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第一峰」4A風景區的傷痕

看板EpochTimes (大紀元時報)作者 (走吧﹐我牽妳)時間14年前 (2011/05/23 02:4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大紀元2011年05月22日訊】 被稱為黃土高原第一峰的馬啣山目前正「傷痕」纍纍、昔 日美景不在。在馬啣山水源涵養地核心區海拔3600多米附近,由於長期以來存在違法開採 、過度放牧等現象,導致高山草甸植被不斷遭到破壞。並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影響 到水源涵養地的保護,潛藏的水危機已漸漸顯露出來。 馬啣山是一座名山,之所以有名,不僅僅因為其山腳下的興隆山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更 多的是因為它的歷史。 馬啣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留傳有大石馬、小石馬、石棺材、 金龍池等民間傳說。唐代稱馬啣山為「薄寒山」;宋、明稱「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 五年,肅莊王朱模將「馬啣山」闢作避暑山莊;清代稱「馬寒山」,以「寒山積雪」列入 榆中八景;民國年間改稱「馬啣山」,沿用至今。 從地理位置上,馬啣山,地處興隆山南側,最高海拔3672米,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是 隴右黃土高原最高峰。高聳的地勢和嚴寒的氣候條件,使馬啣山的地貌景物與周圍截然不 同,為高寒陰濕區,無霜期67-90天。一直以來,每年除盛夏以外,常有皚皚白雪蓋頂, 是隴右黃土□的重要水源涵養地、國家一級水資源保護區。 由於黃土高原為第四紀堆積物,地層較新,土壤鬆散,儲水能力低,一旦植被破壞,新的 植被根系恢復困難,蓄水功能就會喪失,導致水土嚴重流失。 據《甘肅經濟日報》報導,在馬啣山水源涵養地核心區海拔3600多米附近,由於長期以來 存在違法開採、過度放牧等現象,導致高山草甸植被不斷遭到破壞。並造成嚴重的水土流 失,直接影響到水源涵養地的保護。如今,在馬啣山腳下的榆中縣、臨洮縣,潛藏的水危 機已漸漸顯露出來。 「傷痕」纍纍 昔日美景不在 離馬啣山最近的村莊——榆中縣馬坡鄉羊寨村,有二十幾戶人家,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靠 種菜和賣石頭。放眼望去,白花花的石窩子一個個窟窿般地「鑲嵌」在美景裡,直逼林區 。 同時,這裡是蘭州市冷涼高原夏菜的種植基地。 5月10日,記者在某部隊官兵的幫助下,從羊寨村出發,艱難地爬上了馬啣山山頂。雖是 立夏季節,馬啣山仍是白雪皚皚,低窪處一片沼澤,綠瑩瑩的草甸上已被拉石料的卡車擠 壓成條條渠溝,泥濘的路面坑窪不平。 沿著撒滿石子的路上不時有裝滿碎石的大貨車顛簸而下。在榆中縣與臨洮縣交界處的馬啣 山半山坡上向右看去,山體已體無完膚,被無情地實施了「手術」,白花花的「石窩子」 像一個個被剖開的葫蘆;走進礦區的路是用推土機直接鏟開草皮,推出來的便道。採石區 已將整個山體鏟成一個凹凸不平的剖面,皺巴巴的看不到一點植被,很多地方難窺山的全 貌。黃土高原第一峰的美景蕩然無存。 在採礦區,炸翻的碎石隨處可見,場區停著兩台重型推土機。為了加快採石速度,村民不 僅使用了大型挖掘機械,甚至動用了烈性火藥、無聲炸藥對山體進行爆破。 生活所迫 採石行動持續 「靠山吃山,別無出路。村裡能打工的都出去打工了,不能打工的就只好在家打石頭」。 榆中縣馬坡鄉羊寨村村民告訴記者,打石頭是村裡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但由於低層次的碎 石,每個碎石場都遺留了大量的荒料,既破壞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一年下來,大部份 村民收入不足萬元。 近年來,周圍村民為了發家致富,購買了大型卡車到山頂採石,相關部門對此違法行為也 進行了制止,但由於生活所迫,部份村民仍繼續採石謀生。 記者來到臨洮縣國土資源局。紀檢員王傳寶接受採訪時說,馬啣山礦產資源主要為非金屬 礦,沒有固定的礦帶,呈雞窩狀,主要為露天開採,開採難度大,破壞性大。 在羊寨村走訪時,大多數村民認為,由於馬啣山石質較好,這兩年碎石的銷售旺盛,根據 石料的拉運情況,山上並非是一個礦點。 甘肅省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生英如是說,自然資源是國家的財富。其自然生態給人 類社會、人居環境的貢獻,要遠比礦石的直接產出和旅遊價值高得多,單純為實現地方的 經濟利益破壞山體生態環境,無異於殺雞取卵。 管理真空 執法難以給力 「馬啣山濫采山石,除利益驅使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管理上的混亂,都管又都不管 ,以及地方利益作祟所導致的執法不力。」李生英說。 坐在馬啣山響水溝旁牧羊的安老漢一臉愁容。羊是他家裏唯一的經濟收入,前幾年進山放 羊只花三十元辦一個入山證,每隻羊收五元的林區保護費就可以進山放羊,但今年興隆山 管理局要求以後封山禁牧,他只好把羊全賣了。禁牧是國家的政策,他能理解,而讓他更 為不解的是,來回拉石料的重型車把路和草地都壓壞了,卻沒人管。但他的羊吃些草就算 是破壞生態? 在馬啣山風景區門口的售票處記者看到,來回拉運石料的大車隨意放行。但是,進山的人 員和私家車必須購票。一位女售票員告訴記者,這些拉運石料的大車都是局裡通過的,具 體是否交費並不知道。 興隆山國家自然保護局局長陳建國在接受採訪時說,採礦區確實破壞了馬啣山的生態環境 。但這些礦區大部份都在臨洮縣境內,都有當地政府的採礦權證,所以管理局也很無奈。 碎石場雖然都在管理局管轄的林區內,車輛也行駛在保護區內,但場區都是村民的集體土 地,屬榆中縣國土局管。因為拉運的車輛都是當地村民的,或與村民的利益有關,管理局 只能放行,不然影響管理局與當地村民之間的關係。 榆中縣國土局辦公室工作人員認為,馬啣山在榆中的部份都交給了興隆山國家自然保護局 ,進入保護區的車輛和人員都屬管理局管轄範圍,村民的牛羊他們能管,為甚麼車輛就不 能管呢? 李生英分析認為,馬啣山多年來形成的開山打石的生產方式,雖難治理,但如果理順管理 體制,攜起手來,在堅決禁止生態區內的非法採石活動的同時,切實拿出針對性的對策, 加快對生態區村民傳統生產方式的調整和改良,使村民走上一條良性循環、和諧發展的「 雙贏」道路,真正實現統一管理和資源的合理利用。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5/22/n3264389.htm -- http://www.facebook.com/chen.zhaozhao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1.193.189
文章代碼(AID): #1DsLZYS4 (EpochTimes)
文章代碼(AID): #1DsLZYS4 (Epoch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