝my iron lung〞唱著這樣 的歌─「這是我們的新歌。就跟前一首一模一樣。完全是浪費時間。我賴以生存 的鐵肺」。也許在搖滾裡我們的存在不過是一種純粹奢侈罷了。但是倒過來說, 正是這種絕望的冷徹認識讓我們輕視自己的生命。 誰該期望別人對自己的人生伸出援手。從他人那裡得到希望?這種東西就算狗也 能給你。容忍以這樣的東西作為誘餌來達到不合理的鼓勵。〝my iron lung〞歌詞 裡的「永恆的癢」正是如此的象徵。我們的生命是連續的麻煩。這不是像張開眼 睛那麼容易就能解決的事,結果只能到死都一直抓著癢。直到長眠為止,或許會 永遠持續的癢─我們大概得跟那傢伙一輩子纏鬥吧。自己只是以一個無計可施的 人類身分活下來的人,這點是不會變的。 混亂、苦惱、哀傷、絕望─這些無法避免的鬱躁一次又一次的襲擊著我們。但 Radiohead以輕忽的笑容來面對。「在我們之前,這些東西就已經躺在那很久拉。 所以也不會有更大更煩人的事了阿,大概吧」─在講著這種話時流露出的是若無 其事的笑容。所以Radiohead並不會給你勇氣。但他們強硬地使你認識無底絕望 的現狀,你孤獨的自我思緒及告訴你該注意的不可見強橫。 橫跨Rock和Grunge,做出誰都無法與其並稱的第二張專輯,在這樣的道路上踽 踽獨行的Radiohead。這裡看不到一知半解的希望,有的只是穿透世間虛無而生 的樂團。不再停留於搖滾之夢的墳場。證據就是「the bends」,Radiohead拖著醜 惡的身軀蹣跚。只是一個勁地往黑暗的中心行進。 在這張專輯裡可以看出他們的強健。他們比誰都健壯。那個被認為比封面的人更 為脆弱的醜小鴨現在在美、英、歐亞都大獲全勝,放眼世界已經沒有比得上他們 的樂團了,在這種狀況之下,他們威風凜凜的笑著。他們懷抱的是比誰都徹底晦 澀殘酷的認識─。而這種姿態總是讓我感動。 Radiohead來日本之後,我收到了一個十來歲的少年寫的信,內容是這樣的「我 們是和Radiohead一起成長的,我這樣確信著」。確實你們踏入的是嶄新的地平 線。接下來才輪到我們。試著從這樣低賤的場所來眺望你們各自的未來吧。看到 的是一片黑暗還是有著閃爍的光芒呢─決定這些的是你們自己。我們絕對沒有辦 法替你們決定。但是,會有明天,絕對會有的。因此,會再碰面的。在何時何地, 「the bends」都必定會告知─它就是這樣一張專輯。 Thom Yorke說過這樣的話。「所謂未來阿,其實就在我們眼前而已。只是因為感 情因素才讓我們看不到它」─。我相信Radiohead。也相信這張專輯裡漂浮的滿 是創傷的微笑。 原著by:田中 宗一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153.24
文章代碼(AID): #107mLBMT (Brit-pop)
文章代碼(AID): #107mLBMT (Brit-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