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分享] 喬恩.薩維奇談Cybotron〈Techno …

看板Brit-pop作者 (戴達貝斯)時間15年前 (2010/06/25 12:50), 編輯推噓7(702)
留言9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electronic 看板 #1C87vlSg ] 作者: blackbells (黑玲) 看板: electronic 標題: [分享] 喬恩.薩維奇談Cybotron〈Techno City〉 時間: Tue Jun 22 17:12:12 2010 大家好,這是小的最近的新project,希望多翻譯一些電子音樂相關文章 未來也會翻譯紀錄片字幕,更新速度不會太快,但我會盡量挑有品質的東西, 希望大家可以告訴大家,讓更多人可以知道這個資源!感謝!:D 圖文網誌版:http://www.transtechnoexpress.blogspot.com/ =============================================================== 喬恩.薩維奇談Cybotron〈Techno City〉 Cybotron - Techno Cit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3owC4lV6cE
受八零年代破敗的底特律城啟發,Cybotron想像未來,創造屬於摩城(註1)的機械音樂。 歌曲最初由合成器號角開場,節奏緊接下拍:斷續、反覆、笨重。副歌進來前一秒,突然 浮現一段充滿靈魂感性的男聲即興獨唱:「喔嗚,鐵克諾城」。一名底特律電台廣播員像 機器人般地宣佈道「現在是上午六點五十七分」:透過取樣、加速、變慢與切割加工,該 聲音將會在接下來的六分鐘內反覆出現。 整首歌的情緒,彷彿直接出自於俄國作家薩米爾欽的反烏托邦名著《We》:想像某天醒來 ,發現自己身處嚴格管制鐵克諾都城,僅僅為茫茫百萬人群中的渺小存在。這首歌也很適 合在挑燈夜戰後的黎明時分聆聽,或在失眠/ㄎㄧㄤ掉的狀況之下徹夜開車播放。第一段 副歌直到兩分左右才下來,歌詞很簡單:「喔嗚,鐵克諾城,希望您住得愉快,歡迎光臨 鐵克諾城,願您永不離開。」 悅耳的類比音色襯托著這封邀請函:隱約帶有福音聲調的幽靈人聲,平滑的合成器旋律, 取樣人聲,哇哇作響的搖滾吉他,電腦產生的拍手聲與復古打擊編曲;配上錦上添花的緩 拍風味間奏,以上元素將在接下來的幾分鐘不斷流轉浮沉,自成一個完整的音波。 Techno City〉首度發行於1984年。Cybotron在八零年代早期便開始活躍:由胡安.阿特 金斯與理查「3070」戴維斯組成,他們在1983年簽約給音樂廠牌Fantasy Records之前, 已先自掏腰包發行兩張黑膠唱片,〈Alleys of Your Mind〉與〈Cosmic Cars〉。 〈Techno City〉是他們在Fantasy Records下所發行的第三張唱片,或許也是最完美呈現 他們那前衛創作理想的一張作品。 七零年代末/八零年代初音樂場景最有趣的現象,就是(歐洲)前衛音樂(註2)與美國 黑人未來派主義(註3)交織衍生出的對話,產生第一波運用取樣機的嘻哈/電銼音樂。 其中最受歡迎的例子有〈Planet Rock〉與〈The Adventures of Grandmaster Flash On the Wheels of Stee l〉,但其實那只是當時眾多跨曲風唱片的冰山一角。 Cybotron來自底特律,這座城市自八零年代起便急速衰頹,聲名狼籍,但戴維斯與阿特金 斯並不把這看成是災難,反而將之視為靈感來源。「你可以把底特律的現況看成一種加分 ,」阿特金斯在1993年跟我如此說道:「當新科技進駐,工業城底特律隨即瓦解,卻以鐵 克諾城之姿浴火重生。我們現在正處於最前線。」 空虛也意味著空盪,這給了人們在廢墟間漂泊遊蕩的機會,戴維斯憶道:「〈Cosmic Cars 〉推出時,我剛好住在郊區,胡安若要來找我,就事必要開很長的一段路。當時若想打入 底特律的夜生活,就必須與汽車音響有所連結;蓋瑞.努曼(註 4)在〈Cars〉中就做到 了,跟夜行族群產生互動是必要的。」 一名人稱放電咒術師的DJ(註5),是 Cybotron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關鍵,他在自己的底特 律電台節目中將Kraftwerk(註6)、蓋瑞.努曼、Ultravox(註7)、Human League(註8 )等電子音樂,與靈魂和放克音樂穿插播放。Kraftwerk自從1977年推出《Trans-Europe Express》後便成功打進迪斯可市場;詳情可見文斯.阿雷提(註9)所著,Djhistory.com 出版《The Disco Files》中收錄的《Record World》音樂雜誌專欄報導。 對Cybotron來說,這不只是一個廣播電台,而是一種看世界的觀點:「你一定得是一個科 幻迷才會愛上那種電子音樂,」阿特金斯堅持道。這對雙人組就這樣以艾文.托佛勒《The Third Wave》(註10)書中所提倡的鐵克諾叛客(Techno Rebels)概念為嚮導,展開他 們的創作之旅:「整個概念,就是要做出有未來感的東西,過去從沒有人做過的東西。」 雖然〈Alleys of Your Mind〉、〈Cosmic Cars〉與〈Clear〉皆可謂經典,但〈Techno City〉才是真正的集其大成之作,任何人都可以將其想像成科幻電影〈銀翼殺手〉,或 〈大都會〉的配樂;而〈大都會〉這部由名導佛列.茲朗所 拍攝的經典默片,也正是啟 發戴維斯創造〈Techno City〉背後概念的繆思:「鐵克諾之都依照階級,被劃分為不同區 塊,有位在雲端的精華區域,也有深藏地底的勞工城市。」 「這個概念是說,一個人可能生長於鐵克諾之都,也就是所謂的勞工城市,但他真正渴望 的,是往上爬到異度場域,到藝術家與知識份子出沒的地方。這個世界裡沒有火神摩洛 (註11),但是有各種娛樂、遊戲與電子樂器。鐵克諾之都就是底特律貧民窟的對照,完 全受到文藝復興高樓(註12)忽視。」 Cybotron 不是唯一冀望重新指涉內城區(註13)代表意義的團體:許多來自紐約、謝菲爾 德、柏林、克里夫蘭與曼徹斯特等歐美城市的音樂家與藝術家,皆受到廢墟城市的破敗與 空虛啟發,介此想像未來;於是一批由類比合成器組成的暴動,古怪的髮型與科幻概念應 運而生。 八零年代早期的電子音樂建立在表面上的矛盾,他們通常會以泰然的樂觀表象,掩飾充滿 反烏托邦意涵的歌詞:就像 Cybotron似是而非地完美唱道:「在你的腦海中,又是全新美 麗的一天」。整體美學反映出一種冰冷的氣氛(名符其實的「pale shelter」〔註14〕) ,但在那舞動節奏,與模糊的類比合成器聲音當中,卻又蘊涵某種溫暖,安撫人心的元素 。 甫推出,〈Techno City〉顯得格外獨一無二。大多數英國聽眾都從摩根.汗的(註15) 《Street Sounds Electro》第四張合輯中聽到這首歌,夾雜在Grandmaster DST的 〈Herbie Hancock Mega-Mix〉,和Run DMC(註17)早期經典作品〈Sucker MCs〉當中, 聽起來格外不協調。後來基於創作理念不合,阿特金斯隨即離開了Cybotron。 〈Techno City〉的影響緩慢卻深層;這複雜的故事在別處已有詳細記載。母須多說, 〈Techno City〉是最早期的鐵克諾曲風唱片之一,而阿特金斯與德里克.梅和凱文.桑德 森等人,如今已被譽為引發舞曲美學結構性轉變的先鋒。 如今來到二十一世紀,〈Techno City〉仍然隱隱發光,莊嚴且神秘。如同Soft Cell(註 18)的〈Bedsitter〉與Finger Inc(註19)的〈Mystery of Love〉,〈Techno City〉始 終是八零年代黑膠唱片終極代表之一;它完美地結合了科技、氛圍情緒與人性溫暖,更重 要的是,它是來自那個人們勇於想像未來的時代;光是這一點,就足以啟發後人。 關於作者:喬恩.塞維基(Jon Savage),出生於1953年,是畢業於劍橋大學的作家 /廣播員與音樂記者,最著名的作品為有關性手槍樂團與龐克搖滾的得獎著作《England's Dreaming》(1991)。 ------------------------------------------------------------------------------------------------------------------------ 註1、摩城(Motown):於1959年成立,起源於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巿的一家唱片公司。 由於摩城是美國史上第一家由非裔美國人經營,主打非裔美國音樂人的音樂廠牌,因此在 美國種族融合與流行音樂發展中佔有相當大的地位。 Motown取名結合Motor(底特律當時 以汽車工業為主)與Town,後來也成為底特律巿的暱稱。到了六零年代,Motown與附屬旗 下靈魂樂歌手創造了傳奇的The Motown Sound(摩城之聲),一種流行取向的靈魂曲風。 註2、前衛音樂(Avant-garde music):前衛音樂意指超前於當代的音樂作品,所以在不 同時代有不同代表,在此指「噪音的藝術」宣言作者盧索羅(Luigi Russolo)、以及二 零年代芭雷作曲家埃里克.薩蒂("Relâche") 與喬治.安太爾("Ballet méchanique") 的作品。(見"Machine Soul" by Jon Savage) 註3、黑人未來派主義(Afrofuturism):一種文學/文化美學,結合科幻小說、歷史小 說、奇幻文學與魔幻寫實主義,並引進非西方宇宙觀,不但批叛現代有色人種的困境,還 希望能改變、質疑,並重新審視過去的歷史事件。其中最具影響力的黑人未來派主義作品 有薩繆爾.R.狄蘭尼(Samuel R. Delany)與奧克塔維亞.布特勒(Octavia Butler)的 文學著作,吉恩.米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的畫作與蕾妮.考克斯 (Renée Cox)的攝影作品;此外,還有音樂團體Parliament-Funkadelic與Sun Ra的外星 神話,以及DJ Spooky對聲音文本所作的重整組合。 註4、蓋瑞.努曼(Gary Numan):蓋瑞.努曼(生於1958年3月8日)是一名英國歌手與 作曲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1979年的熱門單曲〈Are 'Friends' Electric?〉與 〈Cars〉。蓋瑞.努曼雖然音樂路走得並不順遂,仍被視為是電子流行樂的先鋒,其常用 的科幻主題,以及結合龐克能量與電子樂器的獨特手法,如今已廣受模仿。 註5、DJ「放電」咒術師(DJ "Electrifying" Mojo):位於密西根州底特律市的DJ,為美 國電台指標性人物,將Prince、The-B-52's與Kraftwerk介紹給底特律群眾,其電台節目 《Midnight Funk Association》對底特律鐵克諾發展有重大影響。 註6、Kraftwerk:成立於1970年,德國杜塞道夫。Kraftwerk德文的意思是「發電廠」, 是電子音樂史上的關鍵音樂團體,其引進的技巧以及發展出來的裝備,已成為現代音樂的 必備常識,對二十世紀下半葉音樂的影響力,有不少人認為是足以與披頭四相提並論。 註7、Ultravox:英國新浪潮搖滾樂團,英國八零年代早期電子流行音樂的代表樂團之一, 與新浪漫主義和新浪潮主義關係緊密。 註8、The Human League:於1977年成立,位於英國謝菲爾德市的電子音樂團體,八零年 代早期改組換人後便開始走紅,活動至今仍保持一定的受歡迎程度。 註9、文斯.阿雷提(Vince Aletti):生於1945年,美國音樂記者與攝影評論家,是首位 撰寫迪斯可音樂(disco)相關報導的記者。 註10、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生於1928年,為美國作家與未來主義者,以討論 數位革命(digital revolution)、傳播革命(communication revolution)、企業革命 (corporate revolution)與科技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等議題著稱。其著 作《第三波》("The Third Wave")描述三種(波)文明(農業、工業、後工業社會), 書中所出現的「鐵克諾叛客」一詞("Techno rebels")啟發了胡安.阿特金斯等人將他們 新創造的電子音樂曲風稱為「鐵克諾」。 註11、火神摩洛(Moloch):受古代中東、北非與西亞地區民族崇拜的神明。名導演佛列 .茲朗(Fritz Lang)在經典默片《大都會》(Metropolis)中,將摩洛描繪成一個類似 怪獸,專門吞噬工人的巨形體。 註12、文藝復興高塔(Renaissance Tower):底特律的文藝復興中心(Renaissance Cent er)位於市中心,由七座摩天大樓組成,其中一座大樓Detroit Marriott,自1977年起便 是底特律市的最高樓,擁有最大的頂樓餐廳。 註 13、內城區(Inner city):經過1967年六月的暴動,底特律的下場如同吉夫.查非特 斯(Ze'ev Chafets)在著作《Devil's Night》中所描述:「在一代之間,從富裕的白人 工業大城轉變成貧窮潦倒的黑人都市。」富人持續居住在富足的白人郊外社區,缺乏資源 的內城區大多遭受遺棄,任其自生自滅。(見"Machine Soul" by Jon Savage) 註14、「pale shelter」:意為「慘白的庇護」,出自樂團Tears for Fears的單曲〈Pale Shelter〉:「When you don't give me love, you give me pale shelter / You don't give me love, you give me cold hands」 註15、摩根.汗(Morgan Khan):摩根.汗是英國八零年代著名的音樂大亨兼企業家。 透過他的偶像音樂廠牌Streetsounds,使得英國群眾開始逐漸接受黑人與拉丁音樂相關曲 風,在音樂推廣上功不可沒。 註16、Run DMC:來自紐約皇后區,Run DMC嘻哈歷史上公認最棒的嘻哈團體,紅過整個八 零年代,是將嘻哈引進主流音樂的主要功臣。 註17、Soft Cell:來自英國的合成器流行雙人組,從八零年代初開始走紅,其中最具代表 性的作品,就是1981年改編翻唱葛蘿莉亞.瓊斯(Gloria Jones)的「Tainted Love」。 註18、Finger Inc:經典芝加哥浩室雙人組,其中最著名的作品為八零年代中期推出的 〈Mystery Of Love〉、〈Can You Feel It〉與〈Bring Down The Wall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4.58.103

06/22 21:16,
推認真翻譯! 一點小地方 Techno 台灣通常是翻科技或工業
06/22 21:16

06/22 21:18,
舞曲
06/22 21:18

06/22 23:50,
哈,感謝你的建議!我也有考慮過,不過覺得鐵克諾比較
06/22 23:50

06/22 23:54,
親民,所以決定這麼用!
06/22 23:54

06/25 12:45,
絕讚!!!
06/25 12:45

06/25 12:49,
可以依推在推?
06/25 12:4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0.143.88

06/25 13:57, , 1F
薩米爾欽不是英文作家,書名要嘛原文要嘛翻成我們比較好
06/25 13:57, 1F

06/25 16:06, , 2F
耶,感謝原作的精采翻譯,也感謝版友的轉錄分享!XD
06/25 16:06, 2F

06/25 21:47, , 3F
我再原PO講好了,不過我也覺得甚麼都要翻成英文
06/25 21:47, 3F

06/25 21:47, , 4F
這樣是有點鬼怪
06/25 21:47, 4F

06/26 23:22, , 5F
以為是台灣的喬恩差點噓下去了ㄎㄎ
06/26 23:22, 5F

06/27 01:30, , 6F
06/27 01:30, 6F

06/29 14:04, , 7F
推翻譯分享~
06/29 14:04, 7F

07/01 10:54, , 8F
抱歉,沒想那麼多,原文是英文所以我就這麼打上去了
07/01 10:54, 8F

07/01 15:38, , 9F
耶原po出現了!感謝你的翻譯!!:)
07/01 15:38, 9F
文章代碼(AID): #1C93MhFx (Brit-pop)
文章代碼(AID): #1C93MhFx (Brit-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