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已死? 台灣電影將面臨的樂觀與哀愁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4年前 (2011/02/19 01:5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37&period=295 放映周報 報導 / 林亮妏 今年台北國際書展,一場名為「香港電影已死嗎?」的小型座談會,吸引近八成滿讀者, 聆聽香港中文大學彭麗君教授談她的新書──《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 《黃昏未晚》是彭麗君去年(2010)底出版的學術論文集。她從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討香 港電影自1997年後的發展困境,尤其著眼香港本土身份如何面對思索大中國及全球跨國電 影市場的議題。 有趣的是,彭麗君並沒有讓現場變成單調推銷的新書發表會,也沒有生澀嚴肅地進行論文 演講,反倒口語親切、清亮明快概述1997年後香港電影發展趨勢,更不時談及對照台灣電 影,與讀者提問互動。 後九七香港電影的兩個趨勢 題名「香港電影已死?」主因是1997年後,香港電影迅速跌落谷底,進入低潮期。數字會 說話──1980年代香港年產約200多部電影,但1997年後立刻跌至約50部左右;港產片在 香港本地票房1992年曾達12.3億港幣,可是2006年下跌至2.8億港幣,2008年更只剩2.5億 港幣。(註) 面對本地市場的急遽萎縮,後九七的香港電影呈現出兩種態勢:一是跨國合拍商業大片, 尤其是中國;二是另類獨立影片異軍突起,資源數量增多。 為開拓新市場,香港積極進行跨國合作,但最顯著的轉變仍是「香港與中國簽定CEPA(更 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彭麗君解釋,中國電影市場開放對香港影響甚鉅,其中最重要的 概念就是「合拍」。因為合拍,兩方互相影響,整體電影工業也產生改變。香港商業模式 進入中國;中國電影的製作、市場、投資生態也深深影響香港。尤其香港的大導演、大明 星藉此躍上內地及全球舞台,身價魅力水漲船高。但同時,愈是期冀打敗好萊塢,吸引全 球觀眾的電影,相對上文化內容也容易愈保守,難有新意。 另一方面,後九七香港愈多獨立製作的電影。一種是成熟的跨國影人,例如許鞍華等接受 國際資金投資拍片;另一種是年輕人的業餘作品,例如錄像藝術、或極富政治意味、社會 改革內容,影像是作為溝通表達、關懷地方的管道。 因此,在商業大片愈保守、獨立製片愈多的狀況下,彭麗君總結提出她最關心的問題:「 香港從一個小城市,要面對進入一個大國家時」,究竟該如何看待香港電影文化身份? 台灣電影不會置身其外 這問題似乎亦與台灣電影息息相關。當台灣也有愈多導演、明星前往內地拍片,台灣電影 的文化身份是否也將產生不同質地的變化? 1960-1970年代台灣有清楚的「國片」概念,港片也包括在國片範疇,所以1970年代台港 電影關係密切。但兩者逐漸分隔,香港愈少機會看台灣電影,台灣人也不愛看港片,今日 即使兩岸三地觀眾共同喜歡周杰倫,但卻並不是因為台灣電影,而是共同擁有的大中華市 場(以中國為中心)。 中國、香港、台灣的關係非常複雜,絕不是簡單的大吃小,因為港台電影似乎仍保有自己 身份。例如陳國富即使轉往內地拍片,但其台灣文化身份依舊明顯。然而彭麗君直言不諱 指出:「台灣的本土身份,與進入大中國的身份,究竟是一種良好的或恐懼的關係?」她 沒有替台灣做解答,而是針對香港電影再反覆思索:「我害怕變得本土,狹窄,自我感覺 良好。我想,我們應該真正去面對中國與全球化,也許會對香港文化與未來比較好。」 註:彭麗君(2010)。《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頁134。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123.192.148.42 (02/19 01:58)
文章代碼(AID): #1DNhCQyN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DNhCQyN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