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父後七日》導演感動全台灣十萬人的祕密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沉潛)時間15年前 (2010/09/16 12:1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父後七日」導演感動全台灣10萬人的祕密:劉梓潔 悲傷的療癒 是重新出發的力量 文/羅弘旭 前言   電影結束後,偌大的戲院一片黑暗,燈光微微亮起,沒有人急著離開,女大學生 翻著皮包找拿電話,啜泣著說:「爸比,我好愛你!」後排另一對父女,緊緊牽住彼 此的手起身:「如果有一天我怎麼了,你要想像我就是電影中的爸爸,坐在摩托車上 。」這樣的對話,過去二十天,在台灣各地每場電影散場時,不斷重複。 療癒喪父之痛 整整五年   這部國產小成本製作影片「父後七日」,近半個月來吸引十萬人買票湧入電影院 觀賞,電影才上映三周,全台總票房已突破三千萬元,上映以來,累積票房速度僅次 於「艋舺」,全台上映院線要求繼續播映,打破國片上映三周就下檔的慣例。同期上 映,中國名導馮小剛執導的「唐山大地震」、美國的好萊塢大片都被這部國片打敗, 為什麼它能打動台灣觀眾的心?誰是觸發感動的人?   今天,這場電影的謝幕有點不一樣,舞台大燈亮起,身穿「父後七日」T恤的年 輕女子緩步移往明亮處,留著短髮,一臉清秀,看起來像一般工作人員,她緩緩的說 ,「我是導演、編劇劉梓潔,等一下有座談會,大家如果有時間,可以留下來。」   這部在台灣各地引起話題的國片源點,就是這位皮膚白皙、雙眼炯炯有神的「七 年級」女生——劉梓潔,她用整整五年的時間治療喪父之痛,以散文、小說、電影各 種形式試圖彌補父女之間來不及凝聚的感情,一再地跌入深淵,又一再地得到救贖。   「父後七日」的殺青戲拍攝地點,在台北深坑,雨有一陣沒一陣的下,這場戲拍 兩個很簡單的場景,讀高中的女兒從學校返家,父親騎著野狼機車去車站接她。   試圖想表達關心的老爸,只能笨拙的重複一成不變的問題:「模擬考考得怎麼樣 ?會不會上台大?」女兒任性噘嘴耍脾氣:「不要再問成績的事情了。」   第二場畫面一換,騎摩托車的人換成女兒載著父親,但是父親已不能言語,變成 一幀剛用電腦合成的遺照。   演員已出鏡,攝影機還在轉動,但劉梓潔沒有喊卡,她壓抑三年的情緒終於失控 ,眼淚奪眶而出,她哭得摧心裂肺,現場沒有一點聲音,這一幕也是「父後七日」上 映最催人熱淚的情節。   事後,工作同事追問,以為這是他與父親的親身互動經驗,但是她卻淡淡的說, 「我從來沒有和父親這麼親密的相處。」連電影的情節都是虛構,凸顯女兒極力想彌 補那一道父女情感鴻溝的扎掙。 一心想逃脫的鄉下小孩印記   真實世界的劉梓潔和父親,互動的記憶少之又少,她小時候只記得:「母親禁止 我喝飲料,出去時爸爸會偷偷買一瓶給我,在離家最近的轉角處,要我喝完趕緊丟掉 ,不要被媽媽看見。」   之後的記憶,就已跳開十年,父親積勞成疾,必須每周洗腎的相處回憶:因為父 親屬於重大傷病,學雜費可以全免,「父親很樂觀的說,『這是我最後的利用價值』 。」「我也開玩笑說,我讀碩士四年,博士七年,你要撐著。」她回憶著說。   電影中的女主角阿梅,是一名從彰化鄉下北上求職的上班族,在都會叢林中磨得 精明幹練;當阿梅回鄉的時候,套裝打扮和鄉間樸素景觀如此的格格不入。這也是劉 梓潔自身的投射,她不只與父親疏離,與出生的故鄉也有著長長的鴻溝。   出生在彰化田尾小鎮,二十五歲之前,劉梓潔極力想擺脫鄉下小孩的印記,為了 與小鎮同學不同,她甚至努力學標準國語,「當老師派我去參加演講比賽,說我國語 很標準,像個外省人的時候,我會覺得很開心。」她微笑著說,「很多人稱讚我名字 有學問,功課又好,一定是某位高級外省人。」劉梓潔自嘲的說:「其實我只是彰化 的鄉下小孩。」   為了完全擺脫故鄉,大學選填志願,劉梓潔一個不漏的把所有北部大學全部填進 去,來台北第一件事,就是和幾位藝文好友,到心目中的藝文殿堂誠品敦南店台階上 ,享受整夜的書香、酒香。   從大學到研究所,劉梓潔每次金榜題名,都會引來當地的村長、民代、總幹事、 縣長在老家門口外貼上紅紙慶賀,但這些故鄉的溫暖,卻讓她很不自在,「當人家稱 讚我很會讀書,問『你可以來教我家小孩讀書嗎?』我總是尷尬的婉拒。」 和故鄉格格不入的都會上班女郎   二十五歲那年,劉梓潔如願成為台北上班族的一員,對於現代都會的新身分認同 感到滿足之時,父親的去世把她從虛幻的台北拉回到現實,強迫她回到自己出生的土 地,面對始終逃避的問題,「眼前的一切不再真實,疏離了十年的故鄉,是那麼陌生 、怪異,因為這裡明明是我十五歲之前生長的地方。」她憂傷的說。   這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覺,讓劉梓潔用另一種全新的眼光來審視這塊土地。   當她隨著救護車護送父親遺體回家時,救護車司機問,「你們家是拜佛祖還是信 耶穌?」劉梓潔聽不懂,司機又問了一次,「就是你們家有沒有拿香拜拜啦!」她點 了點頭,司機把一個卡帶放進去,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佛聲響起,「那 時我就在想,難道卡帶另一面會是哈利路亞嗎?」   「我一方面覺得這可能是鄉間長久沿襲下來的貼心服務,一方面又覺得極度荒謬 ,我父親就躺在那邊,司機還跟我討論我家裡是拜佛祖還是信耶穌!」她不可思議的 說。   但是當父親的遺體到家,葬儀社人員用閩南語念著:「今嘛恁耶身軀攏總好了, 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拚。」「我忽然有很深的感動,那些我以為 只在書本上才有的優雅台語,居然會從鄉下沒有念過什麼書的道士口中,以這麼莊重 虔敬的腔調念出來。」   鄉間的婚喪喜慶儀式,包括喪事後辦桌大吃一頓,甚至拿斷氣時間集資買六合彩 ,看起來荒謬,但是儀式本身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鄉親聚在一起做這件事情的感覺 ,這些最珍貴、最可愛的東西,才是滋養我最初的養分。」她感動的說…。 ─資料來源───────────────────────────────────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 storypage.jsp?f_MAIN_ID=253&f_SUB_ID=1118&f_ART_ID=271534  備註:原文出處為《今周刊》717期 -- ※ 編輯: Loreto 來自: 180.177.83.166 (09/16 12:18)
文章代碼(AID): #1CaPctK-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CaPctK-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