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命運化妝師-導演連奕琦專訪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消失在迴轉的路口)時間14年前 (2011/07/05 02:2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1E4WEKD8 ] 作者: lavieboheme (消失在迴轉的路口) 看板: movie 標題: [新聞] 命運化妝師-導演連奕琦專訪 時間: Tue Jul 5 02:16:50 2011 穿透懸疑假面,直見幽微人心--《命運化妝師》導演連奕琦專訪 本文轉載自《放映週報》313期: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H_No=356&period=313 http://blog.roodo.com/hostsonaten/archives/15985407.html 報導 / 楊皓鈞 《命運化妝師》導演連奕琦畢業於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影劇組,擁有豐厚的影視幕後資歷, 先曾擔任大愛電視台企編,又持續於鈕承澤執導的知名電視劇《求婚事務所》中擔任製作 助理;電影方面,其曾於電影《詭絲》、《松鼠自殺事件》中參與製片工作,更在2008年 掀起國片復興浪潮的《海角七號》中擔任副導一職。 這些實務歷練讓連奕琦培養出對戲劇、影像的高度敏銳,期間他也撰寫劇本、拍攝短片, 曾獲97年度優良電影劇本佳作獎,在公視人生劇展上推出《夏天到了出去玩吧》,並二度 獲得新聞局短片輔導金補助;最新短片作品《你是否聽見花開》描述一名死神急著衝業績 好上天堂的故事,以國內少見的奇幻題材、綺麗的視效風格,入選2009金馬影展的台灣短 片觀摩單元。 2011年,連奕琦與編劇于尚民聯手推出首部長片《命運化妝師》,描述一樁命案疑雲所掀 起的人心風暴與愛恨糾葛,故事中遺體化妝師敏秀意外在大體化妝檯上與高中音樂教師陳 庭重逢,過去情感受創的塵封記憶頓時翻攪起來,她被迫面對幽暗過去的同時,還得撫慰 陳庭深情的丈夫,並與落魄警員合作,一步步揭露陳庭死亡的秘密。 全片以高概念的懸疑命案為主軸,佐以爭議的生死、禁戀題材,看似詭譎駭人,對角色情 感、人心的刻劃卻反顯得真摯、細膩。過去曾獲金馬獎女配角獎肯定的年輕演員謝欣穎、 以電視劇《犀利人妻》中謝安真一角爆紅的名模隋棠,在本片中擔綱兩位女性要角,展現 出有別以往的表演力度與形象突破。 本期《放映週報》專訪中,連奕琦導演與讀者分享本片的製作緣起、拍攝的甘苦歷程、視 覺風格的創意構思,並一一剖析演員的特性,帶您穿越影像的屏幕,一窺本片背後的創作 真貌。 連奕琦導演經歷相當豐富,執導《命運化妝師》之前,曾在電視台擔任企劃、於《海角七 號》擔任副導、並編導多部短片,當中題材十分多元,有奇幻、青春愛情小品、老年生活 ……,請問您在挑選題材的時候,吸引自己的主題或元素是? 連:我沒有刻意去挑選特定的題材,主要還是看劇本中是否有自己喜歡、感動的點,但有 一點是我自己從未注意、別人提起後我才意識到的,那就是「死亡」這件事。《你是否聽 見花開》主角是一名死神、《夏天到了出去玩吧》則是講一群老人意識到死亡跟自己的距 離後,決定把握人生最後一段光陰出遊的故事,一直到談遺體化妝師的《命運化妝師》, 都剛好和「死亡」有關。 如果要仔細去想這些創作中的核心理念,另一點大概就是談「自我」的省視與改變,《花 開》是談一位死神思考自己能否從工作中得到滿足,《夏天》則是描述老人丁強在好友死 後對生活態度的轉變,當初《命運化妝師》,主要也是談謝欣穎飾演的化妝師敏秀,如何 回頭看待自己與高中音樂老師相處的這段人生經歷。 本片劇本出自於于尚民先生之手,並曾獲得97年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可否談談與于先生合 作的源起? 連:我就是在那一屆的頒獎典禮認識尚民,當時自己的另一個劇本《美之晨》也有得獎, 因為同樣是寫推理、懸疑類型,所以就彼此結識、交換心得。後來製片找我拍戲,很巧地 就是拿他的這個劇本。 本片設定為懸疑類型,內容涉及生死、特殊行業、女同志等題材,此種片型過去在台灣市 場的成功案例不多,可否談談本片最初的開發過程?故事題材的取向是否有影響籌資的運 作? 連:一開始是總製片王傳仁看到這個劇本,認為可拍性高,找了製作人王子維一同策劃, 並循《海角七號》模式由阿榮片廠進行技術投資,後來阿榮的總經理林添貴先生也很喜歡 這個劇本,便也在前期加入團隊擔綱製作人。 最早的階段其實有考慮要把女同志戀情拿掉,以便打入中國大陸市場,但這樣劇本近乎要 重寫,討論良久後,最後出資人認為與其讓自己喜歡的故事完全翻盤,不如不要顧慮中國 市場,尊重原本的故事架構。 國片找錢常遇到的問題是:金主A希望調整故事的這塊、金主B說要調整那塊,劇本一改再 改,搞到最後要開拍了才發現劇本有問題。但《命運化妝師》從籌資到開拍的速度還算快 ,中間沒有經過太長的撞牆期,因為製片對故事的方向很明確,不會刻意為了迎合投資方 而更動劇情。 原本獲獎的劇本中,對殯葬業的現實面與鬥爭有更多描繪,請問您在拍攝遺體化妝師、殯 儀業的特殊職業領域前,做了哪些功課、調查? 連:我們有找「萬安生命」這家企業化禮儀機構當顧問,也有向一些比較在地的小型業者 進行訪談,以進一步定位角色的背景。另外演員也針對他們戲中的職業進行訓練,像是欣 穎要學習遺體的修補、化妝技術,張睿家要觀摩警察的業務流程、練習擒拿術,隋棠要重 新溫習自己的鋼琴技巧……。我在前置準備的過程中,雖然要找出這些業者與一般人工作 、生活習性的差異,但故事說到後來,其實更想挖掘的是「人」的共通性。 拍攝定版的劇本和原先的版本有何差異? 連:尚民原先的劇本比較悲觀,除了懸疑類型的設定外,有更多對社會、業界黑暗面的批 判,甚至角色的死亡。並不是揭發黑暗、宣揚正義的負面觀點不能拍,只是真正能觸發、 說服我的,其實是故事中比較光明、希望的部份。 好比說這部片的結局其實剪了兩個版本,在沒被採用的版本中,敏秀坐在琴房彈完鋼琴, 鏡頭退開,教室中只剩她一人落寞坐著。有些人喜歡這個結局,因為它更悲慘、揪心。但 或許是個性的緣故,我不認為生命中的痛苦回憶令人一無所有、不值一顧,主角所面對的 過去,必然她身上往後的人生中發生影響,無論好壞,都有其價值存在,該被重視、珍惜 ,如果換一種心態面對它,它甚至可以提供另一種回顧人生的角度,幫助她走下去。 因此總歸來說,修改後的版本回歸到「人」身上,偏重在幾個重要角色間的關係、心理狀 態、與對自我的探詢,而不是只有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或觀眾所期待的懸疑類型元素。 懸疑類型的電影在過去的國片中較少見,您和編劇于尚民對於這個類型的開發有什麼看法 、或企圖達成的目標? 連:改編原版劇本的過程中,我們拿掉了一些比較複雜的情節或人物設定,主要是為了釐 清角色的動機,讓人物更紮實,也讓演員在表演時比較能進入狀況,而不是只為了懸疑而 懸疑。有些觀眾可能會覺得這部片的懸疑成份還不夠,但我個人更重視故事的可信度。比 方說在台灣的社會,「偵探」可能就不太是一個為人熟知或信服的元素,相對來說,連續 殺人魔在美國卻是成立的,好像國外的確可能會發生這種事。 換個角度來看,其實國外很多講連續殺人魔的電影也不是發生在現代,而可能是重現五、 六零年代的事件,因為那個年代監視器少,犯案過程不容易被看到、也不知道兇手是誰, 容易營造懸疑感,但現在台灣大街小巷都是監視器,做什麼都會被拍到,觀眾看到一半很 容易對劇情產生合理性的質疑,覺得:「這怎麼可能不被拍到?」,因此現實條件會影響 到觀眾對懸疑類型接受的反應,而我們的故事設定在現代都會,還是希望能在寫實的基礎 上發展劇情。 本片的視覺風格相當突出,開頭車禍現場一景的運鏡手法便充滿動感,畫面色調也隨著不 同角色、回憶場景而有所變化,來自加拿大的台裔攝影指導車亮逸(Randy Che)過去拍攝 過許多北美的影視作品,您是如何和他討論出本片的攝影風格? 連:我們選擇用不寫實的攝影手法,去呈現大家所熟悉的寫實場景,比方派出所這場戲, 我們找了一個陳設相當典型的台灣警察局,但在裡面打上黃色調的光、放很多煙霧,讓場 景的光影看起來像洛衫磯。 其實在Randy加入團隊前,我們便已構想在台灣做出「非寫實的寫實」風格,比方說像《 無間道》中那種現代時尚都會的冰冷感,但這在台灣的外景很難控制,因為一般商業鬧區 充滿五顏六色的招牌和人潮,怎麼看都是熱鬧,而且要在人多的場景要想辦法統一大量臨 演的服裝、造型,十分不容易,後來是Randy建議用燈光、影片色調來營造出理想的效果 ,對我們幫助很大。 與車亮逸共事的過程,和您過去與其他攝影師合作的經驗有何不同? Randy是受國外的影視教育,手法運用上比較自由、沒有傳統包袱。我記得第一次碰面時 ,我問他洛衫磯的夕陽是不是比較紅?因為美國電影中那裡的夕陽都拍得很紅,他告訴我 那其實是濾鏡的效果,是電影人的主觀選擇。因此我們這次討論出這個策略,想幫台灣的 現實加一點「顏色」。過程中雖然玩得很過癮,卻也會擔心玩過頭,怕觀眾認不出這是台 灣,必須一直拿捏中間的分寸,在觀眾不被影像干擾的前提下進行大膽的嚐試。 另外,外國團隊習慣在每個場景、每段戲前會做很多設計與規劃,並加以精準執行,但台 灣的工作模式比較隨機應變,不一定會按原先預想的設計走,因此我時常要和他溝通、磨 合出更有彈性的做法,不過Randy的這些前置設計,在創意面上對我而言會產生更多新的 刺激,相當有趣。 本片演員隋棠、楊淇都曾在訪談中形容你是一位給人很多空間、令人安心的一位導演,指 導演員的過程你是如何和他們互動、協助他們進入角色? 連:我過去和魏導(魏德聖)、豆導(鈕承澤)過去合作時,發現他們都會有一套教戲的方法 幫演員進入角色狀態,但我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經驗還沒辦法運用那些方法,所以常常就是 等,因為我知道我的演員自己都有能力達到戲中的狀態,所以就是給他們時間。當然我還 是會講解,只是我學會不要把自己讀劇本時對角色的既定想像套用在演員身上,比方謝欣 穎便常常質疑我對敏秀的設定,認為她不會是那樣說話、行動的人,我就會開始去思考她 說的話,讓演員一起參與角色的建立,而他們也往往會丟出比我原先想法更好的設定。 可否進一步談談您原本對劇中幾個角色的設定?以及演員自身的準備與詮釋? 連:吳中天在飾演聶城夫這位心理醫生前,蒐集了許多資料來幫助自己建構角色,對這個 角色充滿了各種想像,比方說他一開始設定聶城夫是禿頭、是一個完全和自己不同的人。 而當他對心理醫師這個職業已經準備得差不多時,我要幫助他從這些廣泛的想像中慢慢地 「收」回來,讓他能以吳中天的本質去詮釋心理醫生,而不是變成另外一個人來演心理醫 生。 隋棠和吳中天的情況剛好相反,她一開始就直覺認定陳庭是個性倔強的人,便從「倔強」 這個角度出發去剖析、準備這個角色,她過去在模特、電視劇的經歷中,已經磨鍊出相當 的專業度,在鏡頭前的表演專注而充滿爆發力,且能夠在不同場合間轉換自如,她可能在 上一場戲裡得崩潰大哭,下戲後還能夠逼自己進入另一個狀態去走秀。 隋棠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注重小細節,設定陳庭的角色要彈鋼琴時,她一開始是抗拒的, 因為她覺得準備時間不夠,不過當確定此事後她就卯足全力準備,原本我們還預計讓真正 的鋼琴老師彈奏所有的音樂,但後來老師聽過她自己彈的成果後,告訴我們由她自己親自 上場是OK的,所以戲裡的鋼琴演奏都是出自隋棠本人之手。 前導預告中她彈琴後崩潰的那場戲從早到晚拍了一整天,故事並沒有太多篇幅去仔細介紹 這個角色,光靠表演讓觀眾認同她的狀態並不容易,因此我們原本設想靠分鏡、多角度拍 攝來完成這場戲,後來當天拍完後我向她說一定會用她邊彈琴邊流淚的長鏡頭,其他的都 白拍了,在那個鏡頭中,她完全用表演說服觀眾接受這個角色的掙扎。 相較下,欣穎是個很特別的演員,她表面上看起來很「散」、不受控制,但其實私下都默 默為角色做好準備;認識她的人都知道她私下生活很豐富,愛玩刺青、網拍,造型亮麗且 百變,但為了扮演遺體化妝師,她慢慢讓自己的生活進入一個封閉、壓抑的狀態,並且上 下戲都保持那樣的情境與氛圍。 可能有人覺得欣穎的表演很平淡、沒有戲劇張力,或是年齡太輕不足以擔綱化妝師的角色 ,但就我看來她全身上下每一個小動作、細節都符合角色的狀態,比方說有場戲是她在音 樂教室中一邊和隋棠對戲、一邊玩戒指,當下我可能只大概說要玩戒指,有些演員會問說 要怎麼玩?玩多久?戴在手指上還是脫下來?拘泥在一些小細節,而欣穎她一點就通,很 快就理出一套方法來執行這個動作,而且玩得很自然、毫不尷尬,當下真的會令人相信她 是一位十七歲的高中生;而侯孝賢導演看完這部片後,也稱讚說欣穎的演出很有存在感。 我覺得她是那種很仰賴心中直覺的演員,只要抓到那個微妙的感覺,不需要別人提點,演 出就可以很到位,之前陪她和遺體化妝師做過幾次訪談後,她和我說差不多了,她已經掌 握到準備角色的方向,反而是飾演和過去銀幕形象較接近的高中生時,她會因為年齡的差 距而比較擔心。 對於片中女同志戀情的描繪,你做了哪些準備?又怎麼去設定兩人的關係? 連:我從我身邊的朋友圈進行訪談,問完許多人後發現形形色色的答案都有,比方有人說 小T通常會追年紀大的婆,但T/婆的關係似乎又不是那麼絕對,因此我後來的設定就比較 單純:這是一段類似羅密歐與茱莉葉、不被社會與家庭與接受的禁忌戀情,這兩人除了私 奔,否則無法擁有彼此。謝欣穎的角色敏秀就是一個愛上老師、思想單純的高中生,她真 心相信愛情是永恆的;而隋棠飾演的陳庭對愛情的感受比較複雜,她是一位27歲的女老師 ,她不相信永恆的愛情,但和這位小女生在一起時又很開心,彷彿永恆是可能的,但卻擔 心它可能隨時會消失。 最後可否推薦《放映週報》的讀者一個進戲院觀賞《命運化妝師》的理由? 連:我希望觀眾可以去戲院裡好好看這些演員的「臉」,我自己拍攝時對演員的表演看得 非常開心,用了很多大特寫去捕捉演員臉上豐富、精采的細節,希望這些表情能在觀眾心 中留下印象,也許不一定是當下,但你或許會在過了幾天的某些時刻,想起它們帶給你的 感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6.128.13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6.128.132
文章代碼(AID): #1E4WHxXA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E4WHxXA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