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色彩的跨越-不能沒有你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shilu)時間16年前 (2009/08/30 01:53),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距離上一部撞擊著胸口的國片,要回溯到去年的【冏男孩】。相隔不到一年的光陰,演員 兼導演的戴立忍帶來了突破以往國片規格的電影-【不能沒有你】。特別不在於本片是採 用黑白的呈現方式,特別的是整部片的調性,說故事人的誠意,百分百十足,於是也百分 百心甘情願將淚水以雙眼奉獻。 喜歡用黑白這種「非寫實」的元素,去帶出這樣你我都可以見得的「寫實」。當所有不 管從南走到北,抑或是從北走到南的畫面都一一奉上了黑白的呈現,當天空跟海水都不再 是你我所熟悉的湛藍、當那些政府機構抽去了顏色更顯得孤立與冷漠,彷彿一切「起色」 相同,看似平坦的出發,卻是有著那樣不平坦的人性對待。 其實這只是個平凡的敘事手法,只不過是個簡單的起源及過程。陳文彬飾演的爸爸也只 不過是隨著朋友的建議,再隨著「制度」的流程,被當成皮球一樣,從南踢到北,再從北 踢到南。但卻在這樣「踢皮球」的過程中,看見爸爸每一次次滿懷希望且認真的眼神。而 身為觀眾的敏銳「先知」,卻有股想跟電影對話的衝動,告訴他:「你被當成皮球了,別 再傻傻相信。」但我知道在爸爸一次次充滿希望而清澈的雙眼中,我也看到了過去那個凡 事都相信著這「制度」的自己.....。 眼神清澈而認真,總是滿臉微笑的面對警察或政府單位的人士,然後到最後的爆發,爸 爸的演技是認真的從「相信」到「清醒」。當水果盒打開的刹那,彷彿也告知了爸爸希望 的崩解,單純的信念被放大思考,該責怪的,究竟是人與人之間自然的不信任?抑或是政 府自動的「漠視」?只因為那是毫無殺傷力的抗舉? 我們都是活在這社會的小人物,原以為爸爸透過「關係」就能看見希望的曙光,但在本 片似乎更可以看到導演的企圖心,若在關係之上依舊如此,那倘若抽離掉這份「關係」, 這父女倆又該何去何從?同是身為社會小人物的一環,該如何讓政府聽到人民的心聲?「 社會不公平啦!」言猶在耳。新聞報導的一時短暫,開賭盤的跳或不跳,背後所背負的, 既是如此巨大的包袱...。 這部片倘若拿捏不當,很可能就會成為你我天天轉著遙控器就能看見的畫面。也可能會 因為印象中真實的剪接,我們常會貿然斷定:「爸爸是壞蛋!小妹妹好可憐!」這樣簡易 的二分法。但我慶幸的是,在本片中看不見這樣「主觀」的處理方式,也看不見過於媚俗 的鏡頭拍攝(比如刻意特寫演員表情,反而是在情緒最飽的時候常常切換成遠景)讓本片 始終保持在「客觀」的步調上。 是的!「客觀」是我在本片中看到的最大魅力,不管是開頭的警察或是到「玩皮球」者 中間,我都看不見導演刻意塑造角色的痕跡。無刻意讓嘴臉原形畢露,也無刻意設定此角 色該帶著怎樣的「單一」性格去呈現,喜歡這樣客觀的呈現方式,這是我很難得在一部電 影中,導演努力呈現真實並且幾乎抽離掉自己的主觀意識,這是難得的,也是讓我佩服戴 導的一部份。 去的場次是有映後座談的,喜歡戴導的「前製」是不直接與真實事件的主角見面聊天, 因為戴導說:第一、他不希望只是單純呈現這篇報導而已,希望能將格局拉大。第二、因 為聽了真實事件主角說法,自己會無法「客觀」做這部片。大意大概是這樣,我只能在台 下如搗蒜般的點頭,尤其是第二點,我相信如果是從真實事件的主角觀念出發,我相信一 定會依舊動人,但導演能不能秉持的客觀精神始終如一完成片子,就很難說了。 所以我說「客觀」,也說「難得」。 這部片的調性很淡,淡得只是一些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或是瑣碎的畫面,但這些「淡」加「 淡」碰撞出來的火花,卻會讓人淚留不停的崩潰。 而不尋常理的分鏡風格及表演方式,卻很難去評論這樣的關係。究竟是劇情式的紀錄?或 是紀錄式的劇情?非一般劇情片的表演藝術,也非一般意識紀錄片的真實,創造出來一種 「既劇情又紀錄」的風格,是著實令我讚嘆不已的。 【不能沒有你】抽離了我們習慣的彩色模式,在色彩的跨越是成功而成熟。而我們應該 更期待電影跨越社會的欄杆,透過電影發聲,徹底結合電影與社會文化的那一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0.176.195

11/18 02:12, , 1F
寫的好用心~怎麼沒人推
11/18 02:12, 1F
文章代碼(AID): #1AcMi03W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AcMi03W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