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父後七日◎習慣,是最難平復的傷口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愛永)時間15年前 (2010/08/31 21:0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父後七日◎習慣,是最難平復的傷口   失去一個人,最難的是什麼?不是日以繼夜揮之不去的想念,不是從此以後無法再見 的憂傷,而是習以為常以為永遠不會改變的習慣。    電影『父後七日』改編自劉梓潔榮獲『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同名散文,描述父親過世後 返鄉守喪的七天,如同一場荒謬的旅程,歷經數不清的繁文縟節與家族鄰里的龐大陣仗之 後,女主角「阿梅」以極其平常卻又難以言喻的心境想起父親。 平常,是因為散文和電影中完全沒有出現大悲大慟或過度煽情的橋段,反倒以略帶詼諧的 方式呈現父親生前百無禁忌瀟灑自得的心性,這一切,沒有因為父親驟然離世而改變。 當想念與記憶合而為一,父親彷彿不曾離開。唯一不同的是,那些記憶中鮮明如昔的畫面 再也不能對父親談起。 一種比感傷更深邃的心境:從此以後,父親不在場。 散文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述說,彷彿父親就坐在對面,微笑聽她細訴別後種種。情感的鋪陳 循序漸進,短短三千字,一氣呵成,看到最後那一刻,完全不自覺眼眶已泛紅。她說的明 明都是尋常事,這才發現,原來情感厚度全是平凡日常堆疊而成,根本無須刻意煽情。 我想,情到深處讓人淚流不止的真正原因也許是內心怎樣也排解不了的酸楚,那些根深柢 固的習慣,只要不經意的觸發,情緒立即潰隄。 散文非常成功的抓緊讀者情緒,在最後那一刻,水到渠成,讓人自然流淚。    電影大致沿用散文橋段,另外添加道士阿義與阿梅姑姑的一段往日情,雖然最終是天涯相 隔的無緣戀人,但彼此之間情誼依舊深厚,無論婚喪喜慶,他們都是彼此的支柱,也藉此 突顯原鄉情感的重要性。 電影情節雖然比散文豐富,但情感的深刻連結卻不及散文,感覺父親不是坐在對面微笑傾 聽,而是隔了好幾個人,只能遠遠張望。 我在電影中看到鄉村豐富的人情味,也看到人與人之間的有趣互動,然而故事的主軸─阿 梅與父親之間的情感,相形之下,就被沖淡了。如果能再多些散文裡的情節,感情會更細 膩。 印象最深的是:阿梅騎車載父親的遺像返家路途中,疊印當年她穿著女中制服膽戰心驚的 騎車的畫面。後座的父親與她背對背,一邊唱歌一派輕鬆自得的模樣,她原本不會騎車, 父親笑著對她說:『別怕,有爸爸在。』 當時不管多害怕,都有爸爸在;現在即使害怕了,爸爸也不在了。 看到這裡,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小學時,爸爸牽著我的手帶我去上學的畫面。當時天天都 在趕時間,一路上車很多,我們很少說話,我只記得爸爸由始至終緊緊牽住我的手,最常 說的大概是:『小心車!』長大以後,我不再牽著爸爸的手出門,但每次出門前,只要他 在樓下,一定不忘叮囑一句:『走路留心,過馬路要看車!』 當我想起這個尋常畫面,深深體會到阿梅獨自騎車載著父親遺像瞬間想起父親的心酸,熟 悉的路上曾經是美好的父女時光,而今,只剩她孤獨一人騎在路上。 因為,爸爸已經不在了。 她說她經常忘記“爸爸不在了”這件事。父後之後,她沒有太大改變,繼續忙於工作,繼 續如常生活,也許潛意識希望爸爸一直都在,所以總是忘記他已經不在了。 散文最後,有段非常動人的描述,可惜電影僅以OS帶過簡單的畫面處理,如果可以稍作鋪 陳,情感的力道會更強。 有一天,她在從香港回台灣的班機上,在飛機即將降落前,她像往常一樣想幫爸爸買條黃 長壽,沒想到:『這個半秒鐘的念頭,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看到這裡,我哭了。 我突然意識到失去一個人最難的不是日以繼夜的想念,不是時時存在的憂傷,而是早已內 化成體內一部分的“習慣”:習慣為他做什麼,習慣他在某個地方。  習慣,才是最難平復的傷口。 因為,習慣改變了,一切就變了;一切變了,安全感也消失了。 該如何重新找回心裡的安全感?這才是父後最大的難題。 父後七日之後,才是習慣“失去”的開始。而我們總是太習慣擁有,太難適應失去。 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我想,面對失去生命中的摯愛仍非易事,還是需要很多很多的時間 ,以餵養心中的勇氣。但也許此刻我們應該對父母和心中珍愛的人多一點關懷:記得要常 回家,記得在日常生活中善待彼此,記得在有緣交會的時候惺惺相惜。 當所有的“記得”都被我們好好記得,等到失去的那一刻來臨,心中盈滿的愛,將以最柔 軟的姿態,守護我們穿過黑夜。 -- 柔軟,有時是為了看見另一角度的人生風景,看見意想不到的美麗。 戀戀餘味: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aiyun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70.214.89
文章代碼(AID): #1CVFvSCk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CVFvSCk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