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泰國電影復活記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夢想起飛的季節)時間20年前 (2005/08/25 01:4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Theater 看板] http://www.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asp?action=content&vol=028&page=a01 E!頭條 從人妖到泰拳─泰國電影復活記 作者:夜郎 泰國電影復活記 幾年前,你在電影裡看過的泰國人很可能就只有尤伯連納或是發哥演的暹羅國王。而今天 ,你不僅熟識那個叫做娜娜的泰國女鬼,也愛極了那個捍衛佛像的少年拳手東尼嘉,當然 更忘不了變男變女變變變的人妖排球隊。到底泰國電影有什麼樣的優勢,讓他們能夠大搖 大擺地高舉著這些陌生的文化旗幟打進我們的心中?又是什麼樣的轉機可以讓和台灣電影 一樣死寂的泰國電影在短短幾年之間迅速成為全球的注目焦點? 置之死地而後生 泰國電影的開端早得有點出人意料。就在盧米埃兄弟公開放映有史以來的第一部電影之後 五年,也就是一九○○年,新潮的暹羅王子Sanbhassatra就買了一部電影攝影機來拍攝 他的哥哥──國王拉瑪五世。一九二○年代泰國開始有了泰國人主演的泰國電影。 六○年代和七○年代是泰國電影的黃金時期,年產量甚至超過百部(多數是十六厘米影片) 。而這一百部之中很可能有三十部是由泰國男星Mitr Chaibancha所主演的。這位主演過 兩百六十六部電影的傳奇演員同時也顯現了這個時期泰國電影在大量且快速複製上的危險 傾向。雖然在這個黃金時期裡頭,泰國本土電影總是能在票房上壓垮那些來自歐美的電影 ,但不斷複製廉價的歌舞片和喜劇片很快地讓泰國電影走向死亡的另一端。到了八○年代 和九○年代,逐漸失去市場的泰國電影年產量終於降到了個位數。 人妖、女鬼和泰拳 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進一步將泰國電影推入絕境。直到千禧年,泰國電影年產量 隨著經濟復原的緩慢腳步少量地攀升到九部,然後是二十一部,然後是四十六部。漫長的 復原過程之中,泰國電影界苦苦追尋的新契機其實就在眼前──他們必須拋棄大量製造的 策略,改追求精緻而少量的產品。泰國政府首先吸引好萊塢片商到泰國拍片(《海灘》、 《天與地》、《古墓奇兵2:風起雲湧》以及最近的《亞歷山大帝》),藉以提升泰國電影 工業的技術。接著再利用這些技術拍出《幽魂娜娜》和《拳霸》這一類前所未有的精緻 電影,逐漸挽回泰國觀眾的心。 從香港被延攬到泰國去管理該國最大片廠「Kantana影業」的Bobbie Wong表示:「我們 已經有好萊塢最新的機器設備。這十年在製作上的水準已經大有進步。」除了技術上的 優勢之外,泰國觀眾對於電影院的情有獨鍾也讓他們免於像其他亞洲國家的電影業一樣, 遭到盜版電影的致命一擊。經過幾年的努力,泰國本土電影的市場佔有率終於回升到了 百分之三十,幾乎獨占市場多年的好萊塢電影也算是在當地挨了狠狠的一棍。 內銷、外銷都吃香 這些泰國電影不僅受到泰國觀眾的歡迎,同時也因為強烈的文化氣味而迅速地在世界各國 打出市場。包括《幽魂娜娜》、《人妖打排球》和《拳霸》等片都在歐美市場大有斬獲, 另外與香港合作的《晚孃》以及彭順/彭發兄弟的諸多鬼片也相當受到亞洲觀眾的注目。 這之中有很大的原因來自泰國的殖民地文化影響,他們拍攝出來的電影不僅僅有泰國本土 的素材(如:歷史史詩、泰拳),也能大方地涵蓋那些他國文化的因子(如:香港動作片、 好萊塢電影)。 電影外銷的成功讓泰國的電影人大受鼓舞。《暹邏復興》(Siam Renaissance)的導演 Surapong Pinijkhar就表示已經有越來越多泰國的年輕人投入電影業,只因為他們現在 知道他們的作品很有機會走出泰國、讓全世界觀眾看到。三十七歲的他就是透過 「Kantana影業」先進的電腦動畫技術實現了他的電影處女作夢想,拍出一部泰國史詩版 的《回到未來》。 最後,這些市場效應也逐漸開始媲蔭那些嚴肅題材的電影,讓《美麗拳王》以及 《熱帶幻夢》等片有機會跟泰國觀眾以及其他各地的觀眾見面。後者也替泰國電影拿下了 第一座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從商業電影到藝術電影的這個模式幾乎跟韓國電影業的竄起 過程相同。 復興有功!泰國電影名人錄 從連泰國觀眾也不賞臉到連好萊塢也甘拜下風,泰國電影復興只花了短短幾年的時間。 而以下這些人就是在這短短幾年時間出最多力的功臣: 東尼嘉(《拳霸》) 在《拳霸》之前,他只是一個因為成龍電影而對於武術執迷的小夥子,在《拳霸》橫掃 全球之後,他成為了最廣為人知的泰國明星。精通跆拳道、劍術、體操的東尼嘉在電影裡 展現讓人瞠目結舌的俐落身手,比之他的模仿對象成龍,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難怪 當年《拳霸》在台灣上映之時,會被冠上「李小龍死了,成龍累了,李連杰弱了, 東尼嘉來了」這麼具有挑釁意味的宣傳語。 朗斯尼美畢達(《幽魂娜娜》) 朗斯尼美畢達的《幽魂娜娜》可以說是泰國電影復興的起點。之後他和製片陳可辛合作了 《晚孃》以及《三更》之「輪迴」,同時也自己開設製片公司拍攝過在泰國大為賣座的 《曼谷危機》(Bangkok Dangerous)和《黑虎淚》(Tears Of The Black Tiger)等片。 朗斯尼美畢達的電影非常貼近外國人對於泰國的印象:歷史的、情慾的、神秘的。也因此 ,他的電影不僅受到泰國觀眾的歡迎,同時也非常容易就讓外國觀眾融入其中。 彭順/彭發(《見鬼》) 土生土長的香港兄弟,卻在泰國電影圈揚威。彭順/彭發本來都在香港作技術工作,後來 受邀到泰國「Kantana影業」工作。在泰國拍過幾部口碑不錯的電影之後,兩兄弟又藉著 《見鬼》打回香港、衣錦還鄉。彭氏兄弟的恐怖片有極為精緻影像和極為嚇人的音效, 藉著他們的技術背景將恐怖的氣氛散佈在每一個鏡頭、每一道聲響之中。最近兩人的合作 關係進入了另一個階段,分別推出了《死亡寫真》和《阿孖有難》這兩部獨立完成的作品 。 彭力雲旦拿域安(《真情收音機》) 被喻為泰國的昆丁塔倫提諾、王家衛的泰國導演彭力雲旦拿域安拍過《真情收音機》、 《69兩頭勾》以及《宇宙的最後生命》等片。自成一格的彭力電影在國際上受到非常高的 評價,讓泰國電影少見地在各大影展場合受到矚目,他也因此能與杜可風之類的許多國際 影人有合作的機會。《真情收音機》也是極少數在台灣上映過的泰國藝術電影。 陳可辛(《晚孃》) 另一位香港人,而且是沒有拍過泰國電影的香港導演。陳可辛對泰國電影的影響是在他的 製片事業上。他的Applause Pictures公司不斷地將觸角伸向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地方 ,希望能透過各國影人的合作而將整個亞洲變成一個像歐洲或是北美那樣的單一市場。 陳可辛大膽而具有國際觀的投資,讓泰國的導演朗斯尼美畢達和彭氏兄弟有了跨出國際的 機會。如果把《三更》和《見鬼》系列也算入,這些陳可辛參與製作的電影幾乎佔了 近幾年一般觀眾看過的泰國電影的三分之一強。 惠我良多!人妖替泰國電影增色 變性人一直都是台灣觀光客的泰國重點行程。在這個多少有些良心不安的旅遊節目之中, 我們可能從來沒想到這些濃妝豔抹的人妖竟會成為泰國電影重振雄風的頭號戰將。 一九九九年的《人妖打排球》雖然打著變性人的真人實事的招牌,內容卻荒誕喜趣的超出 觀眾的預期。該片不僅僅在泰國打破了票房紀錄,也藉著話題性讓泰國電影打入了國際 市場。多數觀眾很可能抱著與看人妖秀差不了多少的心態去觀賞這部電影,但也間接促成 了泰國電影復興的第一波動力。 並不是每個泰國人都樂見這樣的題材受到國際性的注目。曼谷大學電影系教授Kittisak Suwannabhokin就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表示「泰國電影老是因為同性戀/變性人的角色而聞名 。問題是事實上還有很多議題是泰國電影也非常關心的」。不過他也不得不承認受到矚目 總比默默無名來得好。 其實泰國每年至少都有五、六部電影會出現變性人的角色。《美麗拳王》的導演伊 卡查烏克隆森認為變性人電影在泰國廣泛被接受,與泰國人的佛教信仰有關。他們認為 變性人之所以生為變性人,是上一輩子的業所造成的。「我們覺得變性人並不是自己樂於 要生為變性人。所以我們會給予更多的同情和包容。」他說。 除了同樣是變性人真人實事改編的《美麗拳王》之外,以《熱帶幻影》獲得坎城影展 評審團大獎的導演阿比查邦衛拉希沙可也拍過一部異裝癖喜劇《The Adventures of Iron Pussy》(港譯「鐵雞諜網種情花」)。該片的男主角(女主角?),同時也是副導演Michael Shaowanasaiy在接受訪問時則說到很多泰國的同志電影都把同性戀角色塑造成為丑角。 他說:「我必須改變觀眾的這個印象。以後他們就會覺得──嘿,同志朋友也會做很多 其他的事,而不只是濃妝豔抹或是扮丑搞笑而已」。他在這部電影之中則扮演出生入死 的異裝癖情報員。 一開始很可能抱著獵奇的心態,但這些泰國電影中的人妖角色很快地就要帶給觀眾更多 他們無法預期的東西了。 其他相關介紹 提供泰國電影資訊的中文網站 http://www.cinemathai.com/index.b5.shtml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61.230.99.42 (08/25 01:47)
文章代碼(AID): #133B9-sE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33B9-sE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