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名山古寺:響堂山寺牆體驚現3尊精美佛首

看板EpochTimes (大紀元時報)作者 (歐踢56)時間13年前 (2012/08/22 23:2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tinyurl.com/8aksjlv 【大紀元2012年08月22日訊】8月20日,由於大雨沖刷,河北省邯鄲響堂山石窟寺建 築牆體原有泥皮脫落,牆體上露出3尊完整精美佛首。因佛頭像有彩繪殘存不宜暴曬,目前 3尊佛首已入庫保護。 據大陸媒體報導,邯鄲響堂山石窟管理處主任趙立春表示:「這些造像端詳安靜,超 凡脫俗,其中一尊佛首螺髻上還殘留有顏色痕跡。」新發現的佛首造型精美,具有北齊遺 韻,應為南響堂山石窟內舊有之物。 發現佛首的建築為民國晚期磚石建築,當時響堂山大批遭到破壞的佛像建築構件散落 在石窟附近,被拿來作為建材使用。趙立春說:「這座建築的牆體是空心的,選用了一些 石塊來填充,其中包括散落的佛像構件,所以其內部很可能還有其他佛像或佛首的存在 。」響堂山以響堂山石窟而著名,其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南約50公里處的武安縣南部,響 堂山石窟由大體上由南北兩部份組成,細分還可加上小響堂。南響堂在鼓山南麓西紙坊村 北,北響堂在鼓山之腰和村東,兩地相距大約15公里。南北響堂共有石窟16座,大小造像3 400餘尊,歷時27年。石洞構思巧妙,窟內石像造型優美,莊嚴而神聖。據傳,在響堂 山石洞內拂袖、談笑即能發出鑼鼓鏗將之聲,故而得名。    響堂山石窟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為出家人提供了一個修煉場所,在山上或平原建廟為寺 ,在山裡建廟為窟。寺即是窟,窟也即是寺,因為他們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樣的,只是名稱 叫法不同而已。建窟可以充分利用天然有利條件,能避免風吹日曬和雨淋,也能節省原材 料。   據金正隆四年(1159)《常樂寺重修三世佛殿記碑》載,石窟始鑿於崇信佛教的北齊 ,歷史上有幾代帝王大力推崇佛教,北齊文宣帝高洋(550~559在位)便是其中之一。當 時這裡是自鄴都(北齊的都成)至晉陽的必經之地,曾建有行宮。高洋「於此山腹見數百 聖僧,遂開三石室,刻諸尊像」。現存北齊紀年題記,有北響堂的武平三年(572)唐邕 寫經記和小響堂的武平四年造像及刻《法華經》等殘記。    從現存的石窟內佛之雕像與裝飾構造便可看到昔日的輝煌。北響堂築有九窟,南響堂 築有七窟,其中南響堂第 3、7窟,北響堂第2、3窟,在窟前四柱三開間窟廊上方又鑿有 大型覆缽、山花蕉葉、剎桿及火焰寶珠等,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塔形窟。 北響堂寺之「大佛洞」,規模宏大雄偉,雕刻精巧,洞內一尊坐佛高3.5米,大佛端 莊渾厚,肌肉豐滿,線條柔和,神氣秀逸,衣紋密集而富有裝飾性,雖經千年風日侵蝕, 現仍可窺之原貌。唐代高僧釋道宣在 《續高僧傳》用「中諸雕刻駭動神鬼」來形容當時 雕刻之精美。 響堂山石窟近代遭到嚴重破壞。南響堂的塔形窟如第1、2、5、7等窟的塔頂部份均已 無存,前廊和簷柱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塔形窟中以北響堂第7窟(習稱北洞)規模 最大,窟方形,每邊各長約12米,窟高11.6米,雕刻也最為精美。可惜前廊已殘毀,覆缽 頂也僅留遺痕,前龕造像高達3.5米,是響堂山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但也已遭到損壞。   雖然響堂山石窟昔日難再,但人們對佛的信仰卻依然如故,佛經的傳播,也沒有因為 響堂山的敗落而停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5.142.141
文章代碼(AID): #1GDFZNpU (EpochTimes)
文章代碼(AID): #1GDFZNpU (Epoch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