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t profile

看板Brit-pop作者 (囧rz)時間20年前 (2005/10/22 17:24),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之前寫好了 想說也貼來這裡給大家參考 已經受不了我迷妹雜唸的人就按←離開吧 XDD 似乎每個樂團的起始都是這樣的,一個無趣的小鎮,一群想擺脫一切家鄉 過去枷鎖的小夥子,然而家鄉時候抑鬱陰沉的記憶往往在他們音樂裡刻劃 下不可磨滅的影響,這群年輕人在成功之後還是會在音樂裡緬懷著這個地 方帶給他的最初感受。 Kent來自距斯德哥爾摩一個多小時車程,只有九萬人口的工業小鎮 Eskilstuna,在這個沒有任何娛樂的小地方,學生時代時一起聽著The Cure、Depeche Mode長大的同鄉好友Joakim "Jocke" Berg、Sami Sirvio 和Martin Skold為了掙脫這乏味的一切,90年時的高中時代他們決定組團 ,團名變更也從Jones & Giftet、Havsanglar到93年團名更改為後來眾人 所知的Kent,隔年瑞典BMG/RCA的A&R經理人Per Lindholm聽到他們10首歌 的Demo大為驚艷,在看過他們為The Cardigans的暖場表演之後隨即和他 們簽下唱片合約。95年Kent發行他們的第一支單曲“Nar det blaser pa manen”與首張同名專輯《Kent》,專輯首週即登上瑞典專輯銷售冠軍, 也為他們贏得了當年瑞典葛萊美的最佳新人獎項,隔年第二張專輯的前發 單曲“Kram”在市場上的成功更奠定了他們在當時瑞典搖滾樂團少有以瑞 典文詮釋受到好評的地位,96年發行的第二張專輯《Verkligen》在倫敦 著名的Orinoco Studios錄製,音樂上除了首張專輯時真誠直率的Grunge 樂風,更添加了些許內斂悠長的英式搖滾風格,隔年他們來到比利時錄製 《Isola》專輯,這是他們在熟悉唱片錄製過程之後在錄音室嘗試各種編 曲可能性最多的一張作品,有著緩慢憂鬱悠揚的曲調和Kent anthem曲目 “747”的收錄,一如往常的在北歐銷售出色,巡迴演唱和音樂祭的重點 場次表演場場爆滿,《Isola》專輯也為他們再拿下瑞典葛萊美的最佳樂 團獎項。 在三張瑞典文專輯的成功之下他們把音樂觸角伸向國際,在98年發行了 《Isola》專輯的英文版本,原本不在北歐發行的英文專輯也因為北歐樂 迷的強烈要求之下,唱片公司在瑞典等北歐國家也發行了《Isola》的英 文版本,Kent也為了新專輯的發行在歐洲與美國做了多場馬不停蹄的巡 迴演唱,並獲得英國許多音樂雜誌如Melody Maker、Q、Rock Sound Magazine四顆星的高評價,也使著向來以擁有悠久音樂歷史為傲的英倫 國度注意到這個來自瑞典的搖滾新翼。在當時有不少英美傳媒形容著 Kent像是有著Radiohead早期耽溺深沉的旋律意象,不過Kent團員們則是 回應也許因為彼此年齡相仿,在年少時同樣經歷著英國樂團Depeche Mode、The Cure、The Smiths的音樂洗禮,但是Kent就是Kent,他們不 像同鄉的The Cardigans、Wannadies、Stina Nordstam,不像Radiohead ,他們有他們自己獨樹一格的音樂風景。 在《Isola》英文專輯忙碌的巡迴演唱之後,Kent立刻又投入新專輯的錄 製工作。《Hagnesta Hill》的錄音開跋到丹麥Arhus的PUK錄音室,那裡 同時也是Depeche Mode錄製專輯Music For The Masses的地方。關於這 張專輯的音樂走向,樂團吉他手Sami Sirvio在一次訪問中提到他們想呈 現出Band Sound的效果,不同於《Isola》在錄製過程的音色多樣嘗試, 《Hagnesta Hill》裡的歌曲大都是他們在錄音室直接演奏錄製下來的呈 現。而關於專輯名稱,Sami說道Hagnesta Hill是他們一開始組團在家鄉 Eskilstuna外一個小地方練團的地名,藉由這個命名一方面想重拾當時 玩音樂的真誠熱情,再來也是表達這張專輯的音色是他們在首張專輯之後 ,再一次樂聲演奏最直接的傳達。主唱Jocke更提到這次的專輯曲風不像 《Isola》的緩慢悠長,《Hagnesta Hill》曲風較為快板、是張「直擊你 聽覺感受的專輯」,而在寫歌時Jocke同時譜寫瑞典文與英文歌詞,在兩 者交加激盪構思下他也認為《Hagnesta Hill》是他寫歌以來最好的一次 作品。《Hagnesta Hill》專輯99年在瑞典一發行立刻就登上排行冠軍, 專輯在北歐的銷售更有多張白金唱片的殊榮,隔年專輯英文版本在歐洲、 北美、澳洲與日本發行,他們也再次開始了大量的巡迴演唱。在2000年 底Kent在北歐家鄉發行了《B Sidor 95-00》B Side精選,集結了五年來 的單曲B面作品,也是Kent給歌迷們的耶誕禮物。 兩年之後Kent發行了《Vapen & Ammunition》專輯,曲風偏向流行,這 張大家認為Kent音樂最輕快悅耳的專輯是他們在北歐市場最成功的一張 作品,專輯年度銷售在只有九百萬人口的瑞典銷售了25萬張的佳績,北 歐的總銷售更達五十萬張,而在隔年的瑞典葛萊美上Kent更橫掃典禮現 場,得到了七座如最佳團體,最佳專輯,最佳製作與最佳詞曲創作等大 獎,在MTV歐洲音樂獎上Kent也得到了最佳北歐藝人的肯定。同年舉辦 的三萬人次大型演唱會售票在三小時內即銷售一空,入場觀眾在當天全 部穿上專輯色調的白色衣著入場,是當年瑞典音樂界的一大盛事,Kent 也成為家鄉最成功的搖滾樂團。 演唱會後螫伏兩年,新專輯的錄製Kent回到了瑞典,他們買下了斯德哥 爾摩郊區的一間舊樂器行改建成他們專屬的錄音室Psykbunkern,在這裡 他們錄製了這張以死亡為主題的專輯《Du & Jag Doden 》,專輯後製由 英國知名的Abbey Road Studio老牌錄音師Chris Blair操刀,呈現出這 張專輯樂聲音色的澄澈空間感。在今年的瑞典葛萊美Kent依他們歷年來 的傳統,在頒獎典禮上做他們新歌曲目的第一次曝光,新歌“Max 500” 在典禮上的演出引起熱烈迴響,音樂錄影帶則由執導過Kylie Minogue、 Madonna、New Order音樂影帶的知名導演Johan Renck掌鏡,從陰鬱的森 林、在團員身後操控肢體的黑衣人與喪禮景象帶出了專輯的晦暗風格, “Max 500”也於單曲榜首週空降冠軍。新專輯《Du & Jag Doden》在3月 15日發行,這天也是十年前Kent首張專輯的發行日,樂團十年的紀念意義 濃厚。專輯銷售在首週即達白金唱片佳績,隨即在今年春天他們舉辦了北 歐巡迴,在這次的巡迴更首次採用可以容納18000人數的大型戶外帳篷做 為他們巡迴場地,這次硬體上的燈光音響和Kent精采的演出更獲得一致好 評。 而在今年11月2日,Kent更帶給歌迷驚喜,發行《The Hjarta & Smarta EP》,這是Kent以往沒嘗試過的作品格式,EP製作人除了新專輯製作人 Stefan Boman,更邀請到製作他們前兩張專輯《Kent》、《Verkligen》 的Nille Perned,相信又會是一次Kent動人心弦的優美樂章。(By firth) Kent團員是: Joakim "Jocke" Berg – 主唱、吉他、詞曲創作 / 1970年3月16日出生 Martin Skold – 貝斯、寫歌(旋律部份) / 1970年10月2日出生 Sami Sirvio – 主吉他 / 1970年5月28日出生 Harri Manty – 旋律吉他 / 1971年7月31日出生 Markus Mustonen – 鼓手、合聲 / 1973年1月30日出生 歷年作品: 瑞典文專輯 Kent (1995) Verkligen (1996) Isola (1997) Hagnesta Hill (1999) B Sidor 95-00 (2000) Vapen Och Ammunition (2002) Du & Jag Doden (2005) Hjarta & Smarta EP (2005) 英文專輯 Isola (1998) Hagnesta Hill (2000) 參考資料: “From The Shadow Of The Factory,” taken from Soundi magazine, December 1999 “You Finns Don't Drink At All... – Kent,” taken from Soundi magazine, December 2000 Kent FAQ (in English) from the official discussion forum Information from Wikipedia website “Dressed In Black,” taken from Release Magazine, May 2005 -- like tears in the rain http://www.wretch.cc/blog/firth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5.78.126

10/22 18:03, , 1F
優質團當然要推一下了
10/22 18:03, 1F

10/22 21:57, , 2F
推!!!Chans超好聽!!!
10/22 21:57, 2F

10/23 00:23, , 3F
推啊!! 好文一篇
10/23 00:23, 3F

11/02 17:56, , 4F
大推阿!看了有感動
11/02 17:56, 4F
文章代碼(AID): #13MWLg1n (Brit-pop)
文章代碼(AID): #13MWLg1n (Brit-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