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Order / 511

看板Brit-pop作者 (海德)時間19年前 (2006/01/27 15:59),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我很高興New order還繼續唱著Joy Division的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時時提醒我, 他們是3/4個JD,他們也曾經是當年那個徬徨無奈的少年 ,這些人第一次認識的時候 ,大概已經是三十年前了吧?現在他們已經是五十歲的阿伯了,但是他們依然魅力不 減,他們不用是U2、Rolling Stone、甚至是David Bowie,他們從年輕的時候就跟搖 滾巨星這個封號沒有絲毫的關係,他們的眼神還是跟1980年當時一樣的清澈 ,彷彿 二十五年只是眨眼瞬間,所以對我來說 ,New Order的現場精不精彩、好不好看, 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瞥見了Joy Division的痕跡,這樣便以足夠。 v為?。 對於不能現場親臨的樂迷們來說,想要體驗New Order魅力的辦法就只能從DVD和靴腿 影像下手,可惜的是他們並沒有發行太多現場影像,不過名喚511的這個現場DVD,相 信可以滿足所有NO、JD迷的遐思。2002年在Finsbury Park的這場現場演出,之所以會 叫511就是來自他們一貫的命名方式。5是五首JD的歌,而11則是十一首NO的歌。5首 Joy Divison的歌!我想足夠讓我懷念已久卻又不失演唱會的平衡了。 在這張DVD發行時,我就已經看過友人的燒錄片,當時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原因是畫質 跟聲音一直不理想,所以一直抱憾著,直到這次才拖馬律師從美國帶回來他們的511與 Item的DVD,重新再一遍之後,感觸良多,一直很想寫下什麼,但是始終很難組織出來 ,因為在看了那麼多New Order的現場影像中,511真是最難忘的觀賞經驗,縱然他們 已經不年輕,而且Gillian Gillert因為家庭因素沒辦法參與演出,不過已經是近年來 他們少數的”賣力”演出。附帶一提,這張DVD的畫質和音效極佳,宛如現場親臨,看 來只能敗下DVD才能體會箇中樂趣? 我看JD/NO的現場有一個壞習慣,就是我會特別注意鼓手Stephen Morris。只要鏡頭有 帶到他的部份,我都會目不轉睛地看著,甚至忘了其他人的存在,可能是他不管在哪個 時代的現場都是最搶眼的存在,那種帥到爆炸的鼓姿,大概只有齊柏林飛船的鼓手有得 比。所以他們的現場得看好幾次才有辦法注意其他人。而號稱走音界Bono的Bernard Sumner這場演出更是失常的不像話,不但沒有走音更唱上去了許多上不去的Key,真是 令人感動的痛哭流涕。而Peter Hook這個WWE摔角明星,恩,依然擺出了多”招式”, 甚至是之後加入樂團的Phil,在我看來都是異常地可愛害羞。 ?這場表演之前下了雨,還好在表演開始前就停了,不過Berny還是不斷地跟觀眾道歉, 地上不用說,更是泥濘一片,不過好像沒有掃了大家的興致,本來嘛,在英國就應該 習慣這樣的天氣,甚至是這樣的場地,帶雨鞋根本就應該是看Gig的標準配備才對,所 以好幾個樂迷很高興地享用地上的泥巴,而由於下雨的關係,巴尼說要更賣力的補償 觀眾。(是這樣才沒有走音嘛?那,我們都挑下雨天去好了XD) 開頭的”Crystal”果然出現了我討厭的靈魂女聲,不過巴尼似乎特別來勁,好幾次 大叫了幾聲,儘管藏在吉他後面的五花肉有點不受控制,但是已經是熱情滿檔,爆裂 的程度足夠讓新樂迷如痴如醉。而接下來的”Transmission”更是全力加速前進,看 著Stephen令人眩目的過門技巧,那個片段幾乎回到了Joy Division黑暗失序的現場中 ,有了Phil的幫忙,巴尼的吉他Riff完整的不像話,充滿了原始的龐克氣息。 從”Regret”開始,你可以發現後台居然站了那麼多人,而這首歌的焦點絕對是Hooky 的Bassline,他更在台前擺出了許多WWE的招牌架式,中段的Bass Solo更是令人驚艷。 接著的”Ceremony”是我的最愛,相信也是很多人的最愛,至今我依然認為這首歌是 他們最有煽動力的現場歌曲,流暢高昂的進行著JD時代的步伐,當然這首歌的焦點是 後面拼命的符Stephen。”60 MPH”進行時Berny 更是開始跳起招牌的巴尼舞,那個 鴨子滑水的姿態,看過的一定會笑死,喔,從這首歌開始,巴尼已經開始偷偷地看字 幕機了。 “Atmosphere”讓時光又回到1980,那種靜謐宜人的泛黃氣息,疏離冰冷的感覺四散 ,讓人心情沈澱,我絕對這首歌應該擺在最後面更添離別美感。”Brutal”表演前, 巴尼就說他們很少表演這場,搞砸了請別見怪。布魯托聽起來很普通早就是NO迷的共 識,但是不知道為何現場的布魯托卻是充滿了生命力,大概是這首歌需要兩把吉他和 靈魂女聲吧?跳過不重要的”Close Range”,”She’s Lost Control”才是我關注 的焦點,果然Stephen透過電子鼓的輔助,還是帶來空曠疏離的鼓聲,而Hooky更是夾 著臉上的三層肉,彈著令人動容的Bass主旋律,三人互飆樂器的橋段更是讓JD迷眼淚 狂噴的賤招,而Berny更是徹底掌握住這首歌的韻味,終於不同於模仿Ian Curtis的 聲線。 “Bizarre Love Triangle”開始時Bernard放下吉他,開始專心跳起他的巴尼舞,我 不是巴尼迷,所以舞動的小腹實在有點不忍心看下去,如果你全程都看完,可能希望 他繼續他跳下去的,請前往五四三JD/NO板,找板主報名巴尼粉絲俱樂部的會員,喔, 對了,這首歌Stephen是彈鍵盤。接下來是我的愛歌”Truth Faith”,我相當喜歡這 次Remix的開頭,頗有新歌般的現代感,喜歡以前悚味的可能會失望,非常適合現場 的一首歌,而巴尼更已經光明正大看著字幕機好幾首了,連自己寫過的歌都會忘, 這…。 而在”Temptation”開始前,巴尼表示這是他的歌,他寫了這首歌,連歌詞都是他寫 的,他不需要任何人,所以叫大家可以滾去休息了,結果在Stephen的帶頭之下,三個 人都忿而離席,看起來是要巴尼一個人表演這首歌,結果大家只是去後台繞了一圈, 嚇了觀眾一大跳,啥?表演如何?喔,前面太好笑了,我都忘表演的過程了XD。 “Love Will Tear Us Apart”絕對是令人最感動的片刻,從他們的眼睛裡,還是可以 讀出1980那隻mv的每個痕跡,儘管這首歌已經不同於原本的悲傷疏離,而變成演唱會 金曲般的存在,但是每一個字句都是沾染了JD的思緒。而接著的”Digital”更是他們 已經25年沒有表演過的歌曲,而這首歌更是把在二十四小時派對人飾演Berny的 John Simm從後台挖出來合唱,整體來說這首歌的節奏比JD慢上許多,不過儼然是Hooky 的Bass秀,而John Simm整場跑來跑去還沒合唱錯,事先套好更是昭然若揭。 之後是巴尼搞笑,巴尼給大家選要聽”Blue Monday”還是”Rock the Shack”,他叫 觀眾要聽BM的舉手,大家都舉手了,然後巴尼說要聽RtS的把小雞機掏出來,場面頓時 一冷,不過巴尼還自顧自地說 :好,那就是Rock the Shack,好冷,看來他們根本就 只想表演Blue Monday吧?這首歌巴尼ㄧ樣沒彈吉他跳巴尼舞,Hooky認真的打電子效 果鼓,Stephen彈鍵盤,台上台下很開心的跳著舞,這也本來就是首舞池歌曲。 “Love Will Tear Us Apart”絕對是令人最感動的片刻,從他們的眼睛裡,還是可以 讀出1980那隻mv的每個痕跡,儘管這首歌已經不同於原本的悲傷疏離,而變成演唱會 金曲般的存在,但是每一個字句都是沾染了JD的思緒。而接著的”Digital”更是他們 已經25年沒有表演過的歌曲,而這首歌更是把在二十四小時派對人飾演Berny的 John Simm從後台挖出來合唱,整體來說這首歌的節奏比JD慢上許多,不過儼然是Hooky 的Bass秀,而John Simm整場跑來跑去還沒合唱錯,事先套好更是昭然若揭。 之後是巴尼搞笑,巴尼給大家選要聽”Blue Monday”還是”Rock the Shack”,他叫 觀眾要聽BM的舉手,大家都舉手了,然後巴尼說要聽RtS的把小雞機掏出來,場面頓時 一冷,不過巴尼還自顧自地說 :好,那就是Rock the Shack,好冷,看來他們根本就 只想表演Blue Monday吧?這首歌巴尼ㄧ樣沒彈吉他跳巴尼舞,Hooky認真的打電子效 果鼓,Stephen彈鍵盤,台上台下很開心的跳著舞,這也本來就是首舞池歌曲。 壓軸曲是巴尼喜歡的”Your Silent Face”,坦白說這首歌不太適合當作結尾曲,整 首聽下來沒什麼感覺,算是小小的缺點。而另外一個可惜之處就是Gillian有出現的 "World In Motion”在DVD裡被減掉了,真是令人惋惜,不過絕對是瑕不掩瑜,尤其是 接著觀看感動的幕後紀實後,更對這場現場充滿了感動與滿足。 雖然我沒有看過任何ㄧ場New Order的現場,但是透過DVD我甚至可以感覺到那現場的 氣味和熱度,雖然情況大不相同,然而卻是一直無緣欣賞現場的唯一慰藉,這也要相 當優異品質的DVD才能達到這種效果,毫無疑問的這場演出絕對可以讓新樂迷入迷、老 樂迷掉淚,這也是讓我產生這些文字的最大原動力,五首令人感動的JD時光,十一首 美好的NO旋律,你還能對一片DVD要求更多嗎? -- 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hydeles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4.186.120 ※ 編輯: hydeless 來自: 219.84.186.120 (01/27 16:16)

01/27 19:50, , 1F
你最喜歡馬英九鼓手!
01/27 19:50, 1F
文章代碼(AID): #13sTBqv6 (Brit-pop)
文章代碼(AID): #13sTBqv6 (Brit-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