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海洋的聲音 不一鼓慈悲惜福

看板EpochTimes (大紀元時報)作者 (吹笛牧童)時間15年前 (2010/11/03 15:1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1/2/n3072995.htm 漁村海邊不起眼的浮球,經過巧思蒙上胚布,變為特殊的鼓。台北縣瑞芳水湳洞的藝文人 士,藉此擊出獨一無二的「不一鼓」樂音,也讓一片白色芒花的山城聚落,演奏再生希望 。 芒花是台灣秋天最有特色的植物,瑞芳金瓜石正好位於全台最佳賞芒地點之一。黃金博物 園區秋爽時分推出芒花季活動,帶領大家欣賞秋季芒白之美,深度體會金瓜石、水湳洞土 地的故事。 黃金博物館組長林純雅表示,4日館慶6週年的當天,將邀社區居民自組的樂團,公演「鼓 動山城~不一鼓」,以在地、來自海洋具有慈悲與惜福精神的樂音,為博物館慶生。 特殊的「不一鼓」是以漁村浮球做成,背山面海的水湳洞,前方是陰陽海,聚落依山坡地 而成。住在金瓜石山下的陶藝工作者許居福、畫家歐陽彥城,為練身體,平常喜歡學習打 非洲鼓,在與藝文人士聚會的「山城美館」交流中,大家期待有所創新。 黃金博物館前館長施岑宜表示,大家經常到海邊散步、游泳,發現許多來自世界各地定置 漁網用的漂流浮球,於是許居福、歐陽彥城在海邊就地取材,將浮球蒙上獸皮後製成鼓, 發現效果很好。 但兩人都有宗教信仰,認為獸皮仍要殺生,於是改用胚布當鼓面,以浮球做鼓身,再運用 鉤釘當做鬆緊的調節器,歷經調音試驗,便誕生了「不一鼓」,並申請新型專利。 施岑宜說,浮球長年在海上「漂浮」,英文為buoy,唸起來像中文的「不一」,且撿拾回 來再利用,每個鼓形狀、大小、聲音不一,所以,取名為「不一鼓」,賦予不同的風貌, 透露著此鼓與海洋的關係。 雖然,「不一鼓」研發1年,但找師資卻是問題,傳統的老師太執著於鼓的定位,看到「 不一鼓」就問,「這是非洲牛皮鼓,還是美洲牛皮鼓?」施岑宜聽到都傻眼了。 她說,大家原始出發點只是希望利用節奏強、門檻低的打鼓,凝聚社區居民向心力,創造 一種表演的可能性。且這些鼓,是來自美國、日本、韓國世界各地的浮球,在鼓面上以墨 為鼓畫上海洋之眼,也希望藉由鼓音,引領浮球回家鄉。 愛上瑞芳的山水美景,在瑞柑地區定居的黃格致老師在瓜山國小教打擊樂,獲悉後決定義 務指導,期待展現不同的音樂視野。 鼓隊的組成從發想、創作,到集結成隊皆自動自發,是社區營造難得的展現。社區居民1 個月前開始練習,愈來愈有興趣,小學5年級的陳苾芊,60歲的阿伯、木藝家林正文與妻 子陳雪娥、許居福及妻子任秀兒等人,全心投入。 平時大家各忙各,湊一起團練不容易,但日前的颱風天,都沒有人缺席。瑞芳山城的子弟 ,為了公演,勤加練習。 施岑宜說,鼓坊團隊將於4日在黃金博物園區煉金樓廣場、6日在瑞芳鎮猴硐柴油機車庫房 公演,邀請民眾傾聽在地的聲音,讓團員娓娓道來瑞芳地區藝文工作人的故事。 美東時間: 2010-11-02 09:55:12 AM 【萬年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8.75.98
文章代碼(AID): #1CqGhE54 (EpochTimes)
文章代碼(AID): #1CqGhE54 (Epoch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