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Order / Movement

看板Brit-pop作者 (海德)時間19年前 (2006/01/27 16:1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1980年5月18號,Ian Curtis在家中上吊自殺,Joy Division短暫三年的歷史宣告結束 ,這個句點畫得急促卻充滿了傳奇色彩,但是這也是另外一個起點的開始。十個月後, 一個名為New Order的新樂團推出了單曲”Ceremony”,他們是四分之三個Joy Division ,他們從燃燒殆盡的死灰中浴火重生,不過卻還沒有脫去那黑色悲傷靈魂的牽掛羈絆, 依舊沾染著過往疏離悲涼的情緒以及深沈的負面思想。 新秩序,仍然是一個帶有德意志色彩的團名。但是在那個混亂的啟蒙期裡,每一個成員 都嘗試過主唱這個位置,最後決定由吉他手Bernard Sumner兼任,於是史上最不喜歡唱 歌的主唱焉然誕生(Barney認為鼓手Stephen Morris的聲音最好)。首隻單曲”Ceremony” 與B面歌”In A Lonely Place”其實是Joy Division時代的歌曲( Demo收錄在Heart & Soul的Boxset裡),在憑藉著語言分析機與Bernard的潤色之下,總算拼湊出Ian的語意, 而他唯一會唱歌的方法,就是模仿著Ian Curtis的唱腔,所以儘管Barney聲線比Ian高 了許多,但還是籠罩著JD的陰影之中。 n 不僅是Bernard努力的模仿著,整個樂團其實都在找尋著過往的榮光,他們再次請來了 Martin Hannett為他們的Debut專輯”Movement”擔綱製作,Martin為了補足前後兩任 主唱音頻上的差距,於是使用了大量的合成器壓低Bernard的聲線,卻也製造了更加迷 離不確定的漂浮氛圍。而這股迷惘懷疑的大氣則是蔓延到整個專輯的編曲與樂器演繹 裡,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他們正努力走出自我,但是前進的步伐竟是如此的緩慢懷舊。 Bernard Sumner也接下了寫詞的工作,坦白說他在這張專輯當中歌詞撰寫的相當不俗, 但是因為Ian的歌詞實在太完美以致於兩相比較仍有不少的落差感。Movement所營造的 氣質比Closer稍稍明亮平緩些,但是仍然帶有巨大的失落與悲傷,製造那微微光芒正 是合成器的轉化與新增的鍵盤之音,為這張後龐克專輯帶來不同以往的聲響鋪陳,他們 把JD時代運用的已經頗為純熟的合成器再度賦予新的任務,卻也陷入了新元素統合的混 亂陷阱中,這些矛盾的粒子也散播到專輯每首歌的角落裡。 旋律性相信是Movement最大的弱點,在後龐克時代Joy Division的旋律性一向非常特別, 雖然沒有到朗朗上口、流暢好聽,但是也塑造出某個特別的形態,時常令人印象深刻、 反覆留戀;相反的在New Order的Debut中,這種特殊感卻蕩然無存,反倒是各種企圖延 續Closer恐怖黑暗的橋段令人懷念與思量,單就合成器的發展以及JD的聆聽延伸來說, Movement是展現了頗為動人的一個環節。 高科技低調搖滾仍是樂團的主要訴求,但是比起Closer頗具有野心和視野的編排, Movement就顯得了無心意而且某些方面會有點突兀,某些片段會感受出略微停滯的節奏 與編曲,但是這些缺點都掩蓋不住之前已然成功的方程式,他們只需要照著配方走, 就可以創作出一張充滿歡喜分區味道的新秩序專輯,儘管這不是他們最想要呈現的方 式,卻是那個階段他們唯一”會”的方式。他們雖然使用了嶄新的名字,但是仍然使用 著前朝的創作方式。 新加入的成員Gillian Gilbert雖然掛名鍵盤手,但是多半還是支援著吉他的演奏,她 與Barney兩人組成的吉他網比起舊時代更要綿密明亮,架構佈局也亦趨完整。而Peter Hook的Bassline仍是死氣沈沈的帶領著莫然疏離的歌曲主線,那種毫無生氣但是卻如影 隨形的彈奏方式至今仍是獨樹一幟,Stephen Morris那種虛無空蕩的鬼魅鼓擊在這張專 輯又產生不少機械式的變化,要說是電音的雛形不如說是疏離空虛意識形態的綿延,整 體樂器的演繹呈現出灰黑交雜的特別顏色,雖然以脫離Joy Division的黑暗深淵,但是 也身處在灰濛濛的霧氣中看不見任何真相。? 如果說Ian Curtis創造了一個任何人都會墮入厭世絕望空間,那個New Order這張專輯就 創造了一個活下來卻又不帶任何希望的無奈態度,與那把希望寄託於死亡國度的黑暗相 比更加的疏離冷漠,彷彿活下來成為一個生命體是極不願意但又必須履行的義務,是那 樣的灰色漠然、無奈寂寥,Movement雖然名為”運動”,但是卻絲毫沒有任何想要激起 人們情緒的意含,反而隱藏有把人感染成哀傷慟然情緒的催化劑,如果你帶著與Joy Division相同的低沈情緒來欣賞這張專輯,那麼你得到的將會比較表面上更多的聆聽情 感。 如果你需要一個最佳的JD聆聽延伸,你認為那四十幾首歌仍沒有辦法滿足你空虛貪婪的 寂寞黑暗靈魂,那麼Movement將是你最後的機會,讓你在墮入那無法自拔的晦暗深谷。 但是作為New Order的第一張專輯,我們期待的更多,在那徬徨迷惘的草創時期來說,這 些元素已經夠了,雖然他們僅為那股絕對的黑暗注入了幾道不甚清澈的光芒,但是對於 那些望穿秋水的樂迷來說,這已經是最值得欣慰的復活作品了。 Dream Never End 對於JD時代”夢總是結束”的一種反動,這首歌呈現出專輯少有的 光明旋律與亢進態度,鼓擊紮實且充滿力道、吉他聲線充滿了龐克時代的張力。開頭曲 即是專輯裡最動聽美好的歌曲,象徵著一個新時代的躍進,我們彷彿瞧見了JD晦暗不可 測的未來,缺少成器點綴,活脫從龐克蛻變的流行音色。 Truth 帶有細瑣電氣因子的迷離歌曲,合成器還是走著Closer中寂寥淒厲的姿態,但是 節奏已然進化成電子的雛形,存在於相當晦澀不明狀態的一個真相,低調省思的姿態透 著冰冷的灰鐵色,飄渺游離的音效大氣依然浮在混在混濁的空氣中。 Senses 彷彿莫名喜悅時代的B面歌,氣氛遠遠大於架構的歌曲,製造了與舞曲頗為類似 的特別聲效,卻帶給編曲許多焦躁壓迫的情緒質感,讓人聆聽起來感覺到莫名的不適與 不耐煩,灰色恐怖但是有走著高科技概念的曲子,在幾乎無動聽旋律性之下,完全以氣 味取勝,恐怖感覺可與JD比肩。 Chosen Time 此時Stephen的鼓聲又開始空蕩單調,工業化的程度頗好,而三把樂器交 疊編織的空氣濾網才是歌曲的重心,令人煩躁的綿密撥弦配上巴尼不經心的唱誦,產生 了巨大的疏離感,只想躲進更深沈的黑暗裡,尤其裡面添加的合成器音效更是恐懼異常。 I.C.B Ian Curtis Buried?這首歌充斥著莫名奇妙的音效,讓這種恐怖歌曲更增加他的 特殊氣味,黑暗孤獨的一首紀念歌曲。旋律堪稱頗為獨特,但是那種無奈迫切的渴望似 乎又再暗喻著什麼,忽遠忽近、飄忽不定的森然錯覺讓人有他在陰影在每個角落存在著 的感覺。如果說能觸摸到他遺留下來的所有因子,這首歌絕對是咫尺天涯的最佳詮釋。 the Him 以黑邪Bass開頭的詭異歌曲,有如鬼魂在白天的空氣裡遊蕩,Barney的聲線的 效果器裡扭曲沙啞的不成人形,而後轉為激烈的鼓擊卻又不沾染任何象徵性的旋律, Stephen的鼓擊又回到了”Decade”般地空虛,反覆兩段式的演繹在最後道出我已精疲力 盡的結語,一首合成器龐克樂。 Doubts Even Here 在這首歌中Gillian的鍵盤總算有顯著發揮的空間,她把空間揮灑出 一片白濛濛的迷霧,在迷幻的氣氛下,Barney唱出了模倣Ian歌聲最重疊相像的片刻, 在Gillian幾乎不可聞的和聲底下,所有的聲線Hooky的Bassline帶領之下進行最蒼白的 Stephen的鼓擊又回到了”Decade”般地空虛,反覆兩段式的演繹在最後道出我已精疲力 盡的結語,一首合成器龐克樂。 Doubts Even Here 在這首歌中Gillian的鍵盤總算有顯著發揮的空間,她把空間揮灑出 一片白濛濛的迷霧,在迷幻的氣氛下,Barney唱出了模倣Ian歌聲最重疊相像的片刻, 在Gillian幾乎不可聞的和聲底下,所有的聲線Hooky的Bassline帶領之下進行最蒼白的 送葬。 Denial 標準的意識形態結尾曲,巴尼模糊呢喃的人聲,在Gillian淒厲的鍵盤輔佐下更 顯得聆聽不易,編曲和樂器表現在這邊已經略顯疲態,只能當作專輯聆聽延伸的存在, 相當耐人尋味,但是又不甚特別的一首結尾曲,但是後面嘎然而止的句點算是相當寂寞 空蕩的結尾。 四個二十四歲的青年正在為自己的未來找尋出路,不,應該說為自己的生命找尋出路, 或許他們的夥伴Ian Curtis已經為自己找到出口,而剩下的團員們卻等得要靠著自己的 力量站起來。那段時間或許混亂、或許歧異、或許徬徨無助,但是這張專輯卻是 New Order與Joy Division之間最好的連結,我也不免俗的採用JD的敘事寫法,因為在 我內心的深處其實Movement屬於JD的一部份。 Bernard Sumner曾說他在創作這張專輯期間很緊張,他恨透了Movement裡頭的歌曲,他 為專輯錄製一遍以後就再也沒有彈奏過那些歌曲,他甚至沒有專輯的拷貝;但是Peter Hook卻表示他頗喜歡這張專輯,他認為這張有很多好歌。這樣的矛盾不僅僅存在於這段 時間,甚至延伸到了Power, Corruption & Lies的時期,不管如何,這張New Order的 Debut專輯可以說是承接兩者段差的重要作品,如果你肯換一個聆聽欣賞的角度, Movement或許是New Order最被忽視的美好作品。 -- 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hydeles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4.186.120
文章代碼(AID): #13sTNMNR (Brit-pop)
文章代碼(AID): #13sTNMNR (Brit-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