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高雄美術館展覽:造音翻土觀後感

看板MusicInTaiwn作者 (步驚雲)時間9年前 (2015/03/20 21:4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個由高美館和立方計劃空間合作的台灣聲響歷史脈絡巡禮,確確實實是極具意義和歷史 定位價值的。 音樂的重要性不僅僅只在娛樂,它是一種物質外的靈魂餵食。 這個展覽可分為幾個部份,分別是1.一些藝術家藉由此主題表現的個人歷史社會批判跟2. 台灣的音樂歷史大匯集 在1的部份,我看了陳界仁跟姚瑞中兩位知名人士的作品,由於不太能接受過慢的步調, 我在陳界仁先生的影片前只待了半小時,但他們提出的議題的確是很有意義的,陳界仁先 生指涉美國對於台灣現代化的影響,讓人不禁思考對於自己國家文化跟內涵的正統性,這 當然牽扯到愛國情懷,相當地溫暖。但我對於我們台灣的追本溯源卻仍是一片模糊,這也 跟政治有關,看來需要好好地閱讀各種台灣史料才行。 2的部份就相當令我興奮,館方收集了從戰後到現在的各種聲音釋出大事件,包括音樂發 展跟地下社會關閉的這樣類似事件的史料,這裡有個重點可以說明這次展覽的目的:在一 篇陶曉清先生名為「洋奴」的文章中說到:台灣的音樂追隨了西洋的步調,台灣的現代化 也跟美國有關,英美好的東西,我們為什麼不追隨?但,為什麼要追隨?這是在朝想要進步 的前提下才要追隨;原住民保持了自我,導致了他們的音樂相當具有靈性和特色,但他們 族群的大部分現在都處於弱勢,這大概就是整個展覽的意義,讓人思考關於文化自主性和 方法追尋的問題。 先從我聽的順序來說好了。 1905年生的陳達先生的部份佔了極大比例,或許是因為他是推揚台灣音樂的主要人物,投 影片不斷播放他彈奏胡琴唱歌的影像,我對這種熱愛國家的行為感到相當地欽佩,但也同 時哀傷地想到,是不是忠於台灣文化的音樂就一定要是悲歌呢?站在那兒聽的時候,一直 聽到的都是哀戚的旋律,胡琴這個樂器,難道就不能有更特殊或是更歡悅的調子出現嗎? 這是因為我身為台灣人,我熟稔台灣文化,所以我很受不了悲歌,個人認為作曲者對於情 緒的抒發或許應該更多元一點。 接下來是台灣史上第一個樂團:雷蒙合唱團,這個團的團員曾有過陶大偉。但這就是我感 到矛盾的一點,這個團的曲風完全是美式搖滾,但相當地好聽,是不是我這樣聽英美音樂 長大的人的個性就是想追求與眾不同呢?但這也不是壞事,因為我記得,我小時候也愛過 小虎隊,但還是臣服在nirvana、michael jackson、jazz之下。 接下來是原住民音樂,那是一張名為【聽見桃山】的專輯,我聽到的時候是一首由皮鼓跟 竹子敲打組成的音樂,強烈地具有民族原始特色跟空靈感,導致我不得不想,或許真正代 表台灣的音樂,就是原住民音樂吧。 之後有農村武裝青年這個團:批判社會的行為值得認同、但音樂還好;朱約信等人當然不 用說了,是台灣樂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噪音音樂:這種音樂型態有個代表人物叫黃大旺 ,他是我哥大學的同學,噪音音樂很正點,至少比台灣情歌好上太多.......等,還有很 多音樂的大事件,這裡就不贅述了。 其實代表台灣的音樂又好聽的個人認為有伍佰、朱約信、林強、張懸、陳綺貞、張震嶽、 糯米糰等人,他們為了民族特色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也都個個才華洋溢,當然做出來的歌 極具台灣特色跟新穎特質,台灣的作曲者們應該拋棄一窩蜂的情歌製作熱潮,好好地思考 ,但,就是因為有了這些流行樂,地下樂團跟另類歌手才會彌足珍貴吧。 -- http://reznor48.blogspot.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7.216.4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icInTaiwn/M.1426858845.A.E57.html
文章代碼(AID): #1L32DTvN (MusicInTaiwn)
文章代碼(AID): #1L32DTvN (MusicInTai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