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談"台語電影興衰史(三)"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新天堂樂園。。)時間22年前 (2003/04/22 03:16),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五,黑白台語、彩色國語 台語片第二波的高峰,源自1962年,正因為之前的三年高峰(57、58、59)建立了台語片的 市場與片廠規模,使得台語片得以復甦,但到了60年代末期,又整個衰弱下去。其中有一 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黑白電影與彩色電影的差異。 「黑白台語、彩色國語」,簡單的說,台語片大都是黑白的,而國語片則採用彩色,在台 語片整個沒落的時候,黑白電影的產量也漸漸的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新興的國語彩色電影 ,而黑白影片沒落的原因有: 1.彩色時代來臨:自從電影發明以來,人們不斷的想要想之真實性,有了聲音不夠,還要 力求彩色,就在這股風潮當中,黑白電影漸漸被淘汰了。 2.技術成熟:當時使用彩色影片拍攝的技術已純熟,並設有專用的沖印設備。 3.資本太小:黑白膠片通常使用於台語片,也因為台語片資金較少,不得不如此,而後台 語片衰亡,黑白膠片也失去市場。 六,台語片消失的總因 1969年,國台語片產量在這年換手,國語片首次超越台語,而台語片也一厥不振,自此未 再復甦過,以下分析台語片衰亡的原因: 1.「政策使然」:台語片因為政府採行的壓稅辦法而意外興起,卻也因為政府有意的打壓 而衰敗,說是打壓,也許嚴重了一點,當時政府獎勵國語片,而對於台語片則不取締,也 不鼓勵,但在送審時,總是遇到百般刁難,使得當時台語片商紛紛灰心,台語片產量減少ꄊ2.「競爭力不夠」:台語片常因為語言問題而無法外銷,相較於國語片,國際市場小的可 憐,因此小資金投資,回收小資金,成了台語片的目的了。 3.「急就章精神」:長久以來,台灣不論再任何產業都有一個特性,就是中小企業精神, 那兒景氣好,就往哪發展,這種一窩瘋的投資精神,造就了產業基礎的薄弱,只想賺錢, 卻沒有回饋,以至於台語片在1976正是停產,這應該是所有人應該負起的責任。 4.「中影影響」:當時國營的電影界龍頭中影,正好鼓勵健康寫實主義的發展,推動 「健康為教化,寫實級農村」的觀念,導演李行在當時拍了多部經典作品,然而這些片 主角多是社會勞動階層,但是這些電影卻都以國語發音,居然描寫社會底層的電影,不是 以傳統的台語為代表性語言,可謂人為造作的寫實,從此也可看出政府的政策與電影語言 往後的趨勢。 (P.S 此系列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1.74.210.18

推 140.115.34.149 04/25, , 1F
不錯不錯!本來也想寫的,被捷足先登.
推 140.115.34.149 04/25, 1F
文章代碼(AID): #-f4EW3J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f4EW3J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