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台灣影人保護傘 金馬獎大開倒車?邁向國際?

看板Golden-Award (三金(金鐘 金馬 金曲))作者 (夢想起飛的季節)時間19年前 (2006/08/20 22:3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06.8.18.自由時報 記者曹玉玲/台北報導 金馬執委會昨天公佈,設立4年的「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和「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 獎項,今年將更名為「評審團大獎」及「評審團特別獎」,且不再有台灣「保障名額」, 此舉有人批為「大開倒車」,但也有人認為台灣應走向國際,不能畫地自限,看法兩極。 取消台灣電影獎 近年來國片跌落谷底,中港片強勢壓境,金馬獎從2002年設立「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和「 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立意就是為了「鼓勵」和「保障」台灣電影。然而今年卻 取消保障,一位不願具名的相關人士痛批金馬獎此舉是「大開倒車」,認為台灣電影 在工業上本就無法和香港、中國相比,但許多台灣影人仍努力堅守崗位創作,本就應該 特別鼓勵,前年以「豔光四射歌舞團」獲得「年度最佳台灣電影」的導演周美玲也認為 這2個獎有必要保留給台灣影人,「金馬獎若連台灣的片都不鼓勵,情何以堪?」 然而金馬獎主席王童卻表示,金馬獎要走向國際,若畫地自限則顯得很不「大氣」,過去 也發生過拿到獎的導演認為自己得的是「安慰獎」,他呼籲大家要對國片有信心, 即使不再有「保障名額」,他也有信心國片是最有能力獲得這2個獎的。 本土電影雪上加霜 每個國家設立電影獎項競賽,「鼓勵」並「保障」該國電影,天經地義。 辦了25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只准許「港片」報名,中國的「金雞」、「百花獎」, 純港資和台灣電影照樣被排拒在外。 台灣的金馬獎從設立一開始就開放台、港、中三地電影報名,因此被認為是華語電影中 「格局」最大、最權威的獎項,然而隨著國片從90年代初期開始走下坡,港片強勢抬頭, 最佳影片及技術獎項經常拱手讓人,當初鼓勵本土電影的初衷早已蕩然無存,更讓身為 主辦國的台灣顏面無光。 為此,金馬獎從1997年開始設立「評審團大獎」和「評審團特別獎」,2002年正式更名為 「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和「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目的就是要保障台灣影人, 電影工業同樣受威脅的英國,自家的英國奧斯卡也設立「年度最佳英國電影」,立意相同 ,金馬獎如今大開倒車,美其名為「走向國際」,卻難免引發「親中」非議,是否夠尊重 台灣影人,令人高度質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11.28
文章代碼(AID): #14w780sX (Golden-Award)
文章代碼(AID): #14w780sX (Golden-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