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特效指導和製片 也難找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3年前 (2011/10/27 22:0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聯合晚報╱記者張博亭/台北報導】 2011.10.27 曾經擔任電影《蜘蛛人》、《不可能的任務2》特效指導的胡忠陞,直言台灣特效產業未 來的走向,必須培養能和導演溝通,懂電影的「特效指導(顧問)」 胡忠陞這次受《賽德克‧巴萊》製片黃志明邀請,回台幫忙完成賽德克的影片後製,他目 前擔任中影公司的特效總監。胡忠陞談到電影特效產業,其實不管在亞洲或美國好萊塢, 都面臨同樣的狀況,如果特效公司做完一部電影,之後幾個月都沒有接到工作,也會面臨 倒閉,所以特效公司通常都是幕後有金主在支撐,此外,電影的量也要夠大,才能支撐特 效公司的營運。 胡忠陞表示,在台灣,有些不是特別專業的特效公司,報價卻很高,這是因為要賺錢,因 此用廣告製作的方式來報價。因此,有些電影考量成本會到國外找特效團隊幫忙,不過這 也不能怪台灣,最主要是因為台灣電影產業長期低迷,特效公司員工少,於是就用接小案 的思維來製作。 黃志明表示,以過去台灣的電影預算來看,1500萬或2000萬的製作,根本不可能有多餘的 錢來做特效。所以台灣不是沒有特效人才,而是電影要有願意不計成本的老闆投資,且電 影創作的量要夠大。 此外,黃志明提到,當初《賽德克‧巴萊》拍攝過程中,最初是找韓國特效團隊合作,不 過後來和對方的「特效指導」溝通出問題,所以後製才找大陸的「水晶石」公司合作。所 謂「特效指導」指的是在片廠負責和導演溝通,並了解這部電影該如何呈現特效的關鍵角 色,目前在好萊塢片廠都有,這方面台灣缺乏人才。 胡忠陞強調,台灣科技產業發展蓬勃,要培養會操作機器和工具的人才很容易,但培養和 導演和製片建立良好溝通管道,從頭參與到尾的「特效指導」,就有賴未來持續努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0.176.103.152
文章代碼(AID): #1EgMN6pZ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EgMN6pZ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