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片發光 人文深耕突圍 同質性高現警訊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沉潛)時間15年前 (2010/10/04 11:0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原來標題:台片發光 人文深耕突圍 同質性高現警訊 新聞來源: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 showbiz-news-cnt/0,5020,100103+112010100200012,00.html (張士達)台灣電影多年來在金馬獎被中港電影強勢壓境,今年終於在入圍名單中乍 現曙光,不僅《當愛來的時候》以驚人的14項遙遙領先,《第四張畫》、《父後七日 》也分別斬獲7項與6項。張作驥由台灣新電影一路走來的脈絡,再度突顯台片靠人文 精神層面的深耕基礎,仍可保有其他華語地區電影所沒有的深度,這也正是台片在兩 岸三地影壇中最大的優勢。 儘管華語合拍大片蔚然成風,但今年入圍名單中,只有《十月圍城》能在主要獎項斬 獲佳績,片中以國父革命歷史為基礎,卻透過一群香港市井小民,呈現香港對於大時 代背景的獨特觀點,在充滿娛樂價值的武打動作外,仍兼顧地區性的文化特色與人文 特質。當同類型大片放在一起互相比較,故事的豐厚肌理高下立見,這也正是金馬獎 為整個華語電影評比時最耐人尋味的角度。 而正如中港大片在一窩蜂潮流之下辨識度越來越低,台灣電影在歡慶入圍佳績的同時 ,也正同樣凸顯同質性過高的警訊。儘管這兩年台灣新導演大量崛起,卻大多在同類 型互相競爭稀釋之下淹沒,無法留下鮮明記憶。只有《第四張畫》靠著犀利扎實的劇 本,《父後七日》有獨一無二的本土題材,在金馬競爭中脫穎而出。而在49歲的張作 驥之後,台灣下一代導演究竟有誰能夠守住台灣電影一直超前的人文領域?這將是台 灣影壇慶賀金馬豐收之餘有待深思的問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0.177.83.166
文章代碼(AID): #1CgKJ-sl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CgKJ-sl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