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艋舺剝皮寮入鏡 老街展風華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6年前 (2009/08/31 11:4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09-08-31 工商時報 莊佳瑀  去年最夯的話題,無疑就是電影《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從一封投遞無門的信件 發想,以臺灣日據時代為背景,創造一段大時代動盪下無奈分離的愛情故事為主軸,塑造 出交織悲喜卻不失詼諧的《海角七號》,影片本身超乎預期賣座超過5億,主要拍攝地─ ─滿州、車城,也意外成為熱門觀光景點,附加價值難以估計。而更叫人難以想像的是, 劇中鄉民代表主席一句「山也BOT,海也BOT」,更喚起人們關注公共事業BOT的正當性與 合理性。  《海角七號》是無心插柳的成功例子,近期另一部在臺北默默開拍的電影《艋舺》 ,則企圖藉由拍攝地萬華獨特的人文氛圍,製造城市行銷話題,除拉抬影片本身的傳奇性 與在地連結,也希冀藉由《艋舺》一片,幫重新修復完成的萬華剝皮寮做一次完美的影像 行銷。  但老街區與電影Match一起,將會激盪出怎樣的火花與附加價值?  公部門協助 齊振台灣電影  剝皮寮並非首次出現在電影中,1996年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就在剝皮寮太陽 製本所取鏡,詩意鏡頭、寫意風格,侯孝賢驚鴻一瞥地留住剝皮寮一景,也留住臺北城的 戰後景況。現剝皮寮太陽製本所已消失不見,但當年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今日重回剝皮寮 ,仍要到原址懷舊一番。  萬華剝皮寮從清朝、日治、戰後、光復、都市更新計畫後流傳至今,已有200年歷 史,是臺北市境內保留最完整的歷史街區。老城區的開發慢,萬華滿溢新舊時代交接所留 下的文化軌跡,當地多廟宇,宗教信仰濃厚,帶動宗教周邊產業興盛,豐富多樣的庶民小 吃、算命卜卦、鄉土人情,交織出一股城市繁華以外難以複製的鄉野氣味。  各路人馬雜沓的萬華,城市氛圍獨特,吸引鈕承澤以80年代黑幫人物為背景,開拍 《艋舺》,呈現當時萬華黑道人物的世界,有忠孝節義、有青春愛情,有描述寶斗里私娼 寮及外省幫與本省幫黑道的幫派情結。電影情節有部份是導演鈕承澤個人童年記憶的折射 ,還有更多人,尤其是4、5年級以上人們的共同記憶。  《艋舺》一片獲得臺北市電影委員會的大力協拍,除資金挹助外,公部門就有18個 單位協助拍片,90%的拍片場景都在萬華及剝皮寮。臺北電影委員會的成立即是看到影像 行銷無遠弗屆的魅力與無限廣大的影響力,希望藉由公部門的協助,幫沉寂一時、亟欲提 振的臺灣電影注入新活力,也藉由電影的影像,將在地的風土人文、歷史文化行銷出去。  斥資700萬 重現80年代場景  例如電視劇《痞子英雄》80%以上場景在港都高雄,全劇拍出港都現代化城市建築 景觀、港灣的浪漫、高雄捷運的舒適便捷,讓影迷為之驚豔高雄之美,時值暑假,吸引許 多人到高雄旅遊,為高雄市城市行銷打下成功一役。  臺北市電影委員會饒紫娟總監就表示,影視娛樂最能打動民眾的心,是不著痕跡的 高回收行銷方式。臺北市電影委員會成立後,清楚未來公部門協拍電影的業務將增多,因 此開辦警消工作坊幫警消人員了解電影的拍攝技巧,第一期工作坊就邀鈕承澤導演授課, 也因此牽起《艋舺》進駐剝皮寮拍片的契機。  一部成功電影的附加價值難以估算,《艋舺》監製李烈就表示:「為原汁原味呈現 80年代的艋舺,劇組跟商家們溝通,換了他們的招牌,更在剝皮寮中重新打造一條完整街 坊,完全仿造當年,連當時的商家都一樣,光造景就花了700萬。」如此大手筆,可說企 圖讓看電影的人跌入時光隧道中,重回80年的艋舺。  《艋舺》在坎城影展臺灣之夜宣布拍攝計畫時,就吸引外資投資,影片可望外銷國 際,連李安、蔡明亮等大導都來站台。李烈表示《艋舺》不僅會是一部好看的商業片,也 希望能藉此推動萬華艋舺地區觀光商業的發展及推廣剝皮寮成為臺北的文創基地。  電影是十足的文創產業,點子好、構想佳、行銷得宜,魅力無人能擋,一部小投資 的《海角七號》創下5億多產值,還不包括周邊釋放的能量及觀光帶來的消費。  至於《艋舺》將有怎樣的成績,當地商家、人民樂觀預期並極力配合,即便要忍受 封街拍片的不便也無怨言。成績能否再創《海角七號》奇蹟,讓人拭目以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28.63.106
文章代碼(AID): #1AcqSqH4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AcqSqH4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