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Yes New York

看板Brit-pop作者 (New York Dolls)時間22年前 (2003/08/08 00:1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Yes New York 2003/5/30 8pm Arto Lindsay with John Zorn,I-Sound,Jonathan Bepler & Ben Rubin $12 at Tonic(NYC) 該如何形容這個六月呢? 2003年5月30日下午,坐在東京飛往紐約的班機上,我看著窗外不斷想著 。 身旁的人也和我抱著同樣的目的前往紐約嗎?雖然我也並不很確切地知道我 來紐約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我只知道事先我在網路上訂了幾場表演的票,不 到一個月前才擺脫了迷彩服與假單,出發前兩天晚上才從快遞手中收到美簽 ,並差點因為SARS而使整個計劃泡湯。還有最重要的:我們根本還沒找到住 的地方。 不過我一點也不擔心,我不擔心有沒有人會來接機,我不擔心入海關時會不 會被強制隔離,我更不擔心沒地方住(反正我們都帶了睡袋)。嘿!這裡是 紐約耶,沒什麼事是值得擔心的。 順利地提領到我之前一直以為會被寄丟的帳篷,經過簡短的入關手續之後, 我們來到了甘迺迪機場第四航站大廳。我還來不及問馬瓜他的學長碩彥真的 會來接機嗎,已經遠遠看到一個藍色人影向我們招手。紐約行有一個絕佳的 開場。 經過簡短的自我介紹之後碩彥攔了輛計程車,第一站先去他家安頓。而當務 之急是我們得先找到住的地方。開往Queens的途中竟然下起了雨,這和我印 象中的紐約完全不同。一直以為紐約是個永遠陽光普照不會下雨的城市,這 是我從伍迪愛倫的電影和Sex and the City以及廉價的風景名信片裡得到的 訊息。於是為了證明我的完全錯誤,紐約整整下了一個六月的雨,直到我們 臨走前幾天才開始轉晴。 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淋雨進了碩彥位於 Rego Park的公寓,一進門就有一種 回到家的感覺,雖然我們也才離家不到24小時。然而這一切都太令人熟悉了 ,尼克隊的塑膠水杯,洋基隊的球帽,堆滿整地的黑膠唱片,一道用CD築起 的牆,貼在牆上的披頭四海報,貼在冰箱上的 Yo La Tengo貼紙還有冰箱裡 的牛頭牌沙茶醬,。如果有一張照片的主題是「台灣留學生,紐約的房間」 ,這裡絕對是最好的風景。 看著滿坑滿谷的CD和LP,我們連行李都還沒整理已經蹲在地上挖寶。碩彥的 女友煮了簡單的晚餐,炸排骨和青菜豆腐加一大碗白飯。禮拜五的傍晚,我 們在飄雨的Queens,一個溫暖的房間裡用了令人難忘的一餐,我們像很久沒 吃中國菜似的把桌上全部的東西吃完。然而此時住宿的問題還沒搞定,我們 必須在下禮拜搬進別的公寓前找到可以讓我們睡三個晚上的地方,經過一番 討論我們決定先在碩彥的公寓住下。其實這是我們最期待的結果。因為那兩 千張LP和一千張CD,還有滿滿的人情味。 暫時有棲身之地後心中的大石頭總算放下,碩彥問我們晚上要不要和他一起 去Tonic看Avant-Garde的表演, John Zorn我是知道的,Arto Lindsay對於 不常接觸 No-Wave領域的我來說卻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碩彥和馬瓜的音樂 品味我絕對有把握,於是一夥人往地鐵站邁進。 進了63 Drive地鐵站,碩彥開始和我們講解複雜的紐約地鐵系統。以前在倫 敦坐地鐵是無師自通,然而來到紐約如果沒人帶路想在短時間內搞懂地鐵的 運作模式還真困難。 他要我們記住兩個原則:1、Uptown Queens,Downtown Brooklyn。2、要回 家就坐 E、F、R、V、G。謹記這兩個原則,接下來一個月我們就在曼哈頓彷 彿迷宮的空心地下城裡渡過每一天的開始和結束。 七點多到 Tonic,外表看起來非常不起眼,沒有招牌,只在門口貼了張破破 的海報,不敢相信這就是紐約排名前三名的現代樂表演場地。後來在紐約待 久了才知道紐約很多有名的表演場地都是這樣, Blue Note、CBGB,從門口 看來平淡無奇,但裡面卻誕生過那麼多傳奇。 我們剛到時還沒什麼人,這不禁讓我擔心起紐約人的音樂品味,後來才發現 我多慮了。表演快開始時人潮突然多了起來,紐約客是不願意花太多時間在 等待上的,遲到早退是他們節省時間的方法,不論是看 Avant-Garde表演或 是棒球賽皆然。 表演準時在八點開始, John Zorn穿了一件迷彩褲和深藍色上衣,手拿薩克 斯風,Arto Lindsay也是一派輕鬆打扮,拿的是淺藍色有點塑膠質感的電吉 他。表演主要以他們兩位和另一位負責唱出旋律和歌詞的口技藝人為主體, 舞台最右邊的I-Sound和最左邊的另一位樂手負責製造其他的電子聲效。 從沒看過 Avant-Garde表演的我真是被他們製造出來的音場給震懾住了。樂 器在他們手裡並不是拿來彈奏旋律的,而是當成一種製造音響的工具。John Zorn的薩克斯風偶爾還會來一兩段聽得出旋律的音階,而Arto Lindsay的電 吉他卻完完全全只是個發聲工具,他可以用各種角度,各種手法,各種把位 使電吉他發出不一樣的聲音。據我的觀察他效果器用的並不多,頂多只有一 顆單純的Over-Drive。而這種表演並不是那麼容易入耳,因為它和全然的噪 音幾已沒有分別。然而口技藝人口中喃喃自語如夢囈般的吟唱卻將音樂本身 的包覆性拉大,他的嘴巴如同Arto Lindsay手中的電吉他,透過它來製造各 種令人想像不到的音效。他口中吐出的聲波和薩克斯風與電吉他產生的龐大 音場在某種時空上產生了絕佳的共鳴,所有極端吵雜和冷調的音符竟然就這 樣在不知不覺間達到了和諧的頻率,一種直擊心裡最底層的頻率。 看著臺上樂手不斷透過自己身體來"勞動"出音樂,才剛坐完18個小時飛機還 有點時差問題的我在 Tonic昏暗的燈光下領教了來紐約的第一場震撼教育。 震撼的除了我的耳膜之外,還讓我對音樂的定義也重新評價。究竟什麼才是 "好聽"的音樂;或究竟有沒有"好聽的音樂"這種東西;"好聽"與"難聽"的分 別究竟在哪裡,紐約客可以輕鬆地在那麼平凡不起演的表演場地裡看到如此 不凡的演出。想到這些事情,我不自覺地張開嘴巴,吸入更多從臺上傳來的 聲音符碼。 表演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在九點多結束,不論是演奏還是聆聽這樣的音樂確實 都需要體力和耐力。在眾人的喝采聲之下 Arto Lindsay和John Zorn結束了 這場令人難忘的表演。 而我們也發揮台灣樂迷的韌性在演出結束後上前向 John Zorn握手聊天並獲 得了合照的機會,原來 John Zorn還在台灣待過一陣子,真是出乎我們意料 之外。 出了 Tonic門口我們搭地鐵轉戰位於上西區的Beacon Theater,本來想排隊 看有沒有機會買到Radiohead 於6月5日替MTV2節目The 2$Bill表演的票,沒 想到現場早已經排滿了人,睡袋、涼椅、拖車,撲克牌,只要能想到的排隊 標準配備現場應有盡有,就這樣幾百人佔據了74街。我們也沒有湊熱鬧的必 要了,沒想到Radiohead的魅力在美國也那麼驚人。 回到家,碩彥在睡前放了幾張LP,其中一張是大公三重奏。於是暫時結束了 超過24小時的持續亢奮心情,我們在雨聲中睡去。我在睡夢中應該想起了和 John Zorn合照時的微笑。 What's an amazing city? Yes,it's New York! Tonic地址:107 Norfolk Street,New York,NY 10002 網站:www.tonicnyc.com John Zorn 網站:members.tripod.com/~JFGraves/zorn-index.html Arto Lindsay網站:www.artolindsay.com/ MTV 2$Bill網站:www.mtv.com/onair/mtv2/2dollarbill.j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59.204.37
文章代碼(AID): #_CdiMEZ (Brit-pop)
文章代碼(AID): #_CdiMEZ (Brit-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