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經驗談/國片想成功 創新第一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4年前 (2011/08/15 07:42),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11.08.15 《翻滾吧!阿信》監製李烈在2006、2007年左右,就「嗅」出國片再起的跡象,主因之一 是看國片的人口回來了。她以數據為證,台灣電影年產值約50億元到70億元,過去台灣觀 眾不看台灣電影,國片在2003年前的產值占比不到1%;但經過這幾年努力把觀眾找回來, 國片產值在2008年(《海角七號》上映那年)曾占總產值的12%。她說:「市場還有88%的 空間可以拓展,我們在12%基礎上,有無可能再增加個10%?」 她也發現,許多導演過去只拍自己想拍的,但經過市場一再否定後,已試著用不同方法說 故事,在這些改變下,台灣電影變好看,題材多元,創作能量提升,因此,台灣電影重新 再起,主因是電影人求生存、不得不開新路後努力改變而來的。 大陸市場崛起,很多人看到電影的經濟效益,讓想投資電影的創投業者增加。李烈發現很 多人想投資電影,看到的是大陸市場,而那其實有難度,因此,不如先把台灣本土市場做 好,把餅做大,且要有市場愈大時愈需要有好的質感的認知,不要粗製濫造,「想賺錢的 同時,也要想品質。」 李烈認為,國片成功要素就是創新,每次都要不同,才會被看見,但先決條件是要有好看 的故事。不過,台灣電影人才有隱憂,因為台灣電影產業鏈不完整,技術工作人員流失, 電視演員夠、但電影演員缺,而「最缺的是製片和編劇,最不缺的是導演」,只因導演往 往是一部戲的光環,大家都想當導演,但事實上,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導演的特質。 從演員轉型當製片,李烈見證過早年台灣電影被亞洲各地市場搶著要的榮景,也經歷過台 灣電影沒人要的谷底,主因是粗製濫拍、惡性競爭。她直言:「我對電影有使命感,不是 只為賺錢。今天台灣電影終於有一點成績,但這成績是很脆弱的,要讓剛萌芽的電影工業 不要輕易毀掉,麻煩歷史不要重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0.176.103.152

08/15 19:02, , 1F
沒人把"技職"當人
08/15 19:02, 1F

08/15 19:03, , 2F
給薪不穩定又低…新聞很多啊
08/15 19:03, 2F

08/16 13:02, , 3F
我很好奇她在說哪段歷史...
08/16 13:02, 3F
文章代碼(AID): #1EI5rerH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EI5rerH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