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測 - 國片市場 上演3驚奇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3年前 (2012/08/17 14:0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boxoffice 看板 #1GBT-7FD ]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20817000341&cid=1210 2012-08-17 工商時報  2008年「海角七號」,讓電影業見識潛在台灣電影市場的規模與新一代國片觀眾的口味 ;但對台灣電影產業具指標性意義的是2010年的「艋舺」,證明台灣觀眾也能接受仿好萊 塢的商業電影的製作與行銷操作模式!  之後國片百花齊放,「父後七日」成功開發台灣本土文化小品製作題材;純台灣資金最 大製作「賽德克‧巴萊」、通吃華人電影市場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再度 確認新一代國片,讓觀眾願意花錢進戲院。綜觀國片市場有3個現象值得探討:  1.產量及票房創20年紀錄,撐大總體市場。  從1999~2009年,台灣整體電影票房市場大致穩定,每年平均約50~59億(2003年受 SARS影響是例外),但自2010年起,電影總票房回升重返60億元,2011年一口氣站上80億 元,創下自1995年來新高。  2012年台北電影票房迄7月,與去年同期又再成長3%!造成票房躍進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國片產量也增加。  2011年有近470部電影在戲院正式上映,其中,台灣出品的電影,1980~2009年每年在 戲院正式商演最多不超過25部片,2011年增至約35部,創近20年新高。  國片占台灣全年票房收入的比率,2001年至2006年都不到2%,直到2010年「艋舺」回 升至7.31%,2011年站上20年來新高點17.46%。國片商業賣座指標數字也節節高升, 2004年以前,北市票房破百萬元就可開香檳慶祝,2008年起需達全台500萬元,2010年要 1,000萬元才算不錯,2012年更要全台2,000萬元才算達到賣座及格門檻!全台票房破億不 再是偶一為之的奇蹟。  2.成功培養和開發新觀影族群  在國片市占率及票房上升下,外片市占率自2009年的95.6%下滑到去年的65.86%,但 總票房從2009年全台不到55億元,逐年上升至60億元以上。  國片新觀眾的年齡身分、觀影習性與主流外片觀眾有著不少差異,獲得觀眾口碑認同的 國片,票房衰退跌幅小於一般主流外片,甚至會出現倒吃甘蔗、細水長流的票房分布現象 ;由於國片比主流外片,更易被口碑推薦影響,在國片行銷操作上,除上映前宣傳造勢力 搏媒體曝光外,口碑搶先放映場、電影映後座談會等,都是國片運作行銷的方式。  以往台灣電影總票房約二分之一集中在台北市,但隨著大型連鎖影城全台拓展據點,及 台北市以外觀影人口顯著增加,使得前述的比率分配現象逐漸被打破,尤其是題材有著濃 厚在地色彩的國片更是如此。由此可知,儘管國片票房躍進,但看外片的既有觀眾群不減 反增,顯示國片培養出新一批不同以往市場主力的觀影族群。  3.回收須仰賴公部門補助  儘管國片票房過億不再遙不可及,但國片要回收打平仍是一大挑戰。  就算發行成熟的好萊塢電影,也只有30%左右的電影光靠本國電影院票房就能回收,20 %的電影須計入其他影視衍生版權、周邊商品與授權、海外版權等收入才能打平,剩下超 過50%的電影全是虧損。  反觀近年國片市場,每年只靠戲院票房就能回收賺錢的不超過3部,比率低於國片總量 的10%,環境更嚴苛。  現今雖然電視播出權利金因國片收視人口增加而上升,但DVD、BD等權利金下滑幅度卻 更大,至於周邊商品或授權收入是可遇不可求。  2012年暑期國片剛好代表3種電影類型:文藝愛情片「女朋友‧男朋友」,是以往清新 國片格局的放大版;年輕人題材「BBS鄉民的正義」為國片少見動畫與真人演出結合;女 性取向的「犀利人妻最終回:幸福男,不難」,是熱門電視劇衍生電影。  打頭陣的「女朋友‧男朋友」延續後海角新國片的氣勢,票房可望挑戰全台7、8千萬元 ;接下來2部純商業類型題材操作的電影,能否順利接棒,且拭目以待。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220.128.63.106 (08/17 14:13)
文章代碼(AID): #1GBU0Xf1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GBU0Xf1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