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紀事》和《山藸‧飛鼠‧撒可努》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新天堂樂園)時間20年前 (2005/11/09 00:56), 編輯推噓5(500)
留言5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許多國內製片紛紛認為台灣電影的困境,或許可以藉由著「類型片」的出現, 來扭轉一般人對於國片的刻板印象,甚至進而培養起觀眾走進戲院看國片的習慣, 之前非常用心用力做宣傳的《宅變》(驚悚片)就是明顯的一例。 撇開什麼樣的電影才能帶動電影工業的發展先不談(也就是先不談類型),近期國片 中黃玉珊導演的《南方紀事》和張東亮導演的《山藸‧飛鼠‧撒可努》,都像極了是 想利用電影的形式,將商業與文化揉合,讓電影好看又不失深度,順道喚醒大家對台 灣文化(電影)的重視。 《南方紀事》改編自真人真事,企圖表現出黃清埕對藝術的執著與貢獻,用第三者的 角度以小照大,從家族史切片延伸到台灣史,考據非常嚴謹用心。而《山藸‧飛鼠‧ 撒可努》則是改編自排灣族作家撒可努的同名原著,用原住民的觀點,利用都市與原 住民部落的強烈對比,講述了進入現代化後對於土地的傷害與漠視,人與人之間的冷 漠疏離,也提醒著我們對自我文化的長久忽視… 關於對文化的意識,兩部電影的用心自然不在話下(尤其是對出身香港的張東亮導演 來說)。但兩部電影那大量的對白,在演員生硬的表演之下,幾乎成為電影最嚴重的 致命傷。在語言上,《南方紀事》裡那刻意要忠於史實的澎湖腔,反到成了演員表演 上負擔最沉重的一點,於是主角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情,也在語言的限制下被沖淡了許多; 而《山藸‧飛鼠‧撒可努》裡那夾雜排灣族母語和國語的對白,明顯是為了一般觀眾而 做的調整。採用許多非職業演員的做法,無非希望能自然表現其生活的狀況,作家撒可 努的親自上陣就是一例。但不論是沈世朋飾演的都市人,或是其他演員幾場與他人的對 手戲,卻都也明顯的看出生澀僵硬。這樣的表演總讓觀眾們需要許久的觀影時間,才能 進入電影營造出來的情境。即便是再豐富有趣的題材與劇本,在沒有合適演員的擔扛之 下,恐怕其所呈現出來的效果,也只能大打折扣了。 (或許也突顯了台灣演員的問題吧!) 電影中大量的對手戲,或是對白,假若沒有完整的表演,肯定會乏味的很。單就這點 而言,若沒有辦法表現出「電影」與其他藝術形式(譬如文學或戲劇)相異的獨特之 處,那麼在將改編搬上大螢幕上應該怎麼表現(形式問題),更要審慎的思考與設計。 還有個有趣的地方可以一提,在《山藸‧飛鼠‧撒可努》片末的原住民祭典當中, 沈世朋身穿的衣服明顯的不連戲,這實在是挺誇張的錯誤(至少試映是如此),不 知是沒有經費重拍,還是祭典幾年才有一次。另外,影片中的兩場都市戲(沈世朋 的女兒昏倒v.s撒可努的兒子尋父),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所有路過、被詢問的台 北都市人全都冷漠的不發一語,只是沉默的搖搖頭,竟然連圍觀也沒有,影片中還配 搭了不少人潮、高樓大廈的空鏡頭來突顯台北的忙碌疏離。這樣幾乎是有些醜化性的 刻畫都市人形象,對於買票進場觀賞的都市人來說,不知道看到時會有什麼樣感受… 今年的年底,國片算是難得的熱鬧了起來,《宅變》、《南方紀事》、《經過》、 《戀人》、《等待飛魚》、《山藸‧飛鼠‧撒可努》…等等,總算是一連串有著多部 國片登上院線,相較於前幾年台灣劇情片的超級慘澹,這絕對是值得開心的事情。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3.14.203 ※ 編輯: fansss 來自: 59.113.14.203 (11/09 01:00)

11/09 01:05, , 1F
不能同意再更多... 演員 敘事手法 都有很大進步空間
11/09 01:05, 1F

11/09 01:52, , 2F
我只想知道為何找港仔當導演
11/09 01:52, 2F

11/09 02:04, , 3F
這個我也不知道,我猜是有人很喜歡書,然後再去找導演的
11/09 02:04, 3F

11/09 09:37, , 4F
不是找港仔,是港仔來找他...
11/09 09:37, 4F

11/09 22:36, , 5F
那可就有眼光了 可惜似乎味道掌握不夠道地?
11/09 22:36, 5F
文章代碼(AID): #13SDZ0kv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3SDZ0kv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