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三少四壯集---雜種修成正果

看板HK-movie (港片)作者 (alessio)時間18年前 (2007/01/22 07:28),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07.01.22  中國時報 ■三少四壯集---雜種修成正果 陳冠中 戲曲學者容世誠寫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講述1930年美國派拉蒙公司有聲歌舞片《璇 宮豔史》在中國上映後,旅居上海的粵劇名伶薛覺先搶前在同年下半年將影片改成時裝的 粵曲舞台劇。翌年另一粵劇名伶馬師曾也排出自已的版本,遂有薛馬爭雄之說。 34年,邵氏前身的上海天一公司將薛版《璇宮豔史》拍成粵曲歌舞電影,由薛覺先自 編自導自演。到57年,電懋公司再拍《璇宮豔史》粵曲片,並在58年追拍續集。 薛覺先除此片外,還拍了《白金龍》和《毒玫瑰》等「西裝劇」。在50年代,香港粵 劇電影界掀起仿拍好萊塢片的熱潮,出現西裝粵曲歌舞片如《月宮寶盒》、《歷盡滄桑一 美人》、《駙馬豔史》、《玻璃鞋》、《賊王子》。我上小學時期在電視上還補看過這些 半唐番歌舞片,由香港粵劇紅伶扮歐洲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演到半途就唱起粵曲,生 鬼有趣,不以為忤。 大概,所有傳統戲曲都有半唐番成份,至少會用上胡音胡樂器。晚出的如京劇及粵劇 ,混雜程度可能是最高的。30年代以後,粵劇大師搶拍西裝劇,可能是為了生存,為了賺 錢,也可能是想發展當代粵劇,學者可能說是對現代的回應。可以看到一點,當時的粵劇 界領軍人物不介意混雜,很有主體思想。 如果上世紀的粵劇粵曲是混雜的,同期坊間粵語小調說唱包括「木魚」、「龍舟」、 「南音」、「鹹水歌」等更具即興性,花雅不分,而粵語流行曲最初叫跳舞粵曲,是為伴 跳西洋社交舞而出現,容世誠所說的「粵曲是戰後香港舞廳的主要演唱曲種」,樂器中西 合璧,梵鈴、色士風、吐林必、吐林風、告朗匿、結他、爵士鼓配二胡、琵琶。 容世誠提及50年代後期粵語歌旗手周聰,在創作流行曲時,受到粵劇大師呂文成的鼓 勵和影響,並從其他粵曲前輩處學到編寫粵語歌的技巧。粵語流行曲部份養料來自粵劇粵 曲及粵語小調,一衣帶水不在話下,但同時也大量的改編各地民間歌謠、國語時代曲、西 方古典音樂、西洋東洋流行曲及電影插曲,可說一起步就是百川匯流的雜種化結晶。 70年代粵語流行曲崛起的兩大人物,許冠傑用結他作曲,顧嘉輝出身夜總會,他的創 作,既非延續早前的粵曲小調、國語時代曲或當時得令的英美搖滾及民歌,反是取材於西 方更早期的大樂隊風格,編出悅耳、氣派的連續劇主題曲。 70年代最後幾年,的士高流行,粵語快歌多加進跳舞節奏,功能上回到早期的跳舞粵 曲。及後電子合成器普及,粵語流行曲就添了電子聲。 居港的菲律賓及其他非華裔樂人是香港整體樂壇的重要成員,詳情可參看黃霑的博士 論文,很多粵語流行曲都是由他們奏樂、錄音、編曲以至作曲的。 80年代,香港流行樂壇大量改編了精妙動聽的日本原創流行歌曲,由梅豔芳至張學友 無不受惠於這個改編潮,故此也可說是日本流行曲替香港粵語歌輸入了新血,大幅提升了 後者的亮度和熱度。 粵語流行曲雜種修成正果,是香港文化本地化發展的最佳範例,一、進口替代:本地 製作取替進口產品;二、本地化就是雜種化;三、雜種的本地化成了文化特色,建構出香 港的文化身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3.7.225

01/22 19:58, , 1F
想到了杜德偉的爸爸了 記得以前好像是樂團的
01/22 19:58, 1F
文章代碼(AID): #15i_S9NH (HK-movie)
文章代碼(AID): #15i_S9NH (HK-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