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類人腦納米電腦大突破 美華裔教授主導
【大紀元2011年10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健晨編譯報導)如果你曾懷疑大腦的潛力,
請看看以下的數據。據統計,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需要8分半的時間才能完成
一個人腦在5秒鐘之內的活動。同時,如果這台計算機要做這項工作,它需要消耗140,000
倍人腦所消耗的能源。具體來說,需要140萬到1,000萬瓦的電力能源。就處理能力和效率
來說,沒有任何電腦可以和人腦相比。
《納米期刊》(Journal Nano Letters)近期發文指出,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小組展示了一
個新的納米電子設備,可以用來模擬人類神經突觸和大腦的運算機制。這是一項重要突破
,將有益於未來開發出方便、節能、適應性強和具有互動性能的電腦系統,不但可以執行
指令,還可以自我學習。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由電機工程系的華裔教授菲利普‧黃(H.S. Philip Wong)主導,
研究涉及一個被稱為「腦啟發運算」(brain-inspired computing)的新領域,是計算機
芯片模仿人類的突觸神經信號轉導機制。
該團隊並非第一個研究該領域的研究小組, 但他們是第一個成功研製出小型、低耗能電
子突觸(Synapses)設備,並將該技術成熟化的團隊。他們的研究為今後該材料進入商業
領域打下基礎。
黃教授說:「這種發展路線使未來的納米設備更小、更節能,進而有助於研究大腦的某些
部分是如何工作的。雖然你不能改變一個生物的大腦,但是像這樣的合成設備可以使研究
人員改變設備參數,從而揭示了真正的大腦功能。」
這種新型的設備和以往的設備區別很大。目前的計算機芯片的納米級的電路是由數十億微
小的電器元件,也就是晶體管(transistor)所構成,並且利用二進制邏輯傳達信息。也
就是說,他們的邏輯是基於兩個數字,1或0。在電力方面,晶體管或者是「開啟」或是「
關閉」。
每個芯片裡有了足夠的晶體管,編程員們就可以操控電器迴路,使數十億的晶體管開啟或
是關閉來存儲了計算信息,也就是「計算」。計算機芯片處理速度和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
於我們能否製造出更快的晶體管,並將它們存儲在更小的空間裡。
突觸是人腦中最小的單位,但是和晶體管至少在兩個方面有所不同。首先,它們在能力上
有所不同。換句話說,突觸可以傳達的信息遠遠超過了一個晶體管。其次,突觸可以隨時
間而改變。團隊成員傑亞辛表示: 「突觸的改變是以人的學習為基礎的。雖然計算機芯
片可以大量的製造出來,但是並不能隨意改變。」
在神經學中, 這兩個優勢的結合被稱為「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它是
研究人腦如何學習,計算,記憶的主要理論基礎之一。
像晶體管電路一樣,神經元和突觸緊緊結合在一起,但是它們的電路是基於突觸的不同強
度性。電子化學信號在同一路徑上的重複運動可以增強該路徑上的突觸,增加了它們的未
來「激活」可能性。就像神經專家們常常說的那樣,神經元連在一起,在一起「起火」。
突觸的可塑性解釋了為什麼熟能生巧。同樣的電子訊號的重複傳播不斷的加強某種模式,
因此大腦開始「學習」。另一研究人員庫茲表示:「大腦是一個神奇的機器。它的電路要
復雜的多,更加有能力,能源使用率更高,任務處理速度遠遠超過基於二進制的最快的計
算機芯片。」
http://epochtimes.com/b5/11/10/4/n3391243.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2.56.97
EpochTime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