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波動30年 兩岸電影交流 限制中突圍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6年前 (2009/08/30 21:0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09-08-30 旺報 【黃奕瀠/專題報導】  自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台灣電影便以錄影帶的形式,隨著錄放影機進入大陸民 眾的生活中,此時主要是功夫劇和言情片。兩岸電影的互動因政治情勢的波動而有所變化 ,回顧30年來的兩岸關係,便可透視政治與電影藝術的關係變化。  兩岸電影首次交鋒,是1984年香港的電影聯展,「八○年代中國新電影選」和「台 灣新電影展」在港進行交流。可惜當時因台灣還是戒嚴,這歷史性記錄無法見諸報端。  《媽媽再愛我一次》破票房記錄  同年,《搭錯車》成為第一部在大陸電影院公映的台灣電影,在福建廈門、泉州等 地連映三個多月。1990年,台灣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在大陸公映,引起轟動,觀影人 次高達5億,票房收入有2億之多,打破當時票房記錄,之後大陸隨之拍攝多部類似的親情 苦情片。  1988年,《笑聲淚影大陸行》批准在台上映,成為首部登台的大陸拍攝片。1993年 ,大陸產生第一部到台灣拍攝的外景電影《往事如煙》(又名《幻影》)。  該年,海峽兩岸首屆電影展成功舉辦,兩岸電影互相登岸交流。同年11月中國電影 《過年》等五部影片參加金馬影展,成為第一個兩岸三地電影同時參賽的華語影展,評審 團也由三地代表組成。  但此時只是零星的放映交流,尚未建立彼此的發行管道。直到1997年起,行政院正 式開放大陸電影在台上映,但包含與香港合拍片在內,每年有十部的限額。從此,台灣觀 眾可以比較常看到大陸電影。  由於《媽媽再愛我一次》在大陸賣座,激發台灣電影界對大陸市場的信心和興趣, 紛紛赴大陸謀求合拍片的機會,並且興起「以大陸地區版權換取大陸方面勞務投資」的新 合作模式。然此時與大陸合作仍受限。直到1989年,台灣才允許有大陸風景的電影拍攝, 並允許當地臨時演員演出。但早在1988年,虞戡平執導的《海峽兩岸》就已經到大陸拍外 景了。之後赴陸拍攝或參與投資的電影包含《悲情城市》、《飛天》等。  然而,演員比例仍有限制。1992年時,台灣限制赴大陸拍片時演員和工作人員的配 額,所以包含《霸王別姬》都一度禁映。後因《霸王別姬》於坎城獲獎,立法委員要求行 政院修訂不合時宜的行政命令,於是陸委會放寬禁令:「在坎城等五大國際影展獲最佳影 片獎者,不受此規定的限制。」《霸王別姬》等片因而可在台灣上映,但仍不能參加金馬 獎競賽。如今,此項規定已被取消。  另一方面,兩岸關係的不穩定對電影交流也有影響。如1994年的千島湖事件,讓陸 委會決定停止兩岸文教交流,當時電影界早已發起不赴大陸拍片等活動。直至1995年才恢 復。  兩岸合拍電影機會增加  關於兩岸合拍片,早在1979年8月,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成立,其下便設有港台 及東南亞部。當時已有合拍片規定,不過當時台灣尚未解嚴,故無法合作。  值得一書的是,1984年台灣導演謝雨辰冒險移居北京拍片,推出改編自陳映真作品 的《夜行貨車》,在大陸創下發行400多個拷貝的驚人紀錄。謝雨辰後來當上全國政協委 員。  1993年,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在香港和日本設立分支機搆,大幅簡化合拍片的審 批手續。隔年,電影局公布合拍片的新規定外,金雞獎和百花獎也設立最佳合拍片獎。這 些政策,拓寬合拍片的管道,也鼓勵合拍片的生產。  但台灣參與投資的兩岸合拍片比較複雜。自八○年代中期開始,因台灣電影陷入低 迷,電影資金和人才紛紛移往香港,在香港成立電影公司。九○年代,出現台資陸制、台 資台制、台資港制等電影生產模式。這些電影都應屬於台灣影片或台灣參與投資的合拍片 。  此時台灣投全資、台灣背景的香港公司投全資的合拍片較多。因為1989年台灣政策 限制,台灣影視公司赴大陸拍片「不得擁有中共資金」。  兩岸合拍電影的限制仍然許多,但無法阻擋這個合作的趨勢。到2006年,結合兩岸 三地人力與資金,改編中共全國政協副主席張克輝作品的《雲水謠》又被台灣陸委會限制 來台拍攝,波折仍不斷。故而,政治氣氛大開,兩岸電影人希望也增大,希望藉著明確的 法令,保障電影藝術不受政治國界影響隔閡,豐富華語電影世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06.64
文章代碼(AID): #1AcdaTS0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AcdaTS0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