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見甘迺迪總統 寫下中國移民史
晉見甘迺迪總統 寫下中國移民史
大 記 元 > 華人社區 > 華盛頓DC
李大為一生對國家有著無盡的懷念和責任感。晉見甘迺迪總統 寫下中國移民史
【大 記 元6月21日訊】前言:英雄不老 功業長存。僑居美國66年的李大為博士,天津人。生在前清官宦家庭,父為翰林。年青時正值中國動盪期間,他懷著一腔愛國熱血,為了更好的報效國家,即棄文從武投入黃埔革命教育。一生對國家有著無盡的懷念和責任感,即使在後來的從商生涯中,也盡心於推動國民外交和宏揚中華文化,都有相當傑出的貢獻。至忠、至信、至誠為其一生為人處世的寫照。
他曾歷經軍閥割據、北伐統一、八年抗戰、退守台灣等等乃至整個世界的千變萬化。他自述不論從軍或從商,無論失意得意均順乎”自然”,隨遇而安。他遵循的人生哲學,即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李大為曾在美國六所軍校受訓畢業,受訓期間結識了二次世界大戰美方高級將領馬歇爾、巴頓、魏德邁將軍等人,建立了良好的友誼。除此,他也曾任麥帥的聯絡官。1962年6月,李大為在美國深具影響力的著名專欄作家傑克.安德森的引見下,晉見甘迺迪總統,從而改寫了兩岸三地180萬華人家庭的命運。下文刊載李大為關於這一段歷史的自述。
--------------------
*晉見甘迺迪總統 寫下中國移民史 (作者:李大為)
左上圖片為1963年5月24日甘迺迪總統在白宮玫瑰花園發表談話。”中國難民救濟會”致贈一面標明第一號的”人道獎牌”給甘迺迪總統。(左一)甘迺迪總統(中)陳香梅(右一)李大為(大 記 元圖片)
本人係軍人出身,派至美國受訓。曾在美國六所軍校受訓畢業,與二次世界大戰美方高級將領有所來往。退休後留居,從事國民外交,所祈望者為對祖國有所貢獻。
一九六二年初夏,我應香港范少朋先生邀請,前往香港洽商建築方面生意。因為我自一九五O年退役卜居華盛頓以後,經營房地產業。在馬里蘭州貝塞斯達和洛克維爾兩市,建築了不少款式新穎、價格中上的房屋都賣得相當好,所以范少朋希望我與他合作,在香港發展房地產業。邀我去合作開發建築公寓大樓。我曾親自到九龍進行實地勘察,由於考慮九龍地區介於當時英屬香港和中共中間,政治情況變遷未卜,建築大樓非短期工程,雖然他提出的條件非常優厚,但我仍覺得在那裡的投資環境太動蕩。經過全面衡量之後,還是婉言謝絕了他的好意。
此時香港到處都是難民,他們在調景嶺搭蓋臨時木板屋與布蓬,遍佈整個山坡。這些屋蓬只能勉遮雨淋日晒,許多婦孺衣衫襤褸不堪,形容憔悴,情狀十分可憐。那種淒涼景象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又勾起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慘痛回憶。
我在離港返美路經東京停留時,看到日本人民僅在戰敗十七年後,就已在美國經援計劃下,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市場繁榮,和我戰後一九五O年所見的東京,簡直判若兩個世界。不僅令我感慨萬千,益為大陸難民之處境深感不平。
回到華盛頓第二天,我就到隔鄰我傑克安德森(Jack Anderson),談我在香港、日本兩地所見及所感。安德森在華盛頓郊外貝塞斯達市的住屋,是我經手興建,為此兩人情誼深厚,無話不談。他是美國當年最著名的專欄作家之一,每日所寫” 傑克安德森專欄”在全美、加拿大、墨西哥以及全球報紙,約有一千五百餘家報紙同時刊載,影響力可謂無遠弗屆。我最初將難民問題告訴他,也僅是希望他將我的真實感慨寫出來,以引起世人注意。不料他聽我如此沉痛描述此事,立即自告奮勇地表示,他預定隔日去白宮,願與我同去晉見甘迺迪總統報告此事,我真是喜出望外。
安德森告訴我,他第二天正好與甘迺迪總統有約,可以電話預先說明要帶一位中國朋友往見,談論香港難民問題。安德森是甘迺迪首度當選眾議員後來華府從政時所結織的第一位記者,兩人交往甚密。他可不經白宮秘書,隨時與甘迺迪電話約時見面。
大概在一九六二年六月(可惜確切日期不復記憶)的一天,安德森與我同去白宮晉見甘迺迪總統,談話約二十分鐘,我據實說明中美兩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是同盟國,也是戰勝國,而日本是侵略者,又是戰敗國,可是今天中國人民繼續受苦受難,日本卻在美國援助下於十七年後過著安逸富足的生活,我本人不是基督徒,如果真有上帝,祂對中國人民實在太不公平了。聽了我一席話,總統當即表示很願意幫助這些中國難民,特別是難民中的知識份子。甘迺迪說,他在哈佛唸書時,就知中國學生十分用功,都是很優秀的人才,他很願意用他總統的特權幫助五千難民移民來美,他要我們去拜訪他弟弟司法部長勞勃,辦理一應手續。
得此結果後,我和安德森對他表示深切感謝,即起身告辭。在回家的路上安德森向我說,總統的決定真是歷史性的,過去向來沒有一次特准過幾千移民來美的前例。安德森當即建議,我們應該成立一個民間組織,負責救助難民。於是我們帶著總統口頭指示,直接聯繫司法部主管移民單位,研究運用總統特赦權的可行性與手續。
勞勃甘迺迪與司法部移民部門自然知道總統確有此一口諭,結果司法部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就遵照總統意旨,同意運用總統特赦權批准逃港中國難民一年五千人入境,可連續辦理三年。換言之,此一舉措實際援助了一萬五千難民,比甘迺迪總統當面向安德森允諾的五千人, 還多出了兩倍。
甘迺迪此一英明果斷決定,真是了不起,對於這樣一件史無前例的重要移民事件,不僅在短短二十分鐘內作出了嘉惠香港難民的決定,而且還只是聽從了一個素不相織的中國人所作陳述就當面給予承諾。因此我在籌組”中國難民救濟會”(Chinese Refugee Relief Inc.)之際,就已決定遵照安德森意見將之戲劇化(Dramatic),對
甘迺迪總統關愛中國難民的德澤廣加宣揚。
安德森先建議組織個委員會(Committee),以後兩人還是選了一個民間色彩更為濃厚的”公司”(Inc.)名稱。又因在華府特區政府登記時標明為非營利法人組織,故中文名乃稱”會”,比直譯” 中國難民救濟公司”優雅得多。
立案手續辦妥之後,安德森即將組織成立過程向甘迺迪總統作了詳盡報告。而後救濟香港中國難民的工作就正式展開。一方面美國政府飭令駐港總領事館加述辦理難民入境手續,一方面我們在救濟會的名義下,開始進行募款與宣傳活動。自一九六二年秋至一九六三年春,我們曾分別在費城,紐約與華府辦過各種社會活動,其中還在紐約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國劇。已故經濟學家中研院士劉大中博士,就曾在這次演出中演唱”打漁殺家”等劇為救濟難民募款。
甘迺迪對救濟中國難民此一極不尋常的行政命令,由一九六二年繼續到一九六五年,不僅令逃亡香港以知識份子為主的一萬五千中國難民順利移民美國,同時也影響了一九六五年美國移民法之大幅修訂,中國移民配額終於由國會通過立法,允許每年可以由中國大陸、台灣移民美國各兩萬人,由香港移民五千人,共是每年四萬五千人。甘迺迪總統行政命令的貫徹實施以及” 中國難民救濟會”的推動宣傳,都無疑對此立法之實現起了至關重要的敦促作用。由一九六五年算起至今二零零五年共四十年間,應用此法移民來美的華人,有一百八十萬人之普了。
今日回顧,當年以難民身份移民美國的香港難民,現均垂垂老矣,但他們都是甘迺迪總統此一英明決定下的幸運受惠者。不僅他們當年因此解除了流離失所苦難,且其子女後人也均能從此過著安樂生活,並有機會受到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而我個人對此救濟難民之成就,不敢居功標榜,因為倘若沒有安德森與甘迺迪的良好私誼關係,我便無從得到晉見甘迺迪報告所見所感的機會,倘非甘迺迪總統英明果斷,熱必關懷支持此事,便更不可能有以後跡近戲劇化的發展。而今大華府中國人口已超過十萬以上。飲水思源,實亦不能完全抹煞安德森與我所組” 中國難民救濟會”所作貢獻。
1986年6月20日,李大為榮獲哥倫比亞學院頒贈藝術榮譽博士學位,典禮在華府國會圓頂大廈舉行。(右一)魏德邁將軍,二戰亞洲戰場最高指揮官兼中國蔣委員長參謀長。(右二)美民主黨參議員、及總統候選人麥高文。(右三)哥倫比亞學院校長。(中)李大為博士(左三) 哥倫比亞學院教務長。(二) 哥倫比亞學院董事長。(左一)眾議員佳德。 (大 記 元圖片)
此外我歷年從事國民外交,值得一提另外一件事,是民國七十五年(1986),我七十二歲,由於我畢生在軍事、商務之外還在藝術方面略有成就,熱心社會公益,極力發揚中國傳統京劇,促進中美文化交流。故此美國哥倫比亞學院特別授我榮譽博士學位。頒贈儀式安排在美京華盛頓國會大廈隆重舉行。
頒授典禮由哥倫比亞學院董事長、校長及教務長聯袂由米蘇里飛來華府主持。那天到賀親友逾百人,包括前中國戰區美軍統帥魏德邁上將、前國會眾議員周以德博士、前參議員與總統侯選人麥高文、現任美國國防大學副校長藍萊將軍、新聞總署助署長戴維斯、我國駐美代表處由范道膽顧問代表及代表處多位官員參加。這些貴賓們都在典禮中對我一生促進中美友誼與文化交流所作之努力致詞讚揚。
在頒發學位當時,適值蘇聯車諾比爾原子發電廠原子爐擴散事年發生,導致數百人死亡,數千之患原子病。故我在致答辭中,語重心長地引用我國兵聖孫子之言,要不戰而屈人之兵,老子也說:兵者不祥之器,不得意而用之。和為貴,和平最重要,世界須要”和平”。我在美國參議員們面前,發表這些言論,心中如釋重負。這正是我一向謀求世界和平思想,適當發表的場所。
這項榮譽終於証明在我忙碌一生中,畢竟能為中美兩個我所熱愛的國家,作了一些有意義的貢獻。
(
http://www.dajiyuan.com)6/21/2005 1:28:00 AM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5/6/21/n960193.htm
EpochTime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