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戰爭外交秀」能軟化中美貿易爭端?
「人民戰爭外交秀」能軟化中美貿易爭端?
大 記 元 > 大 記 元評論區 > 環球好評
「人民戰爭外交秀」能軟化中美貿易爭端?
作者﹕太史簡
【大 記 元6月11日訊】最近,當真正為中國著想的人在祈盼中美貿易爭端不要升溫,經濟領域的問題就按經濟遊戲規則解決時,中國政府卻又導演了一出民族主義的「國家遊戲」,這就是中國媒體津津樂道的清華學子質問美國商務部長的那場「人民戰爭外交秀」。
說是中國政府導演,並沒有冤枉中國當局。第一,這種「重大外交場合」誰出席、由誰提甚麼問題,都有嚴格規定與分工,事前早就預演過多遍。第二,只要將清華學生提問與古鐵雷斯訪問中國前夕中國官方輿論兩相比較,就知道清華學生只不過扮演一次「學舌鸚鵡」而已。
就在美國商務部部長古鐵雷斯訪華前夕,中國網路上廣泛轉載一篇「醉翁之間不在紡織品」的文章,該文以「余聞」之名首發於《國際金融報》,新華網與人民網率先轉載。該文主要目的是將貿易問題政治化,再次強調歐美想阻止中國和平崛起的「陰謀論」 ──這讓人有點為法德兩國抱屈,因為這些年來,中國的外交策略是聯歐制美,法德兩國政府為了與中國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幾乎對中國只有讚美之辭,法國甚至不惜違背立國原則,甘冒天下之大不韙,放棄了對中國人權狀態的批評。不想一場紡織品貿易爭端,「朋友」立刻變成「敵對勢力」。
文章說:「美歐對中國紡織品設限持強硬態度還有一個更隱秘的、說不出口的用意,這就是為了延緩中國崛起的步伐。……紡織業恰恰是美歐能夠找到的延緩中國崛起的一個突破口。」該文還聲稱:中國的紡織品出口佔到整個出口額的16%。涉及到直接就業的人口大概1,900萬人。而紡織業是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一條主渠道,因此歐美對中國紡織品設限,無異於為社會製造矛盾。
文章還回顧了加入世貿時歐美對中國不公平的種種痛心往事,以說明這種陰謀由來已久。兩相比較,可以看出,清華大學學生向美國商務部長發問的「智慧」全來自於這篇文章,想來負有提問任務的「精英學生」事前將這篇文章背了個滾瓜爛熟。按照當局的預想,清華學子的大義凜然,再配合以從5月末開始各網站發起的「支持中國紡織品出口」的網上簽名運動,這般聲勢浩大的「人民戰爭」難道還不能夠阻止美歐陰謀?
但這一招恰好暴露了中國政府在處理國際事務上仍然是個「生瓜」,並未吸取煽動反日民族主義情緒的教訓。因為經濟問題畢竟牽涉的是兩國人民的生計,靠喊口號沒有用。僅就貿易而言,中國處於劣勢,因為中國需要歐美市場;而美國與歐盟則處於優勢,因為中國產品具有很強的替代性,沒有中國產品,其他國家的同類產品同樣可以滿足市場需求。
按照「比較優勢」的思路建立起來的中國「外向型經濟」一直存在一個軟肋,那就是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200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65萬億美元,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7萬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占GDP總量的比例已達到 70%,外貿依存度大約也為70%,比1978年高出60個百分點,在世界各大國中名列前茅。
與之相比較,從1980年到2001 年,美國、日本、印度、德國的外貿依存度大體穩定在14%~20%的範圍內。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有一個其他國家沒有的特點:產品極度依賴外國市場。尤其不可忽視的是:中國的外貿進出口主要集中於少數國家及地區,對美、日、歐(盟)三大貿易夥伴的進出口占進出口總額的一半左右,所以中國任何產品對這三大市場的傾銷,都會對這些國家形成巨大壓力。
清華學子們談到本國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問題是他們就沒有想到他國人民的就業問題。更何況,自由經濟與市場開放本身不是依靠人民戰爭外交就能達到目的。中國政府如果有足夠的聰明,現在應該想方設法不要讓歐美國家將貿易問題延伸到非經濟領域,目前這種做法只能重蹈反日「國家遊戲」的覆轍。 (華夏電子報)
◇
(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6/11/2005 6:18:32 AM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5/6/11/n951819.htm
EpochTime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