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三)摩登族復興運動 (The Mod Revival)

看板Brit-pop作者 (darthvader)時間15年前 (2010/03/31 00:22),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原文出處:NME Originals Volume 2 Issue 2-- MOD 作者:Chris Hunt 譯者:darthvader (本文歡迎引用,請註明出處與作者譯者資訊即可) 摘要: 就在1970年代接近尾聲時,連帽風衣 (parkas)、速克達機車與箭靶T恤 (target T-shirts)重現於英國街頭,背後的動力,都要歸功於來自沃金鎮 (Woking)(註十四)的一組強悍三人樂團,以及電影《青春之光 (Quadro- phenia)》的適時發行。 註十四:位於英國東南方蘇瑞郡 (Surrey)。 正文: 沒人能料想得到,摩登族現象居然有捲土重來的機會,但在1979年夏季尾聲, 連帽風衣、速克達機車與箭靶T恤又再次成為英國大眾流行風潮裡的固定景象。 部分正宗的摩登族元素透過英國北方的速克達機車俱樂部與靈魂樂社群,順利 地活過70年代而被保留下來,但是首波衝擊還是直到The Jam樂團在1977年發 行的摩登族暢銷曲,才真正來臨。保羅‧威勒 (Paul Weller)年輕時第一次聽 到"My Generation"(註十五)這首歌,便深受啟發,完全折服於唱片中的精 力與能量,便將自己的樂團方向逐漸轉向"In The City"單曲(註十六)中身 著制服的摩登族。他也游走於摩特族其他的意象之間—舉凡英國國旗西裝外套 (Union Jackets)的穿著、Rickenbacker牌電吉他、普普藝術行動繪畫 (action painting)皆是,並且把The Who樂團的舊曲目以及靈魂樂老歌列入現 場演出,增加表演的辛辣勁道。但在摩登族復興運動初期,The Jam樂團仍然 被視為是摩登與龐克的混血,直到後來摩登族樂團的新血輪逐漸興起,才開創 出一種在同類型樂團間也大異其趣的樂風。 註十五:The Who樂團於1965年發行的單曲,此曲清楚標示了青少年身份的認 同,廣受迴響。 註十六:The Jam於1977年發行的單曲,歌詞裡提到"In the city there's a thousnad men in uniforms." 在羅福鎮 (Romford)這個地方,紫心樂團 (Purple Heart)的傑夫‧薛伯 (Jeff Shadbolt)、巴布‧曼頓 (Bob Manton)與賽門‧史塔賓 (Simon Stebb- ing),因他們對六○年代音樂的熱愛而共組樂團。主唱曼頓回憶道:「傑夫的 爸媽在羅福鎮市場擺了一個小攤位,我們透過這個攤子開始拿到一堆六○年代 的老唱片,一些真的沒沒無名的東西,但聽起來還是令人耳目一新。」 吉他手賽門‧史塔賓說:「我不認為在當時有什麼摩登族的東西在暗自醞釀, 我們知道The Jam樂團,但他們只是身處在這波混沌不明的新潮流的團塊裡頭, 後來稍晚的時候保羅‧威勒才公開表達自己是摩登族,但他顯然早就是摩登族 一員,而且擁有自己的速克達機車。我想我們第一次在The Jam樂團的場子裡 看到其他摩登族,感覺還是很驚訝。說來也許天真,但其他人居然與我們有相 近的想法,我們對此還是感到非常託異。」 在倫敦南部,和弦樂團 (The Chord)的團員們也同樣地努力提昇他們的音樂格 調。鼓手布萊特‧史考特 (Brett Scott)回憶道:「有許多原因促成當時大家 一起做同樣的事情,對龐克的幻滅就是其中之一,雖然實際上我的年紀並沒能 趕上龐克運動的浪頭。另外還有就是 1973年《四重人格 (Quadrophenia)》專 輯(註十七)的廣受歡迎,以及對六○年代音樂的欣賞。七○年代早期的音樂 令我興趣缺缺,所以我循跡而上去找更早的年代,發現了《左輪手槍 (Revol- ver)》專輯(註十八)、The Kinks樂團與The Who樂團,而當時每個人都在聽 The Glitter Band或Yes(註十九)。」 註十七:The Who樂團的第六張錄音室專輯,也是繼《湯米 (Tommy)》之後的 第二張搖滾歌劇 (rock opera),主題為一位具有四重人格的主角吉 米‧庫伯 (Jimmy Cooper),而這四種人格分別代表The Who四位團 員。電影《青春之光》即改編自專輯裡的故事。 註十八:披頭四於1966年所發行的第七張錄音室專輯。 註十九:The Glitter Band是英國華麗搖滾樂隊,Yes則是前衛搖滾的代表團 體,兩種樂風在七○年代都廣受歡迎。 祕密事件樂團 (Secret Affair)的伊恩‧佩吉 (Ian Page)與戴夫‧卡恩斯 (Dave Cairns)也同樣地游走於摩登族的音樂與意象之間,雖然在當時他們並 不真正瞭解自己在做些什麼。1978年中,他們的新心樂團 (New Hearts)剛結 束一年的唱片短約,正展開為期五年的合約談判,但詞曲搭檔佩吉與卡恩斯卻 得到了無上限使用CBS錄音室的權利來寫自己的作品。雖然離他們新樂團的成 立還有半年的時間,但他們利用這段時期,錄製試聽帶 (demo),這些歌曲後 來也成為祕密事件樂團前兩張專輯的作品骨幹。他們的願景是將搖滾的吉他反 覆樂句融合塔姆拉廠牌的靈魂脈動,突破了以往在新心樂團時期節奏部的限 制。 屢次在國王十字路 (King’s Cross)史卡拉戲院 (Scala cinema)午夜場欣賞 米克‧傑格與James Fox的異典(cult classic)電影《Performance》 (註二十),也促使他們挪用剪裁俐落的幫派西裝流行風格。吉他手戴夫‧卡 恩斯回憶道:「整個倫敦東區的六○年代幫派外形,正是伊恩與我極力模仿的 對象。我們所做的並不是那種很考究的摩登族風格,只是想看起來有模有樣。」 他們逐漸帶動一種年輕人穿著俐落的小眾風格;1978年,伊恩‧佩吉也恰好寫 下了這種在未來成為青年運動的主題歌曲:"光榮男子 (Glory Boys)"。 註二十:1970年出品,描述詹姆斯‧福克斯 (James Fox)所飾演的倫敦幫派份 子在一次突襲中受傷,躲藏在由米克‧傑格所飾演的旅館主人家中。 1978年8月,當The Who樂團在《NME》周報上刊登全頁廣告,為當時正在拍攝 的電影《青春之光》(註二十一)徵求參與演出的摩登族樂團,為這些新興的 摩登族打上了一針興奮劑。賽門‧史塔賓回憶說:「那真是一段他媽的大好時 光,你可以感覺到某件大事正在像滾雪球般發生,而我認為《青春之光》的拍 攝絕對大有關係,所有的摩登族樂團都寄了帶子過去。即使沒有這部電影,摩 登族風潮還是會發生的,因為當時我們的穿著與外形早已走摩登族風格,但若 沒有這部電影,一切也許只會是場地下運動。」 註二十一:根據The Who樂團的《四重人格》專輯改編,電影情節與專輯的故 事有所出入,但對年輕摩登族的愛恨情仇與生活型態有非常犀利的 剖析。 即使時序進入1979年初,這些新興的摩登族樂團還以為他們是唯一發現這祕密 風格的小團體。布萊特‧史考特說:「我們完全沒意識到他人的存在,我們在 同一時間做相同的事,完全是個巧合。這絕對不是The Jam樂團的影響。我第 一次看他們現場演出是在1978年5月,我記得當時我在台下大喊"So Sad About Us"(註二十二)。威勒聽到我的聲音時,湊近麥克風說:『起碼我們今天還 有一位歌迷。』但我去看演出的原因只是因為我聽說他們翻唱The Who樂團的 歌。威勒剛出道時就是第一流的詞曲創作者,但我對他們感興趣的原因,只是 把他們當做The Who樂團的替用品,因為當時The Who樂團停滯不前。如果沒有 The Who樂團,就不會有和弦樂團,但如果沒有The Jam樂團,和弦樂團還是會 存在。」 註二十二:The Who樂團的歌曲,收錄於該團第二張錄音室專輯《A Quick One》。 伊恩‧佩吉與戴夫‧卡恩斯在新心樂團時期曾與The Jam樂團一起巡迴,當他 們用「光榮男子」的概念重新為自己定位後,才正式以祕密事件的團名,在 1979年2月的瑞丁 (Reading)大學為The Jam樂團做暖場演出;也是在這場演唱 會上,他們才發現自己並非俐落剪裁風的唯一奉行者。伊恩‧佩吉在同年稍晚 時說:「那裡有一堆摩登族,而且他們喜歡我們。他們說:『喂,我們是摩登 族,我們人很多,我們現在想找的是—我承認我們喜歡The Jam樂團—但我們 現在要找的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樂團,因為他們已經太出名了,我們要的是一個 跟我們有所連繫的樂團。』」 伊恩‧佩吉被帶到在芭金鎮 (Barking)的一間小酒館,想看看這股如野火蔓延 的青年運動是怎麼回事,然而他被滿坑滿谷的西裝與連帽風衣給震懾住了。佩 吉在1979年稍晚時提到:「是我創造了光榮男子的概念,但若要我老實說,真 正的想法其實是關於一個浪蕩子—西裝、黑襯衫與白領帶。我走進去時心想: 『他們正是光榮男子啊!』但來不及了,他們早就是摩登族了。我們的歌迷也 正是源自於他們。」 在極力炒作的強力流行 (power-pop)音樂風格(註二十三)衰亡之後,對音樂 媒體來說,很明顯地,下一股騷動的風潮,也許可以從摩登族中發掘。《NME》 首先在1979年4月14日發行的周報上做了一場豪賭,於封面刊登了一張十五年 前在銀行假期 (Bank Holiday)時的暴動中,某位摩登族騎在速克達機車上的 照片。長達4頁的"摩登族特輯"封面故事,集中在最初的摩登主義者的報導上, 但另外兩頁則大方地留給這股摩登族的新浪潮。 註二十三:取自英美六○年代的搖滾與流行音樂,但更重視弦律、和聲,編曲 簡潔,不刻意突出樂器的角色。 在同一期《NME》裡,倫敦東區的橋屋 (Bridge House)酒館也第一次刊登了徵 求駐場摩登族樂團。橋屋的老闆泰瑞‧莫菲 (Terry Murphy)說:「祕密事件 樂團與其他成千上萬的樂團一起來報名,他們人很和善而且衣著整潔俐落,而 那正是我年輕時所習慣的穿著方式。我問他們玩什麼樣的音樂,他們說:『一 點點靈魂樂、一點點節奏藍調。』所以我馬上就知道他們是一支摩登族樂團。 我排訂了他們下周演出,將那一天訂為"摩登族周一 (Mods Monday)"。在那之 後我便聘請他們為駐場樂團。」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裡,莫菲利用他的"摩登族周一"來測試樂團,為他旗下 的橋屋唱片廠牌即將發行的現場專輯做準備。1979年5月7日星期一所錄製的 《Mods Mayday 79》專輯,準確地抓住了這股情緒。沒有太多的媒體炒作,摩 登族風格已然成為倫敦演出場地的火熱敲門磚。在同一個晚上,你便可以看到 和弦樂團與紫心樂團在康登鎮 (Camden)的場地音樂機器 (Music Machine)領 銜演出,當天的樂團還包括了速克達樂團 (The Scooters)與歸零樂團 (Back To Zero);越過倫敦,Special AKA站上了噪音工廠 (Noise Factory)的舞台; 如果你繼續延M11號高速公路飛奔,你還會發現年輕節奏樂團 (Teenbeats)在 主教史托福鎮 (Bishop's Stortford)的三和弦中心 (Triad Centre)演出。在 銀行假期時,當The Jam樂團為熱門單曲"Strange Town"長達二十天的巡迴演 出中途休兵一晚時,在肯寧鎮 (Canning Town)的橋屋酒館 ,由祕密事件樂團 領頭,摩頓風衣 (Merton Parkas)、凌晨時分 (Small Hours)、要飯者 (Beg- gar)、摩登族 (The Mods)與鄉紳 (Squire)等摩登族復興樂團正一字排開,站 在起跑線上等待鳴槍。 伊恩‧佩吉在1979年7月自豪地說:「這張在橋屋酒館錄製的現場專輯,對摩 登族運動的重要性,與在Roxy(註二十四)錄製的那張現場專輯(註二十五) 對龐克運動的重要性,可說是等量齊觀。」祕密事件樂團的這位主唱並非誇大 其詞,這張專輯或許並沒有涵蓋所有新興摩登族樂團的主要成員,但其所展現 的生猛才華,卻足以餵養逐漸壯大且貪得無厭的觀眾。這張專輯囊括了部分祕 密事件樂團首次發行的錄音作品,而也正是因為有了伊恩‧佩吉的樂團才讓這 張專輯顯得與眾不同。這張以獨立資金製作的專輯發行了兩首歌的現場版本: "Time For Action"與"Let Your Heart Dance",在短短幾個月內就爬上了排 行榜前40名,這對一個從東區酒館所延伸出的附屬唱片廠牌來說,無疑是一次 驚人的成功之舉。 註二十四:位於倫敦柯芬園 (Covent Garden),1977年1月正式開幕,4月即告 倒閉,前後只營業了一百天,卻是倫敦龐克樂初期發展的重要據點 之一。 註二十五:《The Roxy London WC2》專輯,1977年7月發行,曾攀上英國排行 榜第24名並停留長達五周的時間。 也正是因為祕密事件樂團的推波助瀾,《Mods Mayday 79》專輯當年在排行榜 上第75名的位置停留了一周,但當時祕密事件樂團早已是擁有排行榜前20名單 曲的樂團,也以摩登族行進 (March Of The Mods)的套裝巡迴演出,將其願景 帶至全國各地。這是一次通力合作的結果:由歸零樂團擔任暖場,祕密事件樂 團與紫心樂團輪流領軍。巴布‧曼頓笑道:「某幾個晚上,祕密事件樂團會把 我們比下去,其他時候則是我們把他們轟下台,但通常是他們把我們轟下來, 他們真的夠格。我成了祕密事件樂團的大樂迷,甚至還跟著他們巡迴了一陣 子。我讀到某篇文章說《光榮男子》專輯延續《星塵異姬 (Ziggy Stardust)》 (註二十六)與《別管那些扯蛋 (Never Mind The Bollocks)》(註二十七) 的英國傳統,是一張偉大的吉他專輯,我覺得正是一語中的。」 註二十六:大衛‧鮑依 (David Bowie)於1972年發行的專輯,對當時流行的華 麗搖滾 (glam rock)有推波助瀾的巨大影響力。 註二十七:1977年發行,龐克樂團性手槍 (Sex Pistols)的首張也是唯一一張 錄音室專輯,樂團驚世駭俗的無政府形象,使得專輯發行時引起全 英國喧然大波。 要在巡迴過程中贏得群眾歡心絕非易事,特別當這些旅行的"光榮男子"可能會 冒犯到當地的歌迷時。賽門‧史塔賓回憶說:「表演的過程真的很像身處戰場, 有時候我們攫獲了他們的心,因為我們精力充沛又有幹勁,但往北方去時,就 像電影《龍爭虎鬥 (Gunfight At The OK Corral)》(註二十八)裡的場景, 真是一場苦難折磨。」 註二十八:1957年出品的西部電影。 但是,當所有主要樂團先後與唱片大廠簽下合約,跟隨祕密事件樂團與摩頓風 衣樂團的腳步邁向排行榜,使摩登族復興運動達到高峰時,突然間樂迷們有了 另一種更為便利的選擇。The Specials樂團、Madness樂團與極具行銷敏銳度 的唱片廠牌2 Tone(註二十九)打前鋒的新斯尬樂 (new ska)風潮,摩登族復 興早在發軔初期,便與其共生共存。曾有幾個月的時間,這兩股運動勢力共享 舞台與樂迷,甚至是其音樂影響的來源(祕密事件樂團與節奏樂團 (The Beat) 都從史摩基‧羅賓森 (Smokey Robinson)(註三十)過去的作品中掠奪不少靈 感)。在搶奪大眾流行樂迷的戰爭中,易於伴舞的2 Tone運動,勝過了摩登族 樂團那種以較具侵略性基底的嚴肅流行樂。你可以在Madness樂團的音樂中狂 歡,而且買一件哈靈頓牌 (Harrington)外套(註三十一)比買西裝要來得便 宜許多。 註二十九:1979年成立於英國的唱片廠牌,以發行雷鬼 (reggae)、斯尬 (ska) 及龐克樂風唱片為主。 註三十: 奇蹟樂團團長,身兼靈魂歌手、詞曲創作者與唱片製作人,是摩城 唱片裡最重要的幕後推手。 註三十一:短式剪裁,通常具有西洋棋盤格紋,廣受光頭族 (skinheads)與摩 登族喜愛。光頭族亦屬於次文化團體,屬於勞工階級,熱愛雷鬼與 斯尬樂。 賽門‧史塔賓暗示說:「那時候我們在六○年代的老舊文物裡挖掘,做The Who 樂團風格的事。但2 Tone的樂團更聰明,他們的外型條件一應俱全,而且音樂 也很棒。摩登族的興起乃因人們雖受龐克鼓舞,但他們不想把塑膠垃圾袋穿在 身上,早先的摩登族吸納了那些喜歡龐克卻較為世故的人,但實情也許是他們 更欣賞The Specials樂團與Madness樂團的跳舞旋律。摩登族觀眾一夜之間全 都跳到2 Tone這條船上了。」 布萊特‧史考特說:「在初期,斯尬樂團與摩登族樂團是一起表演的,是很良 性的場景。但問題點在於你很難讓人們知道你到底是什麼。如果你沒辦法定義 某種特定音樂類型為摩登族—因為摩登族與流行風格有關—那摩登族也就不是 一種音樂類型。投身2 Tone要容易的多,因為那只是黑與白而已,至少就字面 上而言。」 因為,摩登族復興運動中最暢銷的單曲,會來自於一支深諳2 Tone成功之道的 樂團,也就不足為奇了。祕密事件樂團也許做出了這股復興運動中最令人著迷 的歌曲"My World",但獲益最豐的,卻是以死尬樂風改編翻唱滾石樂團早期經 典曲"Poison Ivy"的蘭美達樂團 (The Lambrettas),由執行製作彼得‧華特 曼 (Pete Waterman)將這首歌引薦給布萊頓鎮 (Brighton)(註三十一)的摩 登族觀眾。美好舊時光的旋律使這首歌輕易地攀上了排行榜,但這個樂團卻招 致中堅樂迷的不信任。主唱傑茲‧博德 (Jez Bird)說:「摩登族從來就不會 喜歡我們,我們的團名太直接了(註三十二),而我覺得某些摩登族比較喜歡 含蓄一點的東西,但我們從來就不含蓄。事實上我們是一個很棒的現場樂團, 又搖又滾的樂團。」 註三十一:位於英國東南方海濱,即為前述摩登族與搖滾族所發生的暴動事件 所在地。 註三十二:因為Lambretta也正是摩登族喜歡的義大利速克達機車廠牌之一。 雖然許多重要中堅樂團持續努力,企求成長與發展,也擁有一些勉強算是暢銷 的單曲,但後來真正倖免於難的還是保羅‧威勒。身為新摩登族樂團中的頭號 人物,他一直與這股他所協助促成的復興運動,保持最遠的距離。當其他人如 伊恩‧佩吉正著手於勾勒摩登族的宣言主張時,保羅‧威勒讓自己的形象說 話,因為他太清楚流行運動變幻莫測的圈套,會讓他的樂團陷入被利用剝削的 窘境。 今日的伊恩‧佩吉說:「我很樂意承認我並不如保羅‧威勒那般聰明,當初我 應該更仔細觀察他的。那時候的我太自我中心而且也太全神貫注了,我走我自 己的路,但有另一個與我在音樂地位不相上下的人,更有經驗、用更小心謹慎 的態度去面對。如果有人要問我會不會後悔,我想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我沒有用 更世故的方式去處理這些情況。但我絕對不會—即使在這麼多年過後—單單穿 著鈕扣領襯衫坐在那裡,卻空口否認我不是一位摩登族。我愛死了這種穿著與 音樂。」 如果說2 Tone阻礙了摩登族在1980年的成長,那麼1981年新浪漫派 (New Rom- antic)的前衛主張,則敲響了最後的喪鐘,即使跳舞與靈魂樂的影響元素仍存 在於這種音樂之中。史班度巴蕾樂團 (Spandau Ballet)(註三十三)的史蒂 夫‧諾曼 (Steve Norman)說:「我們以前會去看祕密事件樂團,而當他們正 要飛黃騰達的時候,我記得當時我們心想:『該死!他們打敗我們了!』」 註三十三:成立於1976年的英國新浪漫派樂團。 如果說史班度巴蕾樂團對靈魂樂的不同詮譯,為他們自己的光榮之路 (path of glory)套上了新的流行框架,那他們所引進的外形穿著,則讓摩登族的復 古風格更顯過時。傑茲‧博德回憶道:「那時候的形象變化很快,一直有新的 東西出來,說起來那時候的風潮與運動,與風尚、流行似乎更有關係。」 到了1982年,摩登族復興運動可說是真正地完結了,雖然幾年之後死灰復燃— 真相 (The Truth)、擠時間 (Makin' Time)、小世界 (Small World)、時機 (The Moment)、場景 (The Scene)與囚犯 (The Prisoners)等若干樂團帶給年 輕族群耳目一新的活力,但隨著1990年代到來,真正的摩登族也走入了地下, 為了下一個十年,摩登族精神已經重新改寫了自己的定義。 (全文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192.236.235 ※ 編輯: darthvader 來自: 210.192.236.235 (03/31 00:39)

03/31 00:41, , 1F
呼,總算整理完了!這篇給Oasis與Paul Weller樂迷參考:)
03/31 00:41, 1F

03/31 16:59, , 2F
剛剛終於有空全部看完啦!真是太感謝囉!!!
03/31 16:59, 2F

04/03 00:03, , 3F
正在進行相關的研究!!超感謝你的!!謝謝
04/03 00:03, 3F
文章代碼(AID): #1BiYL7u- (Brit-pop)
文章代碼(AID): #1BiYL7u- (Brit-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