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周培公

看板China-Drama (大陸劇)作者 ( 結緣在人境 )時間19年前 (2006/07/28 15:58),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周 培 公 (1632-1701)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麻城鎮官堰村人,生於明崇 禎五年(1632年),卒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終年69歲。周培公文武兼 備,剛正毅勇,才智過人,恪盡職守,深諳治世之策,深得為人之道,是康熙 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   康熙年間刊刻的《湖北先賢詩佩》卷五記載:周昌,字培公,荊門人。父 早喪。先生娠甫十歲,李自成訌荊郢間,母孫夫人殉難死,先生落魄無依。為 州卒小吏,旋附顯者入都門,充內閣供奉。康熙丙辰,固原提督王輔臣叛,先 生進謀曰:"關陝天下之脊也,吳逆(三桂)不從川據陝而戀棧常嶽間,誠出 下策。今輔臣舉足輕重,實系天下安危。雖因一時激變通吳、耿(精忠)二逆 而心念國恩,猶盲之不忘乎視,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諭之,必複降。 "《清史稿》也清楚地記載了周培公"說降"之事。   1674年(康熙十三年)臘月,吳三桂等"三藩"起事謀反,策動陝西提督王 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在耿精忠、王輔臣先後發動叛變後,吳三桂曾試圖應援 、打通與耿、王的聯絡,使叛亂地區聯成一片,迅速壓縮對清軍的包圍圈。康 熙看清了吳三桂的戰略意圖,毫不遲緩地派出大軍,從江西、浙江、陝西、甘 肅等地阻擊吳軍,圍剿耿、王叛軍。當時的西部戰場--陝甘地區,為西北邊防 重地,又近京師;而對朝廷構成直接威脅的主要是王輔臣的叛軍,因此,康熙 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戰場,以恩威並用、剿撫結合的手段,力圖儘快撲滅王 輔臣的叛亂。1676年(康熙十五年)康熙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 軍。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進兵,他 也沒把清兵放在眼裏,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目空一切。圖海一到平涼, 諸將勇氣頓增,紛紛請命攻城。周培公向圖海上取平涼策,被召為幕僚,他認 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陝西關中地區是天下脊樑,吳三桂這次造反不及時 從雲南取道四川進取陝西,而盤踞在湘鄂之間與荊襄官兵對峙,實在太不會算 計。現在,王輔臣起來造反,舉足輕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勢所逼和捨不得高 官厚祿,這好比白內障患者渴望重見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 如果朝廷派個能說會道的人前去勸誡,王輔臣必然會懸崖勒馬,投降朝廷。這 樣也就用不著興師動眾與他們硬碰硬了。圖海聞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懷,可是 眼前並無合適的人可派。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周培公奶娘 龔嬤嬤的兒子)與周均是同鄉,曾屢勸王輔臣歸降,王舉棋不定。他們設法將 內部情況寫成文字,用蠟丸封閉,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自 告奮勇,主動請纓,願冒死進城勸降,說:"往而魁,公受其福,往而不繼, 昌受其禍。"意思是說:如果前去說服了王輔臣,那是大學士的福份;如果遭 到不測,自己則死而無怨。   圖海聞聽此事後十分高興,星夜趕寫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當即傳諭周 昌進京,並親自在乾清宮召見。聽完周培公的設想後,康熙皇帝嘉封周培公為 參議道台、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周培公領旨 出京,單槍匹馬進入王輔臣軍營。周培公七進七出,終於說服王輔臣。王輔臣 迫於勢窮糧盡,聽從了周培公的勸告,便派手下一副將隨周出城,面見圖海, 表示投降。圖海派人馳報京城,康熙欣喜,頒發大赦令。次日,圖海命周培公 攜帶皇帝赦詔,再次進城撫慰。王輔臣派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 涼名冊,其子王繼貞及總兵等上繳吳三桂投遞的函劄及"平遠大將軍印"、"陝 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接受清廷招撫。   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而且剪除了吳三桂在 西北的羽翼。朝廷對參戰的漢將分別論功行賞,委以重任,多方鼓勵和獎賞, 使他們忠心耿耿為朝廷效力。周培公對獎賞只有一個要求:母親孫氏以父死殉 節,望皇上能為母請旌。圖海奏請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並對周 培公母親孫氏予以嘉封。1676年(康熙十五年),朝廷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 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康熙皇帝還親自禦 筆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 辦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後到山東任職,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難以繼續 共事,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荊門家鄉。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北方少數民族首領葛爾丹率眾叛清。賦閑在家 的周培公仍不時關注朝廷政事,聞訊後連忙趕寫平叛"條呈"送到京城,亦被康 熙皇帝採納,任命周培公為盛京(今瀋陽)提督,負責戌邊,1701年(康熙四 十年),卒于任上。   周培公一生寫過不少詩,曾在當時廣泛流傳。在其陝西軍旅時寫有:"老去 辭家事遠遊,幽年何故久淹留,燕關秦塞長為客,露竹蟬風早報秋。半壁燈昏 人破夢,一聲雞唱月當樓。此時離愁添多少,不見歸鞍到郢州。"晚年,他寫有 一首詩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張可前,詩雲:"青山作障水環洲,遙念名園花事稠 。別後孤舟對明月,歸來臥病又新秋。門無剝啄皆因懶,邑有流亡徒抱愁。何 會與君重會面,晚風同上仲宣樓。"周培公的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康熙年間的周培公   德才載史勵後人   據《周氏族譜》記載:周氏荊門一族為明代江西移民,屬汝南郡系,愛蓮堂 下。周培公是周氏移居荊門後之八代祖,其父輩為周騰龍、啟龍、起龍、成龍、 化龍、雲龍、飛龍、叢龍。這九兄弟並稱"九龍","九龍生三公",即培公、執公 、玉公,均名顯一時。周培公之父周化龍,喪生戰場,母孫氏殉節自盡。幼年時 ,周培公靠奶娘龔氏(龔榮遇的母親)撫養,供其讀書,直到考取舉人。周培公 所處的時代雖然離我們已有300多年了,但周培公眾多的世傳口碑,美好的孝道 家風,不僅教育著周氏後族,而且影響著當地的政風民風。   勤奮讀書,才智超人。周培公出身貧寒,早年喪父,母親為保持名節剜目自 裁。十歲的培公,見到的是祖父輩留下的三大架書籍,靠鄰居龔氏照顧度日。龔 氏讓自己的兒子龔榮遇去當兵吃皇糧,省下錢糧,艱辛地供培公讀書。培公天資 聰慧,記憶力特強,勤奮讀書,大有進益,參加科教,因在試卷上未避諱皇帝之 名而落第,流落街頭。康熙皇帝在一次微服私訪中,偶然聽到周培公和一些舉子 在議論朝政,發現周培公學識非凡,遂帶他回京奏對,賜進士出身,留尚書房行 走。   周培公深知讀書之艱難,知識之重要,他功成名就後仍不忘家鄉人的讀書之 事,特在當地辦一所義學,讓附近的孩子免費入學,又購置一沖農田(又名義田 沖),收的租課用作師生束修、文墨費,還在義學周圍買義地出租,其租課收入 用做義學的維修、擴建。在義學念書的後代學生,都各有所建,以不同方式報效 國家。   廣施教化,維繫倫常   周培公身居高官,從不居功自傲,不以勢壓人,不參與當地政事,嚴於律己 ,寬以待人,樂意為群眾辦事。周氏家族家規甚嚴,修有周氏祠堂,訂族譜,立 族規,提倡一姓管一姓,各自管好自己的人。如有違章,先由家族管治,再交地 方官府。民國初年,周氏祠堂猶存,原有頂戴、寶劍一類周氏遺物由當時官府集 中保存,1938年日本入侵該地,建築被毀。有一塊碑文記載著周培公續訂的《周 氏族譜》尚存,文曰:"周家永文,士學貴作,先宗有應,萬世昌盛,功高顯名 ,德大封成,光前耀祖,國家必興。"由於家族教規森嚴,在周氏一族中,很少 有人犯事,使得周氏子子孫孫都遵循道德遺風,成為一支厚德載物的望族。   恪守孝道,造福桑梓   周培公辭官回鄉盡孝,對父母的孝心感動了康熙,為之制碑賜桑。對有恩于 他的龔嬤嬤一家,更是百般呵護,直至為老人家養老送終。為繁榮地方經濟,周 培公在斗笠崗購買了一片義地,讓周邊農戶在此建房、開店,以致逐步形成了一 個小集鎮--斗笠一條街。使得南下拾橋、後港、沙市、轉皮集、馬良、石牌,北 上荊門,直接育溪、當陽的商業活動和交通運輸快速發展。那時商賈行人來往經 過這裏總是說斗笠崗熱鬧、官堰角的飯菜香。一直到解放初期,斗笠崗的義地小 集鎮都是當地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和四方來往通道,直至新修荊洋公路,這裏的生 意才逐漸蕭條下來。   剛正不阿,直諫良言   周培公一生剛正不阿,淡泊名利,敢於直言,深得康熙及其大臣們的賞識。 他在獻策平定"三藩"叛亂時,據傳康熙召見時曾"親承密旨",這個密旨的內容是 :"說服王輔臣,江山平半分",即後人所說,周培公被封為"一字並肩王"。但平 定"三藩"後,他卻沒有接受爵位;他遠在盛京戌邊,一病不起,卻斷然拒絕了皇 帝的額外施恩;在解決當時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上,周培公奏請"女子放足", "何不下詔禁止女子纏足,田中勞作的人很快便可增加半數。"康熙准奏頒詔(滿 族女子是不纏足的)女子放足。在處理國防事務上,他認真分析了當時的社會矛 盾,其主要是來自於外國(俄羅斯)侵略和國內分裂主義分子(三藩、葛爾丹、 臺灣),建言盡可能讓滿、漢矛盾淡化甚至調和;他帶病編制了《皇輿全圖》, 讓康熙皇帝高懸殿內,不忘國家統一,並作為皇子"反省自察"場所的背景,以警 後世。   家教有方,澤被後世   周培公有子周家齊為文林郎,周家麟為海縣正堂,周家祥為教諭正堂,周家 相為烏程知縣,均各有所成。其六子家相,字二南,後來出任浙江烏程知縣,能 清白自矢,公正執法,廣為當地百姓稱頌,後因操勞過度,卒于任內,當地百姓 把他尊奉為該縣的城隍神,長期供奉,以志紀念。周家相在《湖北先賢詩佩》有 傳,並錄有其詩一首。由於家教森嚴,周家子孫都能遵循傳統美德,嚴於律己, 寬以待人,淡泊名利,樂於奉獻。                         摘自《掇刀自古耀雄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9.71.20 ※ 編輯: chineseknot 來自: 140.129.71.207 (07/28 16:17)

07/28 23:44, , 1F
推一個!!
07/28 23:44, 1F

07/29 00:51, , 2F
推推~~~
07/29 00:51, 2F
文章代碼(AID): #14oSE8lx (China-Drama)
文章代碼(AID): #14oSE8lx (China-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