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黑暗十年後票房再起!這些年國片「很台灣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新手上路)時間13年前 (2012/08/27 15:3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n.yam.com/yam/entertain/20120827/20120827752170.html yam蕃薯藤新聞/林奕瑄 報導-2012年08月27日 下午14:08 台灣新電影30週年,走過興衰然後重生,導演鈕成澤形容現在台灣的電影工業:「如 同站在巨人肩膀上,想像另一個更寬廣的世界」 1982年8月28日《光陰的故事》上映那天,被視為是「台灣新電影運動」的起點,80 年代的台灣正逢解嚴,所有禁忌在這時統統解除,文化份子與菁英人才輩出,使得台灣新 電影開始蓬勃產生新樣貌,從歷史中套用個人經驗的反思,是這批電影最鮮明的印象。 1982至1996年的「台灣新電影運動」,從開始的意氣風發到「削蘋果事件」後陸續受 到諸多挑戰,這是一場新舊之戰,關於新生代導演與「中國影評人協會」的意識形態拉扯 ,隨著新電影迅速擴張之際,就在此時票房卻進入黑暗期,由於電影素質良窳不齊,不是 叫好卻無料,就是主打藝術片在國際間大受歡迎獲獎無數,卻在台灣票房慘淡遭冷落。 走過十年黑暗期,2004年開始出現《17歲的天空》,以及2005年《宅變》、《天邊一 朵雲》,一部部充滿能量的作品,為另一波台灣電影風潮寫下前奏曲,直到2008年的《海 角七號》為低迷已久的國片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菜鳥導演往南移動,拼湊一群失意的組 合,拍出這部「很台灣」的作品,徹底撫慰民心,老少觀眾一致叫好創造票房神話,連侯 孝賢導演都表示:「我期待這樣一部台灣電影很久了」 一改過去賣房的低迷,新生代導演在千禧年後不斷地以青春電影、本土元素前進,之 後的《聽說》、《艋舺》、《雞排英雄》、《不能沒有你》、《陣頭》、《那些年,我們 一起追的女孩》都成功複製了這波台灣電影經驗,把最貼近台灣人共同的記憶帶入電影, 不需過多宣傳,也不用超大卡司,便可藉著口碑掀起熱血風潮寫下漂亮成績。 侯孝賢導演是奠定了過去80年代台灣新電影運動的主要人物,走過興衰到現階段正在 崛起的另一波國片風潮,這些新世代導演如魏德聖、楊雅?等人,其中不乏是過去台灣新 電影運動導演的徒子徒孫,他們延續過去新電影時期導演的精神,劇情取材皆是貼近真實 台灣社會元素,並跳脫窠臼加入現代人的熱血元素,以幽默手法貫穿小人物的感動故事, 讓國人對國片的信心大增加,成為人民凝聚向心的背後大功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31.193.1
文章代碼(AID): #1GEoDpDB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GEoDpDB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