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父紀錄片爭議(2)  10則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沉潛)時間15年前 (2010/08/12 22:0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原來標題:紀錄片爭議 胡佛、周陽山師徒聯手捍衛國父 新聞來源: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5778773.shtml (李順德)中研院院士胡佛與監委周陽山這次「師徒聯手」,捍衛中華民國五權憲法 ,過程頗具張力。一開始是由胡佛主動打電話給周陽山,提出他的疑慮,繼由周陽山 整理投書,並致電文建會主委盛治仁。 為展現立論基礎有所本,周陽山昨天還搬出列寧對孫中山的看法,是「充滿崇高精神 及英雄氣概的革命民主主義者」。 周陽山強調他有所本,二十八年前,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了當時中 國研究巨擘韋慕庭,並寫成「中國研究五十年」。 胡佛是國內知名憲法學者,任教台大政治系時,周陽山是他的學生,最近因為景美人 權園區的適法爭議,監院還邀請胡佛擔任法律諮詢委員,一出馬就順利化解「聲復案 」的程序爭議,依既定程序進行。 周陽山說,上周四胡佛看了文建會籌拍國父紀錄片相關內容後,打電話給他,指建國 一百年基金會介紹的內容,包括「國父充滿熱情但欠缺抽象思考的拼裝出五權憲法、 建國大綱及三民主義」等憲政結構內容,有必要匡正。 周陽山將他與胡佛討論的內容紀錄下來,並整理一篇近兩千字的文章;隔天他致電盛 治仁,提醒盛「要非常審慎」;周轉述,當時盛治仁在國外,但認同他的說法。 周陽山掛掉電話不久,建國一百年基金會執行顧問平路打電話給他,做了不少解釋, 強調自己很尊敬國父,兩人交換意見近四十分鐘;周陽山告訴平路,平路不是公務員 ,怎麼做他沒意見,但盛治仁不能不注意。 原來標題:周陽山:我有所本 絕非歌功頌德 新聞來源: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5778775.shtml (李順德)監委周陽山這次與老師胡佛聯手,批文建會處理國文紀錄片態度輕佻,出 面以「筆桿子」加糾舉權的利器,挺身捍衛五權憲法。儘管此事可能挑起敏感神經, 但是周陽山強調,他一點都不畏戰,因為,他研究孫中山二十多年,都已準備好了。 周陽山方方正正,一板一眼,不僅堅定自己的信仰價值,還特別強調人權,只要對人 民有利,於法有據的就應該去做。 一般認為監察權的行使是事後監察,但他認為,審計權既已做到事中監察,如果可預 見行政部門施政所造成的損失,就不應袖手不管。 當媒體質疑他「以監察權干預行政權」,周陽山往往不為所動。他說,不管憲法有無 明確指為「事後監察」,至少憲政上給監察院「糾舉權」,當發現官員做法偏離軌道 ,可馬上運用此權遏止。 他認為,在監察院做事,有些時候要忍得住寂寞,忍受來自不同層面的壓力與批評, 等真相明朗了,會有讓人想像不到的結果。他舉自己辦的「陳哲男炒股案」為例,依 證據彈劾陳哲男,但當時綠營批評他「辦綠不辦藍」,直到審判長曾德水判陳哲男太 輕時,民意又認為他彈劾陳哲男是正確的。 這次他與胡佛掀起的國父紀錄片風波,他堅定地說,「我對孫中山的研究是有所本的 ,且絕不是歌功頌德」,連外國媒體(紐約時報)都在一九一一年,為文肯定國父革 命的貢獻,可見國父在近代史的關鍵地位。 原來標題:盛治仁:平路觀點 不代表紀錄片 新聞來源: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5778782.shtml (李明賢、李光儀)文建會主委盛治仁昨天指出,胡佛、周陽山教授對國父紀錄片有 誤會,建國百年基金會顧問平路日前談論對國父的觀點,「是她個人看法」,並非紀 錄片團隊既定方向,何況「紀錄片案根本還沒開始招標」。 盛治仁表示,建國百年基金會最近才要把招標案上網公告,由九位評審選出適合的紀 錄片團隊,連紀錄片團隊在哪都還不知道,現在批評太早。評審廣含歷史學者、紀錄 片導演等專業人員。 盛治仁表示,國父紀錄片的方向確實往「不要太官式、不要過度神化」走,但也不會 太偏離,更不會不合史實,「我們是政府單位,一定會考量自己身分,向政府負責」 。他說,該片只想呈現國父多種面向,包括他的奮鬥、可能有過的軟弱,「過程中一 定會請歷史學者協助」。 盛治仁也強調,平路在建國百年基金會是不支薪的顧問,是請她提供意見,「最後的 事情都由我負責」。 原來標題:新聞眼/真實國父 不會只有一種形象 新聞來源: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5778780.shtml (李明賢、范凌嘉)文建會籌拍國父紀錄片,詮釋權引發學界兩極反應,對國父形象 與定位南轅北轍;但歷史不是政治,應單純回歸「真實」,不美化、不偏頗。 國父六十年的革命歲月,如果要用九十分鐘呈現,不論是革命創建民國、二次革命、 與軍閥斡旋、擬定三民主義、建國方略等,都只能片段呈現,難免顧此失彼,文建會 要呈現「夢想家精神」,就是想著重價值與理念的傳承。 但過度政治力量介入,反而將扭曲歷史真實性,台灣過去在威權時代,刻意將兩蔣神 格化,反而造成人民反感;這次政治人物「指導」文建會紀錄片,還不惜以糾彈權要 脅,不但阻礙多元聲音的呈現,也可能引發反效果。 中共一九四九年建政,孫文被稱為「革命先行者」,這有歷史區隔意味;但孫文是中 華民國國父,馬政府選在百年建國之際,籌拍國父紀念片也等於延續歷史傳承,象徵 中華民國正統,更有政治涵義。 但若只是美化歷史人物,一味以教條式說理,拍出來的紀錄片,與大陸當年樣本戲有 何差別?就好比電影十月圍城,雖遭批評是悖離史實,但電影場景呈現出的壯烈,不 就是國父當年拋頭顱、灑熱血的真實寫照? 平凡也能見偉大,起草獨立宣言的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儘管傳出與黑人女僕有染 ,但沒有美國人會否認他對國家的貢獻;即使如開國總統華盛頓,也非完美無缺,但 美國人仍尊為國父。 孫文也應該是如此,真實的孫文不會減少民眾的崇敬。監委宣稱自己是學術權威,否 決平路說法,但學術的真諦,不就在於不斷辯證討論?為何孫文只能有一種形象?誰 有資格壟斷孫文形象的論述權? 近年對岸不斷反省毛澤東的歷史功過,學界不少討論,但台灣似乎比對岸更為保守, 孫文竟比毛澤東更不容討論。若要讓年輕一代多認識國父,就應讓國父走下神壇,擁 有人性的革命家更偉大,也更讓人發自內心的喜歡。 原來標題:國父熱! 張榮恭籌拍「國父與台灣」 新聞來源: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5778774.shtml (何定照)文建會委外製作國父紀錄片,引發平凡或神格化的兩極論述。據轉述,國 民黨也正透過管道,自籌資金製播「國父與台灣」影片,透過史實陳述國父與台灣的 淵源,讓國人了解這段歷史往事。 國民黨副秘書長張榮恭昨表示,這是他個人發想、自行向民間募集資金製作,與黨中 央無關,也未曾向黨主席馬英九報備;但據了解,黨中央對此樂觀其成。 由於國父曾三度來台,一九○○年首度來台,曾停留四十多天,與台灣淵源極為深厚 ;馬總統曾多次公開提及國父來台事蹟,例如與大稻埕茶商、吳文秀見面用英文聊天 的趣事。 馬總統先前也提到,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政府在台灣待了六十年,把國父與台灣關係 彰顯出來,「也算我們對國父當年努力的一種報答」。 有關文建會國父紀錄片詮釋引發爭議,國民黨中央昨天低調不願多談,張榮恭說,他 早就計畫要製作國父紀錄片,目前也按照進度募集資金、找廠商,「與文建會無關」。 至於合作廠商與資金,張榮恭不願多談,只說,「找資金過程滿順利的」。 張榮恭解釋,歷史詮釋角度不同,可拍出數十種版本的國父紀錄片,但他希望拍出國 父與台灣的連結,尤其在建國百年前夕,國父又是中華民國的創立者,這是兩者最重 要的橋梁。 張榮恭也說,國父當年創建中華民國、推動民主憲政,即使經過百年歷史,此一價值 仍值得重視,所以他才透過管道籌資製作紀錄片,讓此一精神與價值傳承下去。 原來標題:國父是拼裝的夢想家? 新聞來源: http://www.udn.com/2010/8/9/NEWS/OPINION/X1/5774067.shtml (胡佛、周陽山)日昨報載文建會將出資二千萬元,拍攝有關國父的紀錄片,由建國 一百年基金會執行顧問平路擔任製作人。據其介紹「孫先生的熱情」是在「當革命夢 想家」,「他有種憨、不怕輸的特質,沒有實權也沒有兵力」,「連列寧都會笑他天 真、無知」,「去世時只有地方報紙以一則小新聞處理噩耗」。「他充滿熱情但欠缺 抽象思考地拼裝出『建國大綱』及『三民主義』等憲政結構」,「台灣憲政因實行他 的五權憲法至今如此困惑」。基於此,文建會出資拍片的主旨,是以多元史觀解讀國 父,「你可以罵他,也可以選擇同情他。」 如果我們把上段主詞改為美國和華盛頓,試想:美國政府若用公款拍片紀念華盛頓, 主旨竟然「可以罵他,也可以選擇同情他」,並對美國整體憲政架構予以否定,結論 則為「美國憲法是欠缺抽象思考的拼裝產物,如此令人困惑」。我們真不知美國納稅 人將作何感想? 更重要的是,上述內容嚴重與史實不符,更欠缺憲政理論的基礎: 一、中山先生逝世時真的只有地方報以一則小新聞處理噩耗?真是既沒有實權也沒有   兵力?且看當時胡漢民代理國父在廣州領導南方政府是如何處理的:一九二五年   三月十二日,「胡漢民接汪精衛來電,謂孫中山於上午九時四十分病終京寓,胡   漢民即分飭各大小機關,下半旗七天,並令公安局分飭市內酒樓,即日起停止宴   會,市民停業七天,在職人員停業一個月,各機關用藍印一月,兵士及各機關職   員纏黑紗一月」。這豈是「一則小新聞」,無人理睬?那時國父不僅掌控粵軍,   且已創建黃埔軍校,正積極準備揮軍北伐,統一全國,實踐建國理念,這又豈是   「沒有實權也沒有兵力」,「有種憨」的「夢想家」? 二、中山先生手創五權憲法、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實業計畫,皆是有系統有方略的   治國藍圖。他主張五權憲法先將「政事」與「人事」劃分清楚,再將政事三權(   行政、立法、司法)加上人事兩權(考試、監察),構成獨立運作的五權,而交   互制衡。如此既可遏制政府濫權,促進民主政治實施,且防止人事敗壞,增進政   府施政效能。這種兼重民主與效能的設計,解決了民主缺乏效能及分贓政治難題   ,非常符合近來國際學界著重善治的理論。我們在大學講授且研究憲法多年,從   未將國父學說看成教條,但實在感覺五權憲法理論與設計,思慮高遠而落實,結   構完整而緊密,對西方三權憲法理論與設計確實是突破性的創造與發展。怎可謬   指是「拼裝產物」,使台灣憲政「如此困惑」呢? 三、今日憲政問題真正出自近年來多次輕率修憲,造成政府權責混淆,但與考試、監   察兩權獨立運作根本無涉。進一步看,現代民主國家無不積極推動文官體制的中   立和文官考試的公正。即以監察權獨立行使為例,國父在世時,全球只有少數幾   個國家設立監察制度(如瑞典、芬蘭、波蘭),但在全球民主化趨勢下,近年來   已有逾一四○國設立獨立的監察使、護民官或監察院。可見五權憲法和三民主義   並非「拼裝出的夢想」,而是與當今民主善治潮流相接軌的重要資產。 四、我們從不贊成把中山先生神格化,並曾深入探討過他的人格特質,孫先生極富現   代性,即傾向開放、進取、改革、創造,並積極吸取新知與新經驗。我們好奇地   想像,若中山先生仍活世間,參加政府紀念建國百年大典,忽來一位紀念主持人   對他說:「你的五權憲法是拼裝產物。你有種憨的特質,天真而無知,你欠缺抽   象思考能力…」他會覺得怎樣?不會瞠目而慨嘆後人不肖嗎? 五、至於台灣有志之士,當年則視中山先生是懷抱崇高理想的革命導師,而非「夢想   家」。當初清廷甲午戰敗,割讓台灣,就加深他推翻滿清的決心。孫先生一生曾   訪台三次。他辭世後,台灣民眾自發籌備追悼會,重要的文學家張我軍先生(人   類學家張光直院士的尊人)發表了有名的「孫中山先生弔詞」:   「中國的同胞喲!    你們要堅守這位已不在了的導師的遺訓: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尚須努力哪!    先生的肉體雖和我們長別了,然而    先生的精神,    先生的主義,    是必永遠留在人類的心目中活現。    先生的事業,    是必永遠留著在世界上燦爛!    這應該就是所有臺灣人對孫中山先生崇敬的心聲罷。」 從上文分析看來,文建會和建國一百年基金會處理此事的心態和作法,恐怕只有「輕 佻侮慢」四字可以形容了。 原來標題:建國百年紀錄片 讓國父自己講話 新聞來源: http://www.udn.com/2010/8/5/NEWS/NATIONAL/NAT5/5767063.shtml (周美惠)企圖打破「定於一尊」的神格化國父形象,建國一百年基金會將在月底公 開徵選團隊拍攝國父紀錄片,希望藉由多元詮釋呈現這位「革命夢想家」兼容並蓄的 特質。 籌畫中的國父孫中山紀錄片長度約一百分鐘,將由文建會出資二千萬元,並希望引進 民間資源,計畫明年十月在戲院上映,國內外製作團隊「不限國籍」皆可提案。 平路曾在一九九五年發表以國父為主角的長篇小說「行道天涯」。她花了六、七年時 間撰寫孫中山與宋慶齡的革命與愛情故事,寫到最後「自己彷彿被小說寫了一回」, 但「最後幻滅了」因「孫中山的熱情絕對不是在男女的感情,而是在當革命夢想家。 」真正繼承他「夢想家」精神的地方是台灣。 平路感慨,台灣人對日劇裡的歷史人物比自己國家的人物還要熟悉,原因之一是過去 的黨國教育,把歷史人物神格化、定型化,讓他們失去人性化的一面,變得不可親近 。其次,解嚴後因太多意識型態的猜疑,近現代史人物被賦予太多的目的性、直接性 ,「缺乏共同記憶裡的親近感。」 平路說,國父是「連列寧都會笑他天真、無知」的人。他有種憨、不怕輸的特質,沒 有實權也沒有兵力,依舊不屈不撓。他去世前沒有軍閥願理會他,去世時,只有地方 報紙以一則小新聞處理噩耗,地位今昔落差極大。回溯國父的一生,他既親日又聯俄 ;他充滿熱情但欠缺抽象思考地拼裝出「五權憲法」、「建國大綱」及「三民主義」 等憲政結構,影響台灣甚大。 「不管你喜歡或不喜歡他,都可以討論。」平路希望,能藉史料影像、研究機構和造 訪國父曾到過的地方,「讓國父自己講話。」 平路說,國父最大的特色在於如何讓不同時代融合,彷彿有「不同時鐘的滴答聲在響 」,他一生顛沛流離,「令人著迷的是他的想像力」,那個年代可以想像多種可能, 正如當今的台灣人需要「共同想像」,國父如何開創未來契機的想像,可以給予我們 啟發。 原來標題:因為平凡 孫中山才值尊敬 新聞來源: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776397.shtml (黃洛斐、譚端)念過三民主義課本的民眾大概都熟知胡佛與周陽山老師的說法,課 本裡的孫中山走上了神壇,變得不是人了,變成了眾望所歸、毫無缺點,偉大的革命 先行者。 平路還原孫中山是個普通人的講法,是根據國內外孫中山研究者的資料,絕對不是文 人的浪漫演繹。就算連對孫先生多有迴護的歷史學者唐德剛先生在他所著之「袁氏當 國」中也不為尊者諱,多有披露。 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與超越時代的理想,更在於在他 身後歷史的必然與偶然之下,成為兩岸三地的民主運動的啟發者與保護者。台灣的民 主轉型過程中,孫先生的民主理念與理想最後讓蔣經國晚年的改革名正言順,也讓台 灣的民主推動者在體制內的鬥爭中擁有理論利器。鄧小平也利用孫中山先生革命先行 者的形象與實業計畫理論中,所提出引用外資發展沿海的政策精神,以對抗頑固保守 的毛派思想。近年來香港爭取民主普選,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形象與理論,也是跟內地 政府抗衡的利器之一。 孫先生的偉大與理想正是在這些應用與實踐中,才得以跟一波一波新的世代對話與碰 撞,否則百年前的人是要被遺忘的。對台灣新生代而言,孫先生是誰,曾做過什麼? 恐怕只能從電影「十月圍城」中得到淡漠的印象。中華民國這個孫先生下的蛋,應該 把孫先生的本來面貌好好還原一下,而且要「與時俱進」,跟著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一 代一代傳下去,以免在不念主義只念公民的新一代中逐漸被淡忘。 兩岸以往各為政治需求神聖化孫先生,西方學者對孫中山的研究,多強調他作為個人 的弱點,作為思想家的缺少連貫性,以及作為革命領導人的諸多失敗之處。因此,有 關孫中山的史學研究已經成為兩種不同的歷史寫作模式衝突的重要地帶。 一個根據歷史真實研究走下神壇的孫中山先生,一個不斷啟發華人民主運動的思想者 與革命者,一個能讓現代青年有所感有所行動的孫中山,一個有血有肉有奮鬥有失敗 ,有優點有弱點的孫中山,才是值得我們老百姓去瞭解的國父,因為只有以「普通人 之軀」做出不平凡的事業,才顯得出他的偉大與不平凡。 原來標題:公帑拍紀錄片 不可罔顧史實 新聞來源: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776398.shtml (劉廣定)九日胡佛、周陽山兩位先生大作,指出文建會籌拍孫中山先生紀錄片種種 不當之處。首先就是說明中山先生去世時並非「只有地方報紙以一則小新聞處理噩耗 」。 中山先生逝世隔天,各地大報如北京「晨報」、天津「益世報」和「大公報」、上海 「申報」皆顯著報導。如「申報」的「國內要聞」第一條即是「孫中山在北京逝世」 ;「益世報」除有「悼孫中山」之社論外,第一條專電:「孫中山先生於昨日上午九 點三十分在鐵獅子胡同行館逝世…執政府會議議決舉行國葬。…」第二條:「…學校 放假三日,善會停會一天。市民定十五日在中央公園開追悼大會…」。 文建會委託者不但如胡、周兩位所說「輕佻侮慢」,更是不顧史實!建議周陽山委員 儘快從監察院阻止文建會,我們可以不要這紀錄片,但絕不可浪費公帑! 原來標題:平路:國共兩黨的純真年代 新聞來源: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776506.shtml (平路)延安的窯洞裡,毛澤東問道,什麼是愛?什麼是西方詩人所歌頌的浪漫愛? 對坐在窯洞裡的答話一方是美國女記者史沫特萊 (Agnes Smedley)。一九三七年, 史沫特萊以「法蘭克福日報」記者的身分,經由宋慶齡介紹,到延安作採訪。羊皮大 衣、貂皮帽子、史沫特萊一身西方進步時尚,出現在延安一堆很老土的灰青棉布軍服 之中。 史沫特萊在給後來赫赫有名的男記者斯諾(Edgar Snow,寫出「紅星照中國」)的信 中寫道,當時,喝著史沫特萊煮的咖啡,老毛眼裡有困惑,有種屬於小男孩的好奇。 毛主席為什麼這樣問?史沫特萊寫道:「他好像覺得生命裡欠缺了什麼。」 我覺得那是令人驚動的畫面。當時在窯洞黯淡的光線裡,燭影搖紅,光景極為詭異。 毛主席一生瞧不起規範,總在驗證自己能夠成為例外的極限度,但那一瞬間,老毛倒 想知道,別人的人生是怎麼樣的,在西方,(凡夫俗子間的)愛情是怎麼樣的滋味。 可惜地是,對著與自己同年齡的史沫特萊,毛主席沒有一直追問下去! 那個時間的裂隙上,浪漫愛的想像讓毛的心智充滿了觸機。事實上,那時期的老毛勤 讀拜倫、濟慈與雪萊的英詩,他自己寫兵法,思考大戰略,下筆千言,乃是毛主席最 文采飛揚的時期。 這時毛身邊的女人是賀子珍,經過了長征,比較像是共患難的老同志。可惜,這時間 的裂隙很快合攏起來。沒多久,老同志的說法佔了上風,史沫特萊被逐出延安,一起 被逐的還有讓賀子珍感到威脅,打破醋罈子的翻譯吳莉莉。 靈光一閃而逝,這裡是一道分水嶺。愈後來愈只有權力,成為延續男人旺盛精力的春 藥。 當年,像個純情男的還有蔣介石。一九一九年夏天,困坐在海角鼓浪嶼,鎮日以牌戲 解悶,當盼望的紅粉知己不肯前來,等也等不到的時候,老蔣憤而在日記中寫道:「 青樓之無情亡義,不知害死多少英雄」。 雖然是青樓相好,也是動了真感情的。 蔣經國碰到章亞若,亦是恍惚陷入了情網。但小蔣的熱情冷卻最快,很快就回到現實 裡。有人幫他執行「任務」,減除了這個麻煩,使用的是他將遺憾後半生的殘酷手法。 至於孫中山,他與革命熱情一般熾烈的雄性荷爾蒙,讓他在許多場合邂逅了知名與不 知名的女人。過世的時候,除了宋慶齡,還有盧夫人,還有在鎮南關之役一路相守的 陳粹芬(香菱、四姑),他留下的不是一個,而是三個遺孀。在某種意義上,為了革 命事業,他辜負了她們每一位。 一九一五年,孫中山與比他小幾乎卅歲的最後一任妻子宋慶齡在日本結婚。新婚過後 ,除了在上海短暫的閑居歲月,兩人顛沛於道途,更像是革命夥伴關係。在複雜的政 治情勢中,連綴兩人的毋寧是共同的志趣… 就好像宋美齡之於蔣介石、江青之於毛澤東,摻雜了政治,夫妻情感不可能那般純粹。 老毛與江青的夫妻關係最不單純。但當老毛憂懼同志反撲而自導文革大戲,倚靠江青 作爪牙整肅異己,這時候他們的關係,更像是合謀者。目標在剷除所有政敵。最後在 監獄裡,「我是毛主席的一條狗。」江青講的痛切。夫妻關係到這時候,既恨且憎, 卻已經不可或分,困守在同一個壁壘中! 從傳統而現代,又回歸傳統,然後緊抱住既得利益,純真年代早已渺遠,這是當年國 共兩黨男人共同的情感軌跡。 -- ※ 編輯: Loreto 來自: 180.177.83.166 (08/12 22:08)
文章代碼(AID): #1CP00YI7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CP00YI7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