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劉鳳學《頓悟》縮編60年舞功
2008年 03月 22日
劉鳳學《頓悟》縮編60年舞功
【宇若霏╱台北報導】兩廳院「2008舞蹈春天系列」5月將推出第3檔大節目——編舞家劉鳳學博士的舞作《民國四十六年——頓悟》,這是83歲的她回首近60年的創作生涯,重新整理出6支代表作,將帶給觀眾空前的舞蹈饗宴,也紀念創作歷程中的「頓悟年」,意義重大,她更說:「有如把自己擺在解剖台上,讓台下觀眾體檢。」
藝蘋果
這次演出的新古典舞團,由劉鳳學於1976年3月成立,她主張「尊重傳統、創作現代」,融合西方藝術,將歷史之情轉化成舞蹈呈現,由她帶領下,舞團足跡遍及台灣,更受邀至美國、德國、法國、奧地利等地演出,應法國政府之邀參加庇里牛斯民俗舞蹈節,更創下演出22場,觀眾高達10萬人次。
劉鳳學的創作生涯始於1950年,至今創作超過百支,對她來說「每一支舞,都是我生命中的印痕」,《民國四十六年——頓悟》雲集她最重要的作品,包括《火花》、《最後的審判》、《十面埋伏》、《二十四小時又一秒》、《冪零群》、《俑之一~漢俑》,這6支均屬於「創作系列」,藉此可發現「頓悟」前後的創作風格差異。
其中《最後的審判》因利用眾多關節放鬆的舞蹈動作,藉此表達心中的情緒,因當時台灣民風保守,1957年首演舞者的肢體動作引起很大爭議。而她在「頓悟年」更嘗試將舞蹈和國術結合,隔年發表的《十面埋伏》可見到「臥魚」、「雲手」等動作,從此建立她個人風格的代表作,作為實踐中國現代舞的第一步。
國術動作融入舞蹈
繼1957年將舞蹈融入國術動作的大躍進,70年代她再面臨舞蹈思想的蛻變,她因清晨在山間小路散步,偶遇頭上插著鮮花的原住民婦女而有所啟發,讓她體認到藝術創作應該天地合一,打破東方、西方,古代、現代的藩籬,才有《俑之一~漢俑》、《灰瀾》等舞作的誕生,此時的創作不僅是藝術,更蘊含社會批判,流露出編舞家敏銳善感的觀察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4.180.243
GOODSTAR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