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satyagraha
※ [本文轉錄自 Philharmonic 看板]
在看下面的文章之前,我好奇看到標題大家第一眼的想法:
1. 這是什麼字?
2. 這字怎麼唸
3. 這是PHILIP GLASS的歌劇
4. 這是甘地的不合作主義
我自己是2和3。我認得這個字不過不知道意思也不會唸。我知道是PHILIP GLASS的歌劇
,不過不知道這跟甘地的不合作主義有關。
SATYAGRAHA是PHILIP GLASS 1979年寫完,1980年於荷蘭鹿特丹首演的歌劇。
今年四月首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登台。大部份大都會歌劇院的歌劇都會在
每個座位前面打字幕,但是這部歌劇在作曲家及導演的要求下,並沒有提供字幕。
他們的理由是劇情摘要會在適當的時機出現在舞台設計上,
所以不需要特別打字幕。當然,沒有字幕的另外一個好處是觀眾可以專心注意
舞台跟音樂,不必分神照顧劇情進度。
等到開演的時候,我終於知道,這部劇的確是不需要字幕。這部歌劇是用梵文寫成的,
所以基本上根本不用在乎聽眾有沒有可能聽的懂。而這部歌劇大概從第一個音就可以
很清楚的看到GLASS的特性,那就是極簡樂派(minimalism)的特徵:一個短小精幹的
主題反覆到沒完沒了,但是仔細分辨會發現多多少少有些不同。
所以這部歌劇基本上每一景只有一個旋律,大概過了一兩分鐘就會背了,
所以可以注意舞台。
這個劇看現場的感覺,我覺得跟看附電影配樂的默片沒什麼差別,因為不知道對白,
音樂又幾乎不變,只能靠歌手的動作猜劇情。事實上從劇情大綱可以知道
每一幕每一景的劇情其實都是一大段故事。有看過劇情,基本上多多少少可以從動作
知道演到哪裡了,不過有時候當然也會整個搞不清楚。而導演說的"打在舞台上的字幕"
我的感覺像是劇情的濃縮摘要,如果根據GLASS自己的說法,則是"舞台動作的注解"。
SATYAGRAHA的舞台基本上是簡單風格的,沒有很多多餘的擺飾。比較特別的地方是用了
大量的投影效果,把劇情關鍵字打在合唱團手上所拿的紙張。紙,尤其是報紙,
在這個製作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因為報紙象徵著甘地在南非所辦的INDIAN OPINION,
然後導演又用紙張做出了好幾個兩三人高的超級大PUPPET,用來象徵迫害者的英國人。
而歌劇的三募分別為"托爾斯泰"、"泰戈爾"及"金恩博士",分別代表著SATYAGRAHA的
過去、現在與未來。在這個製作中,這三位都是由不出聲的演員擔任,
類似旁觀者的角色。
回到音樂的部份。整部歌劇基本上就是不斷的重複,但是實際在現場聽,
整個音樂的張力就在一次一次的重複中慢慢加深,或許由改變樂團配器,
或許逐次增加演唱者,或許改變節奏,事實上並不無聊。更重要的,寫的真的很好聽。
我在中場休息的時候跑去前面看樂團小提琴的分譜,譜上有寫音符的沒幾個小節,
然後就是不斷的反覆。這種音樂看起來很好演奏,但是我並不覺得如此。
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樂團很難數拍子,一個幌神就不知道演到哪裡去了。
這時候指揮就要很認真的告訴每個樂器幾時要進來,免得跟漏了。
當然,我想歌手大概也差不多。這時我就會想到,如果聽CD的話,
大概真的就會進入冥想狀態吧。不過我想這部戲的音樂可以用節目單上的一句話來形容
很現代的作曲手法,但是絕對是相當可親的音樂。
--
no music, no lif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0.245.246.70
※ 編輯: chinhao 來自: 130.245.246.70 (04/21 05:09)
Opera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