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百年影視星光熠熠
2011-04-04 余娉婷 中國時報
俗話說:「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無論是大銀幕或小螢幕,電影與戲劇總是
讓觀眾目不轉睛、深深著迷,回首台灣百年來的影視發展,不僅可以窺知當時的社會情勢
,也能嗅出彼時的政經態勢。一路從黑白到彩色,台灣影視史,也愈發精采。
相較於歐美等國在電影發展初期就積極朝劇情長片發展,台灣電影則自一開始就受到政
治的操控。1907年,電影巡業師高松豐次郎受日本政府委託拍製《台灣實況介紹》,包括
台灣風俗、建設及討伐原住民等場面,用以向日本國內宣揚殖民地的統治政績,雖然是總
督府政治宣傳的工具,但對當時的台灣還是具有相當的社會教育意義。
日據時代 只是政治工具
日據時期,台灣本地電影製以非劇情類型的教育片、新聞片、宣導片為主,到了抗戰時
期,電影製作完全配合戰爭需要,總督府除製作《時局下的台灣》、《台灣進行曲》等戰
爭新聞片外,更積極策劃製作或協助製作如《莎韻之鐘》、《南方發展史:海之豪族》等
宣揚日本侵略戰爭國策的劇情電影。
戰後初期,台灣電影製作僅一年不到十部的新聞片。前行政院新聞局電影事業處處長陳
志寬指出,政府早期以「宣傳」角度看待電影,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帶來了官營中國電
影製片廠、農教電影公司的大批人員與設備,政府主控了後來的台灣電影發展,民國40年
代的國語劇情片,如《惡夢初醒》、《永不分離》、《皆大歡喜》等,完全配合反共抗俄
的文藝路線,使電影再度淪為政治工具。
光復後,急於嘗鮮的民眾把戲院擠得人山人海,「就算勒緊褲帶也要買張電影票。」陳
志寬笑道。民國44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
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 成為戰後台灣第一部台語片,開始了台語電影的黃金時代。
民國50年代,台海關係走向穩定,經濟也開始發展,除了台語片繼續旺盛發展,李行拍
攝的《蚵女》、《養鴨人家》等健康寫實路線國語劇情片崛起,頗受市場的歡迎。
在健康寫實電影出現以前,台灣國語電影市場幾乎被香港電影壟斷,民國52年,卲氏公
司出品的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連演近3個月,飾演梁山伯的凌波來台時更
是萬人空巷,乘車遊街時,大批影迷湧上街頭一睹風采。
民國56年,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絕佳票房紀錄,武打類型的電影一躍成主流。民國
60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功夫片《唐山大兄》,隔年的《精武門》更在全球各地掀
起一股功夫潮流。陳志寬分析,當時正值與美國斷交時期,武俠類電影多以伸張正義、懲
奸鋤惡為主題,影迷自然將外交挫敗的憤慨心理投射在電影中。
同時,瓊瑤式愛情文藝電影也開始大鳴大放,民國54年李行執導《婉君表妹》、《啞女
情深》大賣座後,台灣開始流行「三廳」文藝片,即場景多數在客廳、餐廳、咖啡廳。回
憶當年,李行曾說:「《啞女情深》打開東南亞市場,又在香港連演一兩個月,當地還成
立新戲院『麗華』,專演台灣電影。」
民國51年,台視正式成立,成為台灣第一家電視台,雖然在當時只是黑白畫面,但台視
長期寡佔臺灣電視市場。民國58年中視加入市場,讓台灣電視史走入彩色時代,更開啟了
電視連續劇「每日連續播出」的時代。
有別於之前每周一次的單元劇,中視連續劇《晶晶》是臺灣第一部連續劇,劇情描述國
共內戰、兩岸動盪的局勢下,孤女晶晶的故事,一播出就造成全國轟動,培養出一批批死
忠劇迷。
民國60年華視開播,老三台三強鼎立局面確立,在民視、公視開播以前,各擁台灣無線
電視界一方山頭。民國71年,中視推出港劇《楚留香》,寫下70%的高收視率,楚留香、
蘇蓉蓉、胡鐵花等角色風靡大街小巷,也掀起了一陣港劇熱。
民國70年代 新浪潮崛起
民國72年,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合導改編自自黃春明小說《兒子的大玩偶》,開啟台
灣電影現代化。導演呈現出迥異於以往台灣電影的意境與風格,叫好叫座,自此確立了台
灣電影新浪潮,走出台灣電影的創作之路。此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柯一正、陳
坤厚等新導演,拍出一部部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鮮明的新電影,《玉卿嫂》、《看
海的日子》、《童年往事》、《殺夫》、《戀戀風塵》、《桂花巷》都是當時的代表作。
民國70年代,香港電影主導台灣華語電影市場,代理發行港片的台灣片商成為市場主力
,並將資金投入拍攝港片,加上MTV及錄影帶、第四台、衛星接收的小耳朵等新興媒體漸
漸流行起來,電影不再是民眾心目中娛樂首選。大製作成本的好萊塢電影更把低成本的台
灣電影比下去,新電影的票房日漸低迷。
雖然票房悽慘,新電影及其導演卻開始在各國際影展發光,自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
》在威尼斯影展榮獲金獅獎,台灣電影從此在世界各地大小影展年年幾乎均有斬獲。除了
侯孝賢與楊德昌已在國際影壇建立地位外,李安也先後以《推手》、《喜宴》、《飲食男
女》等作品蜚聲國際,民國89年,《臥虎藏龍》更把李安的聲望推到另一個高峰,也因此
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民國80年代,俗稱第四台的有線電視就地合法,韓劇、日劇、陸劇也開始攻占觀眾的心
,面對來勢洶洶的「入侵者」,台灣電視圈也開始發展屬於自己的電視劇來反擊。除了黃
金時段的八點檔、鄉土劇,偶像劇的崛起更是不容小覷,從《流星花園》到《白色巨塔》
、《王子變青蛙》,不但掀起一股風潮,也紅遍全亞洲。
民國90年代 國片復興期
民國90年代,國片從小眾走向大眾,電影類型也更多元,《天邊一朵雲》、《藍色大門
》、《色,戒》、《刺青》、《1895》等電影百家爭鳴。其中,民國97年上映的《海角七
號》更締造國片10年來最高票房,觀眾又開始注意到沉寂已久的國片,爾後《一頁台北》
、《艋舺》、《不能沒有你》、《父後七日》乃至近期火紅的《雞排英雄》等片搶市,也
讓電影人對國片市場重新燃起了熱情跟希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0.176.103.152
Ourmovie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