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象徵的力量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弱不經風的林黛玉)時間15年前 (2010/10/30 02:1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在fb看到的一篇文章 關於父後七日的 主角吳朋奉也有留言回應 -------------- 象徵的力量 吳明季 Falahan 寫於 2010年10月18日 20:50 我的阿媽在我七歲那個暑假的時候過世了,她的大體在老家大廳足足擺了將近兩個 月才出殯,這是年幼的我第一次接觸到死亡這件事,也是我第一次近距離體會到台灣喪葬 儀式的過程。 就像電影「父後七日」裡編劇、導演想表達的,台灣人喪葬文化裡頭的荒謬與情 感,七歲的我當時就感覺到了。我是天生反骨的小孩,那個年紀對死亡是什麼?又還懵懵 懂懂,記憶中整個暑假常常被大人叫來跪著爬進去、跪著哭、拿香拜(我常常因為半夜愛 睏,拿香刺到隔壁的人)、道士念經、做法、燒紙錢、電子花車孝女帶著哭......。其實 當時我常常哭不出來(但是又要跪著假裝在哭),因為我根本還沒有體會到阿媽真的走了 ,那個年代還沒有冰櫃這件事,阿媽就躺在大廳的竹床上,竹床底下放著冰塊,床旁邊是 二十四小時都輪流有人守靈,因為怕貓跳過去(這是小時後的我的印象)。當時我常常看 著阿媽的大體,覺得她只是在睡覺,因為阿媽從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臥病在床,我常常在 心裡跟阿媽講話,叫阿媽趕快醒過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有意識到如果真的用嘴 巴講出來這樣的話,會被大人糾正,會被人家笑,因為阿媽已經死掉了啊!但,死掉又是 什麼呢?)整個暑假另外的印象就是燒紙錢,不只是每天要燒的那一點點金紙,還有要燒 房子、車子(賓士的哦)、奴婢(穿古代衣服那種)、電視、冰箱、床鋪、還有狗(當然 都是紙做的)......,還有燒不知道幾億幾億的錢給阿媽(當然是另外一個世界的錢:金 紙),還有出殯那天燒阿媽的衣服、棉被......,都是漫天飛煙的味道與記憶,伴隨著大 風中從天飄落的燒得黑黑的金紙,還有火星,還有飄揚的幡旗,道士邁步掀起衣角的道袍 ,唸經像唱歌嗡嗡的聲音,還有黑色的雨傘,阿媽的相片,拜拜的三牲素果,以及我們子 孫輩披麻帶孝又跪又爬又哭的......。   這些告別的儀式隨著我的年紀漸長,隨著阿公過世、阿伯過世、外公過世、外婆過世 (他們分別在我十幾、二十幾歲的時候過世)......整個儀式不斷慢慢在簡化,從過世到 出殯的時間也沒有拖得那麼久,年輕的我,對這些喪葬文化的感覺就像「父後七日」的編 劇劉梓潔很犀利的描繪出來的那樣。繁複的儀式與一大堆要遵守的禮俗,好像跟我很陌生 ,但又非得遵守不可,但是遵守的同時又產生抗拒的心裡(唉!我是反骨的小孩,但被指 導著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著對亡者的情感,真的很莫名其妙。這樣就有比較孝順嗎?)但 是在這整個過程當中,又包含著許多濃郁的情感,以及親屬間許多真實與虛假的人際關係 。   我們這個年代的台灣漢人世界,文化儀式與生活真的脫軌脫得厲害,小時後我們就會 跟著父母親拜拜,也會參加廟會,但是並不明瞭那些繁複的儀式意義與內容。應該是說, 以往的人對生存有太多無法掌控的因素,因此幾乎都會生活在虔誠的宗教生活當中。但現 代人不一樣,受現代化生活的影響,以及科學教育的思維,絕大部分的人都不再那麼熱衷 於傳統宗教。但這個象徵意義的世界依然籠罩著我們、控制著我們,只是我們渾然不覺。 (這部分晚一點會再講)這個時代的台灣人喪葬文化與儀式,尷尬的就處在這樣青黃不接 的狀態,但是就只是這樣嗎?   再回到我七歲的時候。當時我就覺得我的伯母很會哭,什麼叫做很會哭?因為她隨時 哭的時候就會像是唱歌一樣,隨口唱的詞是她要跟往生者講的話,像是歌、像是詩,一邊 唱一邊哭:「阿母......」。多年之後(也沒有很久,二十幾歲的事情,一直到現在)我 接觸了原住民的世界,原住民老人家唱歌有隨時隨地就可以填詞唱出來的本領,我知道漢 人也有這種本領(我那沒唸什麼書的伯母就是,超厲害),只是漢人的這項本領很早很早 以前就被許許多多其他的因素湮滅了。然後,七歲的我在許多繁複的喪葬儀式過程當中不 是都哭不出來嗎?一直到阿媽出殯那天,進行入殮蓋棺儀式的時候,道士灑釘子錢喊道: 「子孫代代出狀元哦!」我們喊:「有哦!」「子孫富貴大發財哦!」「有哦!」「子孫 代代做大官哦!」「有哦!」......一連串的儀式過後,終於要將棺材蓋起來了。在那個 儀式的氛圍中,道士敲了棺釘的那一煞那,我終於不可扼抑的很大聲的哭出來了。我記得 很清楚,我跟我姐姐就抱著大姑姑的肚子很難過的放聲大哭,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大姑姑 不斷的安慰著我們兩個。為什麼我會哭了?因為在那個氛圍煞那,不知道為什麼我終於明 白阿媽是真的死了,不會回來了,再也不會回來了。這是一種我不知道的象徵的力量讓我 明白的道理。   其實我自己也一直不明白這個象徵力量的道理,一直到研究所人類學的一次課程討論 當中,我才頓悟了這個道理。看了電影「父後七日」之後,我想很多台灣人都跟我一樣心 有慼慼,編劇、導演主要想表達的台灣人的喪葬文化,裡頭的荒謬與情感,的確都被點了 出來。但我真正覺得可惜的是導演與編劇忽略了在這所有儀式過程當中的象徵的力量。尤 其,電影耶!象徵的電影語言不是應該是電影的強項嗎?但是,怎麼都沒看到?那漫天飛 舞燃燒的金紙、那煙的味道、還有道士邁步飄起的道袍衣角(尤其阿義的道袍那麼的漂亮 )......明明就是電影的語言最能發揮的,最能讓觀眾感受的,少了這些氛圍,你怎麼可 能真正體會阿義是詩人這件事情?真的,扼腕啊!徒乎可惜!(原著沒有提這個象徵的部 分我覺得是ok的,因為文字寫作本身有許多讓人想像的空間,但是影像的語言是不一樣的 ,在看電影的當下,煞那間的感受會影響很多。)   我寫這篇文章祝賀少年時的朋友朋奉入圍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有人說「父後七日」是 靠演員(非明星)撐起的一部電影,我非常同意。雖然覺得少了象徵力量的表現,朋奉道 士的力道並沒有能完全發揮出來,但是這樣說應該不會影響他得獎吧!反正這個時候應該 是誰得獎早就決定了,而且我的影響力也沒有那麼大,並且...管他去死!朋奉,先祝賀 你拿男配角影帝成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7.141.98
文章代碼(AID): #1Comvr6f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Comvr6f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