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談"台語電影興衰史(一)"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新天堂樂園。。)時間22年前 (2003/04/22 03:1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我想在所謂的7年級生記憶裡,台語片只是「無言的山丘」、「悲情城市」、或者是國台 語混雜的「熱帶魚」、「天馬茶房」,然而台語對於過去庶民的文化親和性,已非我們 所能想像,以下就印象簡單講述台語片的興衰史。 一,台語片與歌仔戲的難分難捨 台灣光復之後,第一部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上映不到三天,票房悽慘,匆匆下檔, 但卻也因此牽動日後台語片的發展,導演何基明與麥寮歌仔戲班合作,完成作品「薛平 貴與王寶釧」,受大廣大迴響,奠定日後台語片與歌仔戲密不可分的關係。 (P.S 有人認為光復後的第一部台語片為「薛平貴與王寶釧」) 然而電影這項媒介的興起,卻深深的打擊了傳統戲曲與其表演舞台,當歌仔戲轉而投入 電影畫面中,它的一些只有在舞台上才能顯現出的獨特性也因此消失,觀眾也漸漸少往 戶外舞台去,轉而投向電影,不過這樣的弊病當時人們並未察覺,而且當時的歌仔戲電 影廣受歡迎,投機者也看中這塊市場,一昧的濫拍與製造台語片,電影謀殺了歌仔戲, 就好像日後出現的電視謀殺了電影。 二,台語片第一波高潮 上述提到投機者的出現,這與現在一般現象無異,哪有大餅便往那去,這樣的跟拍風氣旺 盛,使得製作與片商快速增加,在1957、58、59三年內,造就台語片的高峰期,跟同一時 期的國語片產量比較,取得壓倒性的勝利。不過令人疑惑的,當時台灣物資缺乏,影片多 倚賴外片進口,更遑論拍電影的底片、資金,等人才各方面的問題,但這時期一項政府的 政策卻意外的成了這波高潮的推手,也成為台語片興盛的原因之一。 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1.74.210.18
文章代碼(AID): #-f4D4Wt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f4D4Wt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