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 百萬港幣電影 再掀新浪潮
2009-09-08 【明報專訊】明報記者 賴偉家
香港電影業一度受盜版和濫拍風氣影響而死氣沉沉,但近年在製作兩極化下找到轉機。翁
子光說,大型投資者透過中港合片開拓高票房的歷史和動作劇情片等,小型電影商則受惠
於數碼拍攝技術發展寫實電影,重現新浪潮風氣。
近年不少內地票房過億元的中港合拍電影,都以大卡士、大製作招徠。另邊廂,強調本土
意識的香港獨立電影,近年在數碼拍攝輔助下也成功殺出新血路。備受好評的獨立電影《
明媚時光》,近期獲院商垂青準備正式公映,導演翁子光表示,該片製作成本僅100萬元
,足以平衡專業和「回本」要求,沉寂20年的新浪潮電影可望回歸。
隨着中港合拍模式日漸成熟,近年《赤壁》和《葉問》等電影成功在內地攻下過億票房,
不過合拍電影的創作和題材皆受內地當局限制,因此不時出現一套電影,中、港版本有不
同結局。另一方面,一般製作費逾400萬元的中小型製作,由於欠缺內地市場,唯有不斷
壓縮成本掙扎求存。
資深影評人翁子光近期「評而優則導」,首次執導獨立電影《明媚時光》,探討兩代香港
人的愛情倫理和生活焦慮,年初在香港電影節上映後,獲邀到德國慕尼黑影展參展,廣受
好評。6月時該片更在香港百老匯電影中心特別放映5場,錄得近九成入座率,終獲院商青
睞,本月正式公映。
翁子光說,由於合拍片的劇本創作有限制,並集中開拓內地票房為主,部分電影商會轉向
投資開拍別具本土元素的小本電影作多元嘗試。另外,近年電影評論亦日益重視本土電影
,進一步鼓勵觀眾入場,情况有如1970、80年代新浪潮萌芽初期,使更多導演加入創作。
數碼拍攝代菲林 「油畫」風格補不足
《明媚時光》開拍時,製作資金僅得100萬元,翁子光需以數碼高清拍攝取代傳統菲林拍
攝,並一人身兼製片和選景等多職,花盡心思解決各項拍攝技術限制,避免予人「業餘」
感覺,「如黑色影像較差,看起來像灰色一樣,景物景深也不足夠,出現『電視化』問題
」。就此,他刻意將影像「風格化」,燈光設計以偏黃為主,透過偏色效果塑造出優美的
「油畫」感,吸引觀眾視線,遷就「黑位」和景物細緻度不足問題。
起用「綠葉演員」增親和力
獨立電影另一問題便是選角,翁子光強調,獨立電影並非只有業餘演員參演,《明》片便
起用名氣不大、卻常在電視出現的資深演員﹕「如我起用梁榮忠,大家常見他拍笑片,但
他也可以嚴肅拍戲;另有白彪和太保等資深演員,觀眾會感到一份親和力,令戲中人物像
常出現身邊的朋友一樣。」
小社區拍攝增現場感
片中有大量實景加強現場感,如戲中飾演教師的梁榮忠,在學校上課一幕,便由他親自游
說校長借出校舍。戲中主角亦游走荃灣、鯉魚門等小社區,而非中環和旺角等香港「傳統
」場景。
他直言,整個拍攝團隊和流程皆屬專業水平,只要導演做好把關,100萬成本一樣可拍出
好電影,更可兼顧中檔電影難克服的回本問題﹕「以100萬成本計算,只要有票房有口碑
,加上影碟和賣埠,要回本一點也不悲觀……其實我比老闆更緊張回本,他或許為支持電
影文化出資,但只要我能夠回本,便能說服下一個老闆繼續參與,促進本土電影長遠發展
。」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123.192.206.64 (09/10 02:45)
Ourmovie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