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奇蹟 是枝裕和 專訪

看板JapanMovie (日本電影)作者 (...)時間13年前 (2012/04/09 17:5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資料來源:CUE電影生活誌 4月號 網址:http://cue.com.tw/ 日期:2012年4月 採訪:Wafa Ghermani、郭立貞 日文翻譯:Shoko Takahashi 「真實,是紀錄與虛構相遇而生的。」─暢談創作觀與新片《奇蹟》 第18屆法國維蘇影展「金輪車獎」得主 是枝裕和專訪 Q:《奇蹟》中的兩兄弟在現實生活中也是親兄弟,這是您選角時刻意尋找的, 或只是偶然?您怎麼跟這群孩子進行角色準備工作? A:最初,故事並不是現在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樣子。 我們當初想在九州南部的鹿兒島縣找一個男孩、 在北邊福岡的博多找一個女孩,就安排了一些試鏡。 前田航基和他可愛的弟弟前田旺志郎一起來試鏡「航一」這個角色。 我覺得用這對兄弟來演應該很好,所以就修改了故事, 讓故事中的父母離婚,兩兄弟便能理所當然住在不同的城市。 開拍前我花了不少時間讓這些孩子彼此認識相處,以前我也時常這樣做。 我們一起烤肉、一起買衣服,讓我比較了解他們的喜好、觀察他們的說話方式。 孩子們就這樣相處了兩個月。 Q:許多孩子們的臨場即興演出,有沒有讓你驚訝、出乎意料, 因而改變了整部片敘事的發展? A:某幾場戲的確有一部分屬於即興表演。例如,孩子們述說他們的願望時, 可以很自由地依照他們的方式去說,說想成為電視連續劇的主角等等。 但同時,我也跟其他孩子說話,以便讓他們可以自由介入互動。 為了要得到比較深入一點的答案,我自己有時也會介入, 就像我們問那個想變成演員的女孩:「為什麼你的媽媽不再當演員了?」 她回答說:「一定是因為我出生了。」 對此我們並沒有做任何要求,這完全是她自己創造出來的句子, 所以我們覺得她非常了解整個狀況。 當然,這並沒有改變敘事發展,卻成為了這個女孩角色發展的起始點, 啟動了角色的創造。 至於真的有改變故事內容,則在於那個想讓自己更會畫畫的女孩子。 因為她的願望,我加了幾場她在畫畫的戲。 她畫了兩兄弟爸爸的唱片封面,最後在火車上,我也拍了她在畫畫的樣子。 就是這些對話讓我做了這些改變。 還有一些其實不是即興的,像是我問兩兄弟會為了什麼吵架, 他們說,常常是為了搶洋芋片最後一點碎屑,因為那是最好吃的部分。 所以我在劇本裡加寫了這場戲的對話,就是那場夜晚兩人面對庭院對話的戲。 Q:您個人的童年經驗是否影響這部電影的內容? A:或許可以從主角身上看出一點影響。 他有比較成熟的個性,常為其他人操心。 片中的成人無法真的表現得成熟,總是保留著一點童年稚氣; 而孩子們應該比較是自由而本能地反應, 卻處在一個必須表現得像大人一樣的狀況裡。 這其實反映出的是我跟我父母的關係。 Q:《奇蹟》像是生活片段的集合, 但這些零碎片段被編在一個可說是完整、傳統的敘事架構之中。 例如,當孩子們面對兩輛交會的火車大喊願望那個片段, 突然出現一系列前面發生過的生活片段、回憶等快速回顧的影像, 感覺像是以剪接方式來思考劇情架構。 在準備工作上,您就是用筆記收集生活片段嗎? 這跟後來影片的剪接有關聯或相似性嗎? A:我總是帶著筆記在身上,是有一點這種意味, 但也不是每場戲都這樣思考。嗯,不曉得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 當我在拍紀錄片時,我進入某一個人的生活, 拍下一些生活片段,創造了一件作品,但透過這個過程, 我想讓觀眾感覺到「這個人物的明天將如同昨天一樣生活在這個家中」, 我想讓人感受到生活的連續性,這個東西我也想表現在劇情片裡。 為了拍成一部電影,我容許自己切碎故事中人物的生活。 -- *本文節錄自《cue.電影生活誌》4月號,完整精采內容,請見雜誌。 *《cue.電影生活誌》4月號──全台7-11與各大書局 上架中 博客來:http://tinyurl.com/7c693rq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8.106.246 yufren:轉錄至看板 movie 04/17 12:27
文章代碼(AID): #1FWhC9-B (JapanMovie)
文章代碼(AID): #1FWhC9-B (Japan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