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台灣電影票房 /何瑞珠
台灣電影筆記 http://movie.cca.gov.tw/Column/Content.asp?ID=478
何瑞珠 2007/12/27
一、金玉其外
過去十年來,每年的台灣電影票房市場佔有率從未超過整個台灣市場的3%,2001年還曾創
下市佔率僅0.2%這種近乎「抱零蛋」的記錄。但這個現象在今年卻有了顯著的變化,今年
國片市佔率至10月底的統計已超過7%,和往年比起來,2007年的「進步」簡直神速。但這
種表象的統計真的能證明國片市場大開嗎?答案卻未必。
今年不用我說,國片市佔率之所以大幅提升的主因是《色,戒》和《不能說的‧祕密》》
兩片的大幅拉抬,但《色,戒》繼在威尼斯影展被寫成出品國為「中國和美國」後,又被
美國影藝學院明文評定為「非台灣片」;換言之,這是部血統不太純正的台灣電影,能否
把《色,戒》硬要算成台灣片仍有討論的空間。
《色,戒》的劇組人員組成猶如聯合國,卡司則橫跨中港台,放眼台灣影壇,甚至全球影
壇,恐怕也只有李安的號召力和美國焦點影業(Focus)能為一部華語發音的文藝片找來
上千萬美金的投資和廣大的發行通路,畢竟文藝片既不是國際影壇現今流行的華語武俠片
,也非大小通吃的恐怖片或動作片。《色,戒》雖然大幅刷新國片票房記錄,但這其實不
是一部台灣影壇能夠學習的「國片」,因為除了李安,沒人能複製同樣的製作模式;而李
安最有名的招牌之一是他從不複製自己的成功模式,因此《臥虎藏龍》沒有續集,《斷背
山》也沒有,唯一有續集的《綠巨人浩克》(Hulk)導演已經換人了。總之,《色,戒》
不太是國片市場大開的象徵,比較像是曇花一現的現象。這種現象自《喜宴》之後,李安
每次拍的華語電影都比同期台灣片賣座,但從《喜宴》到《色,戒》,李安電影再賣座,
《臥虎藏龍》拿再多獎,台灣觀眾並未因此改變對國片的成見,假如不算李安,國片在台
灣的市佔率十年來變化不大。
相較之下,《不能說的‧祕密》的複製門檻低了些,或者可以說,《不能說的‧祕密》某
種程度已是種複製,這部片的賣座元素已在《頭文字D》中印證過了。
《頭文字D》改編自日本漫畫,雖然電影在香港拍,周杰倫演主角,但全片的角色都自稱
是日本人,但他們又全都講中文;事實上,《頭文字D》根據各地需求有不同版本,假如
在香港就會上映廣東話版本,到日本就得配日文了。這樣一部猶如大雜燴式的超現實電影
,卻隱含著香港影人一貫的市場敏銳度。劉偉強比任何台灣導演先一步找周杰倫拍電影(
註1),取材自風靡華文世界的日本賽車漫畫也是個市場考量,《頭文字D》既不是劉偉強
畢生最想拍的一部電影,他也沒有賭上全部家產,一切只是片商計算中是個可以回收的投
資,而劉偉強當時已經拍過叫好又叫座的《無間道》系列,再加上他早期改編的古惑仔和
功夫漫畫譬如《風雲》和《中華英雄》等,也讓他拍《頭文字D》時得心應手。而《頭文
字D》中港台通吃的規模更讓片商看到周杰倫《不能說的‧祕密》的票房潛力。換言之,
《不能說的‧祕密》看似不知打哪蹦出來,但其製作方向也有精準的市場考量。
《色,戒》和《不能說的‧祕密》這兩部今年的賣座國片看來完全不同,但製片之一卻都
是香港安樂影業的老闆江志強。除了《色,戒》和《不能說的‧祕密》外,江志強還投資
過《臥虎藏龍》、《英雄》、《霍元甲》和《滿城盡帶黃金甲》,毫無疑問的,江志強製
作的電影,是近年來在台灣唯一能和好萊塢抗衡的華語片,《色,戒》和《不能說的‧祕
密》看似異軍突起,但對江志強而言卻是一步一腳印的經營。在江志強投資的這些華語片
收益中,台灣市場所佔的比例並不高,張藝謀拍的華語大片有中共官方護航,在中國收益
十分驚人,而《臥虎藏龍》、《英雄》和《霍元甲》除了是華語發音外,其實都在美國創
下不錯的票房;也就是說,華語電影其實也有全球市場,至少江志強的投資除了依循先前
的成功模式外,全球化的通路才能確保更大的投資報酬率。
二、正港台灣片
除去華語片第一伯樂江志強投資的「台灣片」外,今年真正台灣手工製造,又能創下票房
奇蹟的台灣片應該只有《練習曲》和《刺青》。這是今年國片中,唯二在北市票房超過五
百萬新台幣,其中《練習曲》全省近兩千萬的票房再加上錄影帶和電視等下游版權費,確
定可回收資金,《刺青》也有全省近一千五百萬的票房,應該也能回收。至於其他票房不
算太差的《天堂口》、《六號出口》和《最遙遠的距離》三片,全省票房都低於八百萬票
房,其中《天堂口》成本號稱高達一千萬美金,雖然市場橫跨中港台,但恐怕是血本無歸
,至於有韓國資金的《六號出口》和打悲情牌宣傳的《最遙遠的距離》雖然成本比《天堂
口》低多了,但缺乏中港市場的支撐,零星的海外版權恐怕遠水救不了近火。至於其他票
房在百萬新台幣上下的《基因決定我愛你》、《沈睡的青春》和《黑眼圈》顯然只靠台灣
票房是不行的,不過蔡明亮電影的海外版權有固定的銷售模式,他只要成本維持在三千萬
新台幣上下,幾乎不會賠錢,反正蔡明亮的片在巴黎的兩家戲院和紐約一家戲院及全球各
地藝術影院的零星票房加起來總是會有一點賺頭。而《基因決定我愛你》因有中國資金,
在中國保護本國電影的羽翼下,這部在中國算是低成本的電影,投資風險也很低,因為《
基因決定我愛你》無論拍的如何在中國都可有五、六十支拷貝,而中國嚴格控管外片進口
,更讓只要是「中製」的影片都有生存空間。換言之,在北市票房只在百萬新台幣上下的
電影的出路自然是在海外,而海外市場中最好進攻的地區自然是同樣講華語的中國和香港
,不然就是得像蔡明亮這般,已經打入國際藝術院線(art house)的導演才能有生路。
解釋這麼多只想描繪出今年台灣電影市場看似比較活絡,但其實仍未跳脫原有的框架,過
去國片慘澹經營是因為他們北市票房頂多在百萬新台幣上下,而國片業者愛標榜的參加國
際影展,實際上又無法讓他們真的打入國際市場,因為毫無獲利可能,自然使得國片不斷
萎縮。今年真正把景氣變好的電影不多,但的確出現了幾部,雖然整體看來賠錢的電影仍
不少,但起碼有些電影人找到了方法。
三、《金牌製作人》
《金牌製作人》(The Producers)是紐約百老匯紅極一時的舞台劇,曾在兩年前改編成
電影,劇情敘述一個百老匯製作人新戲虧損後請會計師來算帳,會計師發現只要推出賠錢
的戲,製作人就能搜刮募來的投資又不用繳稅,換言之,只要帳面上賠錢,製作人就能賺
的飽飽的,因此製作人和會計師決定找來史上最爛導演和最爛編劇,希望以《希特勒的春
天》這齣歌頌希特勒的舞台劇引來讓觀眾的謾罵,只要他們能創下史上最爛舞台劇的「惡
名」,他們就能賺大錢了……
就如同《金牌製作人》描繪的,一齣帳面上賠錢的戲,實際上製作團隊不見得賠錢,就算
賠也不如他們宣稱的那麼多,台灣電影十年來都票房慘澹,導演個個宣稱賣房子和欠一屁
股債,但仍不斷有人重複同樣的戲碼?為什麼呢?
因為台灣總會有許多社會賢達不斷在媒體上對政府放砲,宣稱政府再不幫助國片,國片就
要死了。政府在輔導高科技產業或其他中小企業時,頂多提供減稅或低息貸款等補助方案
,真正的利基仍由業者自行尋找,因為唯有業者自行從市場找到利基,這種產業才能自行
生存下去。但政府輔導電影時卻和其他產業大不相同,政府目前輔導電影的補助項目種類
繁多,堪稱全面性補助,從製作期的輔導金和優良劇本獎到上片後的宣傳費和上映國片的
戲院補助款等,輔導項目多到只要有人宣稱自己要拍電影,再爛的電影都能拿到雜七雜八
的補助款。也因此部份國片的品質才會如此可怕,也因此部份國片的票房才會低到無法想
像。假如有部國片北市票房只有幾千或數萬元新台幣,那就不禁讓人懷疑這些人拍出這種
電影只為了詐騙政府的各項補助款吧,因為假如這是你用心血拍出來的電影,怎麼會放任
這部片那麼難堪地出現在戲院裡呢?(註2)
電影從業者只要繼續保持「賠錢」和「為藝術犧牲」的形象,這些來自公部門的補助款就
無取消的一天。台灣的政府官員別說有腦子想得透其中猶如《金牌製作人》般的A錢妙招
,就算真有人看透其中奧妙,也沒人有勇氣取消輔導金,畢竟,誰能擔當的起殲滅台灣電
影的罪名呢?不如用政府的錢讓台灣電影繼續猶如看板般假裝好像還有台灣電影這回事,
但實際上,看國片的觀眾繼續寥寥可數。政府並不思考這其中的關連來自於沒有觀眾的國
片只因為他們不符合市場需求,而只一昧地想維持國片仍存在的這塊樣本看板。就因為政
府幫太多忙了,才會導致部份和市場完全脫節的國片依然存在,而他們還會拖垮整體市場
。
四、《無間道》啟示錄
《無間道》中外版本加起來共四集,其中最受好評的是港版的第一集,港版二、三集基本
上只是香港影人從中看到商機,拍來搶錢用的,至於英語版的《神鬼無間》(The
Departed)無論創意或拍攝手法都比不上香港原版,但因為英語片和美國大牌演員在全球
市場中的優勢,《神鬼無間》在全球約有近三億美金的票房,英語版的票房是三部中文版
加起來都望塵莫及的。不過這些都叫《無間道》的電影,在台灣票房卻提供了一個很有趣
的現象。
《無間道》第一集的北市票房為641萬,第二集是977萬,第三集是1820萬,電影的好壞雖
然見仁見智,但三集港版《無間道》很明顯是一集比一集差,但在台灣的票房卻是一集比
一集好,為什麼呢?至於英語版的北市票房只有1952萬,就美國片的規格再加上大牌雲集
看來,《神鬼無間》的北市票房表現並不算太理想。不過就如同我先前說的,《神鬼無間
》既然目標是全球市場,那麼北市票房對《神鬼無間》這部片的整體成績影響不大,幾乎
可以忽略。因此假如你能拍一部能有全球票房的電影,其實沒在台灣上映也沒差。
而港版《無間道》的票房現象則大致可以解釋目前台灣觀眾對華語片的信心,港片長期重
複翻拍賣座類型,讓台灣觀眾對他們信心盡失,難得有一部好片出現,他們也要一再重複
炒冷飯,非把這部片吃乾抹淨到毫無利用價值為止,因此當《無間道》第一集出現時,台
灣觀眾明顯信心不足,即使好口碑傳出也無法力挽狂瀾(註3),至於二、三集的宣傳並
沒有特別強,但第一集從戲院到影碟到電視版本全都是二、三集的「宣傳期」,也難怪並
不怎麼好看的二、三集票房卻比較好,畢竟宣傳期長多了。但同樣的冷飯炒太多次畢竟會
讓觀眾倒胃,尤其是到了《神鬼無間》,就算換成好萊塢大牌也在中港台吸引力有限,因
為那劇情對華語觀眾而言已成老梗。
我在這炒《無間道》的老梗幹嘛呢?我覺得港片在台灣的衰落就是一部可借鏡的歷史。首
先,電影仍必須有創意,炒冷飯是短線操作,最終會把市場搞死,或許今年有幾部台灣電
影模式容易複製,但最好還是別完全複製,否則最終是殺雞取卵。至於目前觀眾對國片有
無恢復信心,我覺得不太有,畢竟2007年也仍有幾部國片創下驚人的低票房。假如大家都
不和觀眾對話,那麼整體信心就永遠不會恢復,因此不管你拍的電影是好是壞,你再努力
宣傳仍無法打破《無間道I》上映時觀眾既定的成見,觀眾不相信華語電影會好看,如果
某些很爛的國片繼續因政府的補助而能在戲院上映,那麼國片留給觀眾的先天印象就很難
改變。這樣即使有部很貼近觀眾口味的國片要上映,也很難打破觀眾對國片的迷思,國片
的敵人並非好萊塢,好萊塢的市場目標是全球的,台灣市場小到讓好萊塢很難當回事,國
片的敵人其實一直都是國片自己,尤其是那些自我沈溺或粗製濫造,把觀眾嚇走的國片。
曾被視為天才的英國導演蓋瑞奇(Guy Ritchie)曾以低成本的《兩根槍管》(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創下驚人票房,下部片《偷拐搶騙》(Snatch)立刻
就吸引到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和他合作,但自從他娶了西洋天后瑪丹娜(Madonna)
後,他就喪失了拍片才華,由蓋瑞奇執導瑪丹娜主演的《狂風驟雨》(Swept Away)在英
美都只有直接發錄影帶的命運,蓋瑞奇曾被問到為何《狂風驟雨》不能上戲院?蓋瑞奇說
:「因為觀眾就是不想看啊。」
低成本的《兩根槍管》因為很多觀眾要看,蓋瑞奇自然會獲得下部片的資金,但《狂風驟
雨》因為沒人要看,就算蓋瑞奇和瑪丹娜再有錢,他們也不會和市場蠻幹,要自行上映,
一部電影能否上戲院應該看觀眾是否想看,但現在的台灣電影因為有政府撐腰,因此國片
並未全然依照市場機制,政府干預越多,電影市場就離真正的民意越遠。只要有國家機器
插手電影市場的一天,就會繼續有沒人看的國片得以上戲院,這只會使得那些想和觀眾對
話的國片蒙受不白之冤,但政府執意插手,國片業者也都不想靠自己,既然如此,那麼就
讓國片繼續這樣要死不活的靠政府養吧。
有群不會釣魚的人硬要當漁夫,政府輔導這群漁夫的方法竟是把魚直接塞到他們手裡,那
這些人何時才能學會自己釣魚呢?答案是他們永遠不需要學啊,就靠政府養就好了。
■註1: 周杰倫拍的第一部片是中港合資的小成本電影《尋找周杰倫》,但他只在片尾客
串出現約三分鐘,充其量只能算是有台詞的路人甲。《頭文字D》才是周杰倫主演的第一
部電影。
■註2: 每年都有這種國片,今年(2007年)是《插天山之歌》,北市票房21810元,去
年(2006年)是領了五百萬輔導金的《美麗曼特寧》,北市票房27700元,前年(2005年
)有朱延平製作,吳宗憲主演的《一石二鳥》,北市票房25510元,2004年也同樣是朱延
平製作,吳宗憲主演的《人不是我殺的》北市票房只有3960元,另外同樣是朱延平出品的
《喜歡你喜歡我》,北市票房僅有8220元,而這部片竟可領八百萬輔導金,還有比這更好
賺的生意嗎?百老匯的《金牌製作人》都比不上他們呢!
■註3: 三集《無間道》在香港的票房則和台灣相反,香港是第一集票房最高,二、三集
每下愈況,而港片的投資者最終看得仍是香港票房,就在香港票房在第三集已經積弱不振
後,《無間道》連續劇方能壽終正寢,某種程度,香港電影的運作模式和台灣連續劇差不
多,收視率高的肯定得加戲,也不管劇情內容是否已到荒誕離奇,但香港觀眾對港片並未
完全倒胃,而港片的製作成本其實只要在香港本土就能回收,中國和台灣原本只是額外的
附加價值,近年來港片為搶攻中國市場,大部分的港片都變成中港合資。不管港片如何變
化,至少港片一直都緊跟著市場在變化。只是港片眼中的市場未必是台灣就對了。以前港
片的市場是香港本土,最近逐漸變成中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8.148.195
※ 編輯: cynthiaklim 來自: 61.229.26.219 (01/03 12:52)
推
01/03 22:27, , 1F
01/03 22:27, 1F
推
01/04 09:55, , 2F
01/04 09:55, 2F
→
01/07 08:52, , 3F
01/07 08:52, 3F
Ourmovie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