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 李安之後 台灣電影可以得到怎樣的鼓舞?
就在台灣各界期待又興奮的注視下,李安以電影《斷背山》獲得奧斯卡三項大獎,其中
,尤以最佳導演一項,讓他成為亞洲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導演。要知道在以美國文化為中心
的好萊塢娛樂王國裡,李安以一個亞洲人,電影是獨立製片,而題材又是同性戀,要得到
保守與自由派並存的美國電影界的肯定,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對李安來說,這一部電影得獎的意義恐怕遠勝於以往。因為這是由他自己的創作意願出發
,基於電影藝術的原則,而非適應好萊塢商業機制而拍的電影,它得到肯定,也等於是
對年輕電影工作者的最佳鼓勵,這才是最重要的。
對台灣來說,李安得到最佳導演獎,確實是台灣的光榮。因為他的出發,是從台灣開始的
。一九九○年他的劇本《推手》《喜宴》得到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其後並由中影投資拍攝
。這是他繼美國紐約大學畢業片《分界線》之後,首先開始的進展。一九九一年,《推手
》讓他得到金馬獎九項提名,並獲得多個獎項。一九九三年的《喜宴》在多個國際影展
得獎,尤其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更將他推向國際影壇。一九九五年,是他電影
生涯的「分界線」,他開始走入好萊塢,執導《理性與感性》。此片不僅得到柏林影展
最佳影片金熊獎,更得到奧斯卡七項提名。
應該說,走入好萊塢是他生涯的重大選擇。因為唯有好萊塢的大成本才足以支撐一個導演
的大夢想。此後,他拍過電影有好有壞,市場有肯定有負面。直到《臥虎藏龍》才又找回
他特殊的東方敘事美學。此片得到的獎項難以計數,最難得的是締造了美國有史以來
外語片最高賣座紀錄。但隨後的《綠巨人浩克》則是完成了好萊塢大資本廣告與製作的
電影,但評價卻平平。直到這一部《斷背山》李安再重回他獨立製片方式,保有創作自由
,完成了他夢想中的電影。
回顧李安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台灣的電影工作者可能是全世界最敢作夢的藝術家。
當年李安一個人,悶頭在美國寫他的劇本,磨他的筆,培養說故事的能力,最後終於
脫穎而出。現在的台灣何嘗不是這樣?
有多少年輕人寧可放棄高薪,選擇電影夢想,去國外讀電影,回來去申請國片輔導金。
但現在國片不景氣,許多原本無意於輔導金的商業導演,也跑來和藝術電影的導演
搶分一杯羹。其結果是,為了平衡,電影輔導金非常容易淪為利益分配的所在。
而真正的創作者,最多得到區區五百萬台幣的獎勵。想想,五百萬連好萊塢小成本電影
的前期策畫費用都不到,如何拍電影呢?
但台灣導演夢想家就是這樣:以自己的低成本製作,到處籌資金,夢想著有一天可以拍出
受到國際肯定的電影,進軍國際,成為另一個李安,那時候,這些電影都是無可取代的
文化資產…。便是懷著這樣的夢想,台灣還是有許多一往無悔的電影藝術工作者,
用世界上低得難以想像的成本,在天邊海角拍片。
然而,夢想是愈來愈難了。因為台灣已經沒多少人再投資電影了。
以前李安的崛起,是還有中影,中影裡有一批懷著電影夢想的人。如今,電影沒落,中影
投資減少,整個電影工業急速萎縮。而更慘的是由於小成本電影無法作出大成本的效果,
只能以個人化的題材,為了時效而急速完成,其成果自然不如預期。最後,在好萊塢大片
的廣告轟炸下,國片觀影人口不斷減少,即使投資者都卻步了。
要挽回國片觀影人口,最重要的是找回電影的樂趣,也就是說故事、聽故事的快樂。
但這些都需要資金投入。大陸電影的國片本來也是一片不景氣,一樣不敵好萊塢巨片
(即使每年只有十部配額)。但《英雄》一片,讓觀影人口不得不回到電影院,因為它的
豪華場景與製作,非大銀幕無法得到樂趣。由於觀眾支持,現在大陸電影製作成本不斷
升高。《天下無賊》成本一億人民幣,《無極》號稱三億人民幣。這是台灣導演敢想像的
嗎?當然,大成本不等於成功的電影,但它的市場,讓投資者敢進入,有投資才有電影。
對台灣電影來說,觀影人口的流失,資金的缺乏,這些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問題,問題是
有沒有真誠的創作者。台灣恰恰在這一方面是最充分的。如果有足夠的鼓勵政策,
我們相信台灣電影還是有希望的。但問題是政府可以做什麼呢?
以現在的文化政策,我們實在不敢想像,像《推手》《喜宴》這樣的電影,能不能得到
以「政治正確」掛帥的新聞局的支持。更何況,新聞局習慣找自己意識形態相近的人
來當審查委員,從國家文藝基金會到文化部門,都是如此,這樣的環境,還有出現李安的
機會嗎?
我們不得不說,九○年代台灣開放的政治環境,以及不僵化的意識形態,才是關鍵。
而李安恰逢其時崛起。更重要的是,他走出台灣,走向國際,從此擺脫台灣的內部消耗
困境,而不再被僵化的意識形態所捆綁。
台灣的電影有沒有未來呢?我們認為還是有的。因為全世界都在中國大陸崛起的影響下,
看準中國市場。好萊塢已開始投資大陸導演,尋求合資拍片。而台灣以相近的文化,
且通俗文化(如流行音樂、影視明星)又遠超過大陸,實在有機會在好萊塢之前,取得
大陸市場先機。如果這樣,以兩岸三地為市場腹地,台灣反而可以成為好萊塢要投資的
標的。即使不是如此,僅僅是大陸市場,也是台灣導演與任何文化創作者都不得不正視的
目標。放著這樣的市場,卻只內部凝視自憐哀嘆,台灣電影將不會有生機。
李安走向國際的故事,是一個沒有文化侷限、沒有國界、唯有藝術創作真誠的境界。
台灣該學習的,又豈只是電影一端!
2006.3.7.中時社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02.33
推
03/07 20:31, , 1F
03/07 20:31, 1F
推
03/07 23:16, , 2F
03/07 23:16, 2F
推
03/08 05:00, , 3F
03/08 05:00, 3F
Ourmovie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