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ternal IV

看板Brit-pop作者 (海德)時間20年前 (2005/07/05 11:2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Ian Curtis的健康問題時好時壞,樂團也在這個時候進錄音室錄製專輯”Closer” 的剩餘歌曲,在錄完成形之後,製作人Martin Hannett非常看好這張專輯會有突出的 表現,樂團也覺得成果也是十分滿意,似乎可以預料將是個成功的作品。而他們的美 國巡迴演出正在計劃中,他們更有可能被Warner Brothers等主流廠簽走,一切的未來 發展看起來如此美好。雖然新女朋友Annik Honore嚴重影響Ian Curtis的婚姻,但是 他的身體狀況卻比之前惡劣的情況好不了多少,許多問題困擾著他,他也開始談論提 開音樂圈子的計劃,三月,四月的現場演出大部分都因為Curtis的疾病而取消。5月2號 ,樂團在伯明罕大學演出了他們最後一次現場(很幸運的大部分收錄在Still專輯中), 不過這場演出Ian Curtis的狀態並不好,他很明顯的被疾病及生活的問題嚴重侵蝕, 不過這也促使了他們創作了最後一首歌”Ceremony”。(這首歌就是日後Bernard他們 請出語言分析機,試圖找出Ian Curtis的切確歌詞字句,也是New Order的第一首單曲。 5月18號,離樂團前往美國演出還有兩天。這兩個禮拜Ian的病情居然好轉許多, Bernard當時準備邀他一起去黑潭滑水,但是Ian Curtis拒絕了,他選擇去拜訪一些 朋友與自己的父母,告訴他們樂團正準備去美國表演的喜悅。晚上回到家的時候,他 與妻子Deborah對於分居的事情吵了一架,Deborah出去工作後,Ian Curtis一面喝這 紅酒一面看著Werner Herzog執導的電影” Stroszek”,這部電影是在講述德國藝術 家因戰亂逃到美國去,懷著美國夢希望實現理想,但是種種環境的異鄉疏離,卻讓他 更窮困潦倒,最後失望悔恨的選擇自殺,克死異鄉。Ian接著開始聽著Iggy Pop的 ”the Idoit”,一遍又遍的重複聽著,不知道什麼時候,他毅然決然的走向廚房, 然後上吊自殺。等到Deborah回來發現他時,他早已回天乏術、失去生息,唱機裡的 唱片還不斷的轉著。他留下了一封給妻子的長信,和一個寫著斗大字母的字條 。?此刻,我希望我已經死了,我再也撐不下去了。?,他死的時候只有23歲10個月 。(跟我現在年紀一樣) 專輯”Closer”在Ian Curtis死後的一個月後發行,他為80年代搖滾樂揭開了第一個 黑夜,這張完美的專輯絕對是Joy Division短短三年樂團生涯裡,最傑出,也是最 沉重的演出。專輯大幅度增加了合成器聲響音效,製造了前所未有的孤寂疏離感。 專輯整體的節奏走向偏向緩慢,彷彿已經脫離了龐克時代的所有牽絆,開創出屬與 自己的專屬樂風。Ian Curtis在這張專輯的嗓音也有大幅度的進步,他的音調轉為 圓熟,但是比之前的聲音更加失血、低調、厭世、和疏離。在前張專輯強勢領導節奏 的Bassline在這邊反而講究綿密貫穿音場的低調效果,而吉他聲響更是簡潔到讓人 不寒而慄的空虛疏離。幾乎是單獨錄音的鼓擊,在Martin Hannett的重複交疊,以 及聲響堅持底下,呈現一種有如重金屬一般沉重的落點,但是卻空蕩寂寥的驅動整個 節拍。雖然專輯只有9首歌曲,但是所呈現的音感長度彷彿永無止境的黑暗悲悽, 有如參加莫名顫慄的恐懼喪葬,讓聽者的內心充滿了哀傷的無奈。   開頭“Atrocity Exhibition”就使用了大量扭曲恐怖的合成器聲效,有如陰魂 不散的跟隨著歌曲的節奏,吵雜的聲響有如人類痛苦的呻吟。原本是講述納粹人體毒 氣實驗的恐怖景象,但是通常都被引申為Ian Curtis在台上病發時,人們仍在歡樂的 看著他演出的莫名恐懼與憤怒。而”Isolation”又讓Peter Hook的Bass提醒了他們 龐克的出身,尖銳嚇人的鍵盤聲效竄流到歌曲的血脈中,讓如同歌名所敘述的隔離孤 單立即湧現,不禁讓人聯想的Ian內心世界的自我隔離與封閉。但是”Passover” 厭世尋死的意向不斷地在歌詞的意境中隱約的暗喻,Stephen Morris的鼓擊宛如另外 一個空間的節奏,冷眼旁觀著這個寂寞的世界。Bernard的吉他份量不多但是都是以 鬼魅般恐怖的游離出沒,更令這首歌曲令人聽起來膽戰心驚。不過” Colony”卻又 把我們救回了現實世界,死氣沉沉單調無比的Bassline配合著扭曲的吉他聲響,訴說 著環境的殘酷與人群的冷漠無情。   專輯後面的四首歌是整個黑暗心靈之旅的高潮,也是影響後世最深最多的部分。 ” Heart & Soul”虛無的所有一切,彷彿是對現實的沉重抗議,Ian Curtis有如透過 隔閡而產生的聲音,異常冷漠的唱著。Bernard Albrecht的吉他聲響有時墮落的 細不可聞有時則配合虛幻的效果聲響出沒,Stephen單調不情願的鼓擊,帶領著黑色的 Bass聲線建構一個冷漠的空間,而Ian則在這個空間內絕望的唱著自己心靈與癲癇症的 拉扯還有現實與音樂間的無力。”24 Hour”卻又把黑暗的墓穴越挖越深,到底歌詞當 中對於時間迫切絕望的是什麼?歌曲中那一度激昂就沉靜下來是為了什麼?是Ian對於 愛情的無奈,還是對於光陰的感嘆?,亦或是一語成櫼的猜中了自己不久於人世, 不管如何,這首激昂但曲子低調的作品把我們埋進更黑暗恐懼的坑洞中。 ” The Eternal”靜謐而空虛的開頭聲效帶領我們參加了,有如喪樂一般的歌曲走勢 ,沉重到受傷的鼓擊,配合著幽悽悲傷的鋼琴,所有的樂器都在隱喻之下偶然的發生, 唯一不同的鼓聲已經簡化為一種步伐,一個走向死亡的沉重腳步, ”No words could explain, no actions determine,  Just watching the trees and the leaves as they fall.”,如此疏離的無奈又該 到哪裡去找尋呢?最後壓軸的”Decade”則是我聽過最悲哀最深沉的歌曲了,遠處有 如敲著廢棄金屬的鼓聲,高頻的鍵琴形成一種恐怖的張力,讓有如幽靈一般的合成器 科技之音忽隱忽現,一切樂器的聲響幾乎都被這個悲傷的黑洞吸入,只留下 Ian Curtis莫名冷靜的低調聲音。”Portrayal of the trauma and degeneration, The sorrows we suffered and never were free.”這樣子動容哀悽的歌詞到底是 怎樣創造出來的呢?想必是他有過更加難過不堪的經驗吧。而最後不斷繚繞的 ” Where have they been?”,有如站在只有藍色灰色所組成的城市中心,哭喊著 年輕的徬徨與孤寂,這是首讓人完全陷落到黑暗之中的完美作品,也是專輯最好的結尾。 這張專輯呈現了Joy Division前所未有的創新以及音樂視野,不管是Ian Cutis的歌詞還是歌曲的風格走向,它給了低調樂風、後龐克、歌德搖滾、甚至是 新浪潮,一個完整的概念與方向去遵循,專輯後段的四首歌更是啟發意義重大, 許多歌德搖滾的樂團,都是把靈感指向於此。Closer塑造出了搖滾樂另外一個不為 人知的完美形象,一種完善的悲傷疏離。這張專輯的對英國樂壇,不,應該是說 之後的整個搖滾樂都有深厚的影響,他們用短短的三年內做出了搖滾史上最有影響力 的專輯之一。但是這並不他們的初衷,他們那時只是努力到心痛,做著沒有出口 無奈音樂的小伙子,當Ian Curtis變成了搖滾的殉道者,”Closer”也悄悄地登上 了英國金榜第六名. -- 原文如下:http://blog.sina.com.tw/archive.php?blog_id=2642&md=entry&id=1202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2.117.175
文章代碼(AID): #12oVwrz7 (Brit-pop)
文章代碼(AID): #12oVwrz7 (Brit-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