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年華》:隱而未顯、顯而未彰的愛
大部分的電影是在敘述一段極具張力的故事,有些電影則是故事性較弱,
純粹以技術層面取勝,而少部分電影是在展現對事物的緬懷與情感。
那麼《花樣年華》呢?
《花樣年華》不僅僅是綜合上述特點,
將男女情愛的欲去還來、含蓄待放描寫的極為細微,
並且將一種時代性的氛圍再現的淋漓盡致。
故事呢,就是這樣開始的…
「那是一種難堪的相對,
她一直羞低著頭,
給他一個接近的機會。
他沒有勇氣接近,
她掉轉身,走了。」
《花樣年華》的劇情其實很簡單,60年代的保守風氣,阻礙了兩個有婚姻牽絆的愛侶。
而這一段若有似無的的情愛發展,也只能在時代的壓力下慢慢崩解,
尤其是當他們倆發現彼此伴侶間的曖昧關係,他們卻也只能默默接受,
獨自承擔著心中說不出的苦,喊不出的痛。
在每個精刁細琢的鏡頭下,一種老舊、保守的風氣再現,
從兩位主角的肢體碰觸與對話,到他者的閒話家常,
暗冷色系的畫面設計、優雅婀娜的步伐,到主角憂鬱淡雅臉部表情,
再再顯現出60年代獨有的一種氣氛與風情。
「那個時代已過去,
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
都不存在了。」
故事的地點設定在香港,時間在60年代,而這恰是香港正要蓬勃起飛的年代,
許多的作家借由報社展露頭角,武俠小說大興,因而主角兩人也開始撰寫小說。
而片末,取名「庸生」這位男孩的出現,
正是當時兩大武俠小說作家「金庸」與「梁羽生」末字名的組合,
更帶給觀眾們無限的想像。而這所謂60年代的氛圍,
其實就宛如張曼玉身上那件件美麗的旗袍,
合身的旗袍將女人美妙的窈窕曲線完美詮釋,但卻又將身體層層裹住,
一種隱而未顯、顯而未彰的感覺,也如同這曲折的愛情故事般,
一切盡在不言中。
鏡頭補抓了許多手的特寫,而男女主角彼此間的愛意互動也都經由手開始,
彼此輕握著的雙手,代表著細淡、曖昧的愛意萌芽,而進一步的誇張動作,
也僅止於擁抱哭泣、或是兩人異床而談,儘管彼此極盡意淫,都仍在「雅」原則下。
相較於盛行肉體暴露或語言暴力的現代影像特質,《花樣年華》更顯得清新脫俗。
《花樣年華》給人的,除了一種含蓄美之外,還帶有一種想像。
這種想像,就像是回到了初戀般的青澀滋味,很甜美、很羞怯、很婉約。
借由影像回到一種最初的原始狀態,而不是像現代的粗鄙速食愛情。
「那些消逝了的歲月,
彷彿隔著一塊,
積著灰塵的玻璃,
看的到,抓不著,
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
如果他能衝破,
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
他會走回早已逝去的歲月。」
終究,這段無法公開的愛還是這樣消解了,梁朝偉將這段秘密塞入了牆洞裡,
無限的遐思、無限的感嘆。
《花樣年華》片中重複著許多相同著場景,換個鏡頭,衣服變了,暗示時間的變化;
又換了個鏡頭,彼此間的對話變了,情感也由淡轉濃。
長廊上躊躇的靜止站立,角色互換的效果,暗喻著彼此間心靈相通的情意。
公寓中的狹小空間,麵攤的狹小入口,兩人不斷的相遇、交會,
縱然彼此之間的距離如此靠近,但卻好似又相隔甚遠,
許多畫面在兩人的中間甚至有牆壁、陰影阻格,似乎註定了兩人戀情的結果。
當他倆共處一室,房東們突然回家,這場戲中的的鏡像運用極佳,
兩人分別倒映於兩邊的鏡子,一個人的兩面,也拉近彼此的距離,很曖昧的電影語言…
我不想用作者論的看法去剖析《花樣年華》與王家衛之前的作品差異,
我也很反對這句話:「寧看好導演的壞電影,也不要看懷導演的好電影。」
此片的配樂我想不必多談,配樂家Michael Galasso 加上Nat King Cole 磁性的歌聲,
更有許多國語老歌,豐富的影像加上復古的音樂,
此片所營造出的情境與感覺實在非常成功。
「孤單有一種魔力
將人帶進回憶的漩渦
懵懂、青春、悸動
逝去的、曾經的、難忘的
熟悉的面容浮現
上演著難以忘情的故事」
我想,這即是兩位主角那埋藏在內心已久的秘密。
--
電影‧人生‧夢!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n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2.12.160
※ 編輯: fansss 來自: 220.142.12.160 (01/26 14:54)
※ 編輯: fansss 來自: 220.142.12.160 (01/26 14:55)
※ 編輯: fansss 來自: 220.142.12.160 (01/26 14:55)
Ourmovie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