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三少四壯集---香港喜劇片:沒有走下去的路

看板HK-movie (港片)作者 (alessio)時間18年前 (2006/09/25 07:55),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三少四壯集---香港喜劇片:沒有走下去的路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30102+112006092500370,00.html 2006.09.25  中國時報 陳冠中 美國學者麥斯特(Gerald Mast)在《喜感心智:喜劇與電影》一書裡說,有聲喜劇 片分三類:對白傳統、小丑傳統、反諷傳統。 侯活.鶴斯的《星期五女郎》、喬治.庫克的《費城故事》、法蘭克.卡普拉的《史 密夫先生赴華府》、比利.懷特的《桃色公寓》等,屬對白傳統,以大牌小生和花旦招徠 。 馬克斯兄弟、W.C.費斯、梅.蕙斯、高腳七與矮冬瓜、卜合、謝利.路易、活地.雅 倫,以至法國積.大地的影片,屬小丑傳統,靠的是性格鮮明諧星的個人表現。 尚.雷諾亞的《遊戲規則》、尚.維可的《操行零分》、史丹利.寇比力克的《密碼 一一四》,屬反諷傳統,一本正經的環繞著荒誕可笑的理念而轉。 香港喜劇片多是諧星鬧劇,有點像麥斯特所說的小丑傳統。諧星鬧劇也十分依賴搞笑 對白,而且往往有諷刺時事和人性的橋段,不過跟麥斯特所說的對白喜劇和反諷喜劇在旨 趣上相去甚遠。 可以看出一點:諧星鬧劇,雖在商業上很成功,並代表了港產喜劇的主流,卻只實現 了喜劇片的其中一種可能性而已。 現在很多人都忘了在60年代中以前,香港還有出色的中產輕喜劇片和寫實輕喜劇片, 接近對白傳統和反諷傳統。 上世紀49年後,南來導演和編劇朱石麟、李萍倩、卜萬蒼、岳楓、陶秦、張愛玲、吳 祖光等,都曾在香港拍國語喜劇,將內地的喜劇傳統帶到香港。卜萬蒼十年間先後為泰山 、永華、新華、亞洲、電懋、邵氏等公司拍了十部喜劇,如《夜來香》、《豆腐西施》、 《太太是人家的好》。 「左派」的長城、鳳凰公司,在朱石麟等名導手裡,開拓出有人情味、帶社會意識的 寫實輕喜劇類型。 本地左傾的粵語電影公司中聯、光藝等,同樣注重寓教育於娛樂和社會批判,拍出了 優秀寫實喜劇《錢》、《豪門夜宴》、《金山大少》、《難兄難弟》等。 「自由」的亞洲、國際、邵氏、電懋公司,則著重溫馨風趣浪漫輕喜劇。 當時的喜劇導演和編劇一定很注意30年代以來美國對白傳統的喜劇,尤其是在拍中產 格調輕喜劇成就最大的公司:電懋﹝國泰﹞。 以替電懋寫過多個喜劇劇本的張愛玲為例:據鄭樹森教授廣為人知的研究,張愛玲十 分熟悉30年代好萊塢的對白喜劇,特色「就是對中產或大富人家的家庭糾紛或感情轇輵, 不加粉飾,以略微超脫的態度,嘲弄剖析」,其間當然少不了機智、世故的對白交鋒。 李歐梵教授更說「張愛玲是個貨真價實的影迷」,並在評論舞台劇《新傾城之戀》時 指出,張愛玲可能看過庫克導演的40年名片《費城故事》,甚至引發她創作小說的靈感。 從55年至64年,電懋操劇本大權的是名士宋淇,強調不俗不雅的中乘路線,很重視編 劇,這正是拍對白式喜劇應有之義。該時期大致也是電懋的全盛期 左派的寫實輕喜劇,和商業的中產輕喜劇,皆是香港喜劇電影傳統的重要組成部份, 後來都被諧星鬧劇所遮蔽,偶然有個別成功作品,如張堅庭83 年的《表錯七日情》、張 婉婷、羅啟銳87年的《秋天的童話》,或陳可辛、陳果、高志森和90年代中後的一些低成 本製作,都只能算是例外,是為香港喜劇電影沒有走下去的路。不過,日換星移到今天, 觀眾似又再接受小生花旦演喜劇,是否意味著一種新的喜劇路線已經開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3.7.225

09/26 01:35, , 1F
好奇問一下有人看過傾城之戀嗎?
09/26 01:35, 1F

09/26 20:32, , 2F
是指周潤發 繆騫人演的電影嗎? 那我有看過 不喜歡女主角
09/26 20:32, 2F
文章代碼(AID): #155niBn_ (HK-movie)
文章代碼(AID): #155niBn_ (HK-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