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台灣不是一個國家 : 電影國際合製的困境
https://vocus.cc/@JuliusYCWang/5ee2bba7fd897800019006c2
Yuchung WANG
標題有些聳動,但客觀來說它是事實。這篇文章中,我將以法國電影暨動態影像中心(以
下簡稱其法文字首縮寫CNC) 贊助台北金馬創投會議CNC現金獎的脈絡,闡述台灣與法國合
製電影的根本困境。在下篇文章中,我將近一步說明,台灣因為特殊的政治處境,導致在
國際電影合製的場合中具體損失的機會和利益。
故事從2018年底說起。當時我有幸被一個案子帶去參與了台北金馬創投會議。
我瀏覽所有資方及製片方的與會清單,發現法國的參與人數在非華語區的國家中應屬最多
,勝過日本和韓國的加起來的數量。雖然法國本來就是電影國際合製的主要國家,但我仍
覺得這個現象有些神秘。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則是CNC在金馬創投設立的現金獎。
自2012年開始,CNC每年在金馬創投頒發八千到一萬歐元的獎金,鼓勵預算在兩百五十萬
歐元以內、具有與法國合拍潛力的電影企劃。這是CNC首度跨越至東亞參與創投的贊助。
這麼說來,法國直接略過釜山影展創投 (APM)、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 (HAF) 還有上海電
影節創投 (SIFF Project),而選擇先在金馬創投設立獎項鼓勵與法國合製電影。但是為
什麼呢 ? 以下是我對CNC這個政策的一些推論,不代表法國在台協會和金馬執委會的立場
。
為什麼法國CNC選擇贊助台北金馬創投 ?
我們先從台灣電影與法國合製的脈絡談起。
在2012年以前,台灣和法國合製的電影中,除了侯孝賢和蔡明亮的作品以外,真的非常稀
少。這兩位導演如果想找法國合拍電影,基本上沒必要參加金馬創投。對於一般的台灣電
影企劃案來說,台法合製無論是執行、市場還是融資各方面,似乎都難以想像,也鮮有先
例。即使有一萬歐元作為合製獎金,也難保有適合台法合製的劇本以及面對兩地市場的企
劃案。
另外,2012年也是時任文化部長龍應台積極推廣兩岸合拍電影的重要時期。受到輔導金的
政策帶領以及國發基金的加持之下,兩岸合拍片蔚為顯學,符合當時的社會風氣及政府期
待。許多台灣電影企劃案的目標是與中國合製,就算沒有合製也希望透過ECFA的框架取得
在中國戲院上映的機會。不只台灣,全世界具備外銷電影潛力的國家,都將目標放在當時
以驚人速度不斷膨脹的中國電影市場,費勁心思設計電影政策,意圖將自己國家的影視產
業和中國的內需成長掛在一起。美國電影工業如此,韓國、日本與法國也不遑多讓。
在目標如此明確的情況下,假設法國CNC只能贊助一個在華語電影市場中舉辦的創投會議
,以利法國電影和華語電影在技術、人才和市場方面做交流,她竟然優先選擇了台北金馬
創投,而不是上海電影節創投SIFF Project,或是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我並非暗示
金馬創投不夠資格,而是後兩者就法國本身的利益來討論,似乎都是事半功倍的選項。
華語創投 : 上海、香港還是台北?
以上海來說,自然是市場的考量。法國CNC早在2005年,就將它的海外推廣機構-法國電影
聯盟UniFrance的大中華區辦公室設在北京,主管中國大陸、香港以及台灣三個市場。早
在中國的戲院銀幕數量只有區區幾千的年代,法國已經非常清楚,未來的華語電影製片中
心位於北京,而主要市場指的是中國大陸。因此,法國很快地和中國於2010年簽訂政府間
電影合製協議,頻繁地引薦兩地電影人互相認識,加快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的節奏。
上海國際電影節作為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認可的全球十五個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基本已
經囊括華語電影市場最有份量的資方,出席的中國及外國影視工作者在人口基數上也很龐
大。法國電影人每年在上海電影節與中國影人的交流十分頻繁,若希望依照這個風向在上
海創投設立合製獎項,針對較少受到中國本地資方欽睞的獨立製片企劃案,鼓勵它們與法
國合製,似乎可以是一樁順水推舟、延續政策脈絡的選擇。但法國沒有這麼做。
那麼香港呢 ? 畢竟在法國電影產業中,最廣泛被提及的亞洲影視活動只有兩個,那就是
十月份的釜山影展及旗下亞洲電影市場展AMF和創投APM,還有三月份的香港影視市場展
FILMART與同期舉行的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釜山與香港剛好間隔半年舉行,基本已占
據了法國製片和發行商一整年的亞洲出差額度。
考量HAF在法國國內和國際的知名度、法國電影人出席此活動的人數、英語交流的普及度
以及活動舉辦的歷史與規模,它似乎都在客觀條件上,更有利法國資方與製片方參與。從
CNC的立場來思考,若希望能最大程度地促進法國電影人與華語或亞洲電影合製,在香港
HAF設立現金獎應該是一件合情合理的決定。然而CNC還是沒有這個做。
當然,我們可以據理力爭,指出金馬本身的定位很清楚就是華語圈,華語企劃案的量以及
整體純度自然比以全亞洲為徵件範圍的香港HAF還要高,所以CNC選擇了前者。或者,我們
也可以說,上海創投根本不缺CNC贊助區區一萬歐元,這個對中國製片方而言有拿沒拿根
本沒差的一個現金獎,所以給金馬比給上海更有實質意義。又或者,我們可以驕傲於電影
在台灣市場中不會受內容審查,充分具有映演自由,所以使CNC更願意在台灣設立這個獎
項,以鼓勵雙方合製。
關於以上三個小論點,我雖不覺得它們在商業及現實考量中有很強的說服力,但也不能輕
易否定。至於台灣電影市場對法國電影的重要性,我則是在CNC的年度電影報告中,發現
一件有趣的事。
每年五月,法國CNC會在坎城影展期間公佈去年度的影視及動態影像產業報告。在法國電
影國際市場表現的章節中,只有以下幾個亞太地區的電影市場會被列出以回顧年度情況
: 中國、南韓、香港、印度、日本、紐西蘭以及澳洲。
東南亞幾個人口基數龐大的市場被忽略呈現,可能是因為它們並非法國電影的潛力市場。
又或者,是因為除了華語市場之外,整個亞太區的法國電影外銷業務都由位於首爾的辦公
室統轄,自然對東南亞十多國的關注不可能那麼完備。然而列出香港,卻不見台灣電影市
場是怎麼回事?
以電影的國際銷售習慣來說,兩岸三地電影市場的性質差異甚距,國際貿易及電影法規也
不同,三地的發行權大多分開銷售,所以推估台灣電影市場應是被省略,而不是被納入中
國的票房合併計算。另外,2019年的香港戲院票房規模大約為二點二億歐元(約七十五億
新台幣),而台灣一整年的票房規模約為一百億新台幣,大約是香港的一點五倍。每年法
國電影片在台灣上映的數量,雖遠不及日本片,但至少和韓國片的數量相當,而一年的法
片票房亦有五千萬新台幣左右的水準。
總之,台灣電影市場的整體商業表現應該不至於弱於香港,既然香港都能夠被獨立列出討
論,那麼忽略台灣市場則令人意外。除非CNC還以為台灣的電影票房統計仍處於2016年以
前不透明的情況,導致研究統計的調查工作無法進行,不然就是台灣電影市場對法國來說
,其實不算非常重要。
總括以上討論,法國CNC選擇在金馬創投設立現金獎,以及提高法國製片的參與度,並非
因為金馬創投的條件和環境特別能促進華語電影與法國合拍,也不是在金馬推廣與法國合
製電影相對容易,更不是因為台灣電影市場對法國有多麼重要。這完全是CNC一個非常刻
意的決定。
CNC知道台灣在與法國合製電影時處於劣勢
在2010年,法國CNC與中國廣電總局簽訂中法電影合製協議時,CNC很快地意識到,以後台
灣與法國在電影之間的合作,將不會如同中國和法國之間的合作那樣有同等的機會與優惠
待遇。
因為台灣在國際中並非一個客觀認定的主權獨立國家,無法和其他國家簽訂政府間的電影
合製協議。這樣特殊的政治處境,使得台灣電影在國際合製的場合中,先天就被剝奪了許
多的機會。無論是共同開發劇本與企劃案的機會、引進法國資金支援的可能性,甚至最後
進入法國市場發行及映演的公平競爭條件,一部缺乏政府間協議護航的台法合拍片,整個
合作過程都會面臨相當程度的侷限及障礙。
CNC無法從政治及法律層面解決因為台灣政治處境而產生的文化、經濟及外交政策漏洞。
她希望平衡台灣與法國合製電影時先天上的劣勢,因此透過實質手段,在台灣電影企劃案
最集中曝光、台灣電影人感到最自在的金馬創投會議贊助合製獎金,並特別支持法方製片
參與會議。
在下篇文章中,我將近一步說明台灣因為特殊的政治處境,導致在國際電影合製的場合中
具體損失的機會和利益。
https://vocus.cc/@JuliusYCWang/5ee94f9afd89780001093af9
承上篇與法國合製的脈絡,本篇文章將繼續探究台灣在客觀上不是一個國家,而間接導致
電影國際合製方面的侷限及劣勢。
我先說明法國政府扶植電影產業的機制,再指出合製協議的意義是將合製電影納入雙方政
府的補助及投資機制中,然後舉《中法關於合作拍攝電影的協議》為例,說明中法雙方從
合製協中獲得的機會與經濟利益,最後以台灣因為政治處境被排除在外的情況作為本文的
結論。
如果希望跳過電影政策的理論及法國扶植電影產業的機制,可直接從《中法關於合作拍攝
電影的協議》此段內容開始閱讀。
電影國際合製一定要有官方協議嗎 ?
電影國際合製最粗略的概念,是指由兩個以上國家的製片方共同參與製作的電影,無論製
片方是製作公司、電視台還是網路平台,也無論參與比重的多寡或投資的方式。而本文討
論的主題 - 雙邊或多邊國際電影合製協議 (英文為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
bilateral or multilateral agreement,以下簡稱合製協議) ,則是一個主權國家政府
間的法律文件,由雙方或多方對等的電影業主管機關代表簽署,目的在認定一部合製電影
的「國產片」身份。我們也稱在合製協議規範下製作的電影為「官方」合拍片,這當然是
相對那些不具協議框架、僅由雙邊製片簽訂合製契約的「非官方」合拍片而言。
顯然,並非所有的合製電影都必須要有官方認證。國際合製本來就是一種存在已久的製作
模式,而製片方擁有極大的自由去選擇適合的生產方式,一般來說跟政府部門的電影業主
管機關未必有關係。然而,為何各國之間還需要簽署合製協議 ? 這主要和各國以「國產
片認定機制」而建立起的電影產業扶植政策有關。
電影產業扶植政策的基礎:「國產片認定機制」及比例原則
為什麼許多國家希望扶植電影產業 ?
首先,電影業的高資本特性、大眾娛樂的本質,以及容易與其他產業合作的彈性,是媒合
電視、音樂、遊戲、出版、廣告、設計等各類文化創意及娛樂產業的一股重要力量。扶植
電影產業等於推動上述這些產業彼此合作的機會,並創造更多有形及無形的價值。
再來,電影生產過程中會創造一條綿長的產業鏈,提供大量知識及勞動就業機會,而對自
然環境及社會的負面影響較少,是國家從二級產業轉型到三級產業的其中一個發展選項。
最後是電影的媒體功能以及外銷潛力,是在國際間再現國家整體形象、展示國家文化的重
要媒介。若發展得宜,將對國家帶來正面宣傳效益,具體上提升國內或國外的觀光旅遊人
次,間接增加在地消費,長遠來看都可嘉惠本國經濟。
基於以上理由,許多國家願意以經濟、文化和外交政策扶持本國電影產業,保障從業人員
的工作權以及本國電影在市場上的公平競爭權。然而,在WTO自由貿易原則之下,大部份
的國家無法限制進口到國內的外片數量,也不能對外片徵收歧視性關稅。因此,她們多半
採用其他扶植機制、補助政策以及獎勵規則,以提振本國電影產業各部門的生產量。
以法國的電影產業扶植政策(不討論地方政府的政策)為例,其作法包含:
規定大型電視台的播映配額以及投資製作國產片的年度營業額比例;
針對國產片發行業者實施選擇性及自動性補助;
利用減稅優惠引導一般個人投資國產電影;
透過政府方融資擔保機構協助製作業者以契約向銀行抵押貸款;
針對國產片製片業者實施選擇性及自動性補助;
還有以國內製作花費的稅收回饋製片業,以獎勵在電影製作業在國內從事生產。
一部法國電影若希望享有以上這些政策,必須通過「國產片認定機制」(L’agrément
du CNC),確認該片內容中的法國文化程度,並衡量實際由法國負責的製作比重。該機制
透過五個項目來衡量:影片使用的語言、拍攝製作及後製所在地、製片公司註冊地和電影
作者的國籍、主要技術人員的國籍、演員的國籍。
五個項目各佔20分,可謂同等重要。評量表滿分100分,但只要滿25分就算法國國產片
! 由於電視台必須製作或投資被認定為國產片的電影,才算滿足法國政府的播映配額規定
,因此取得這個身份算是拿到法國電視台投資的門票。此外,國產片也獲得以個人名義減
稅投資還有申請大部份選擇性補助的資格。
分數的多寡,也有比例原則的意義。分數的增加,代表法國國產比例的上升,可以獲得更
多的製作和發行自動補助金。一部獲得60分的法國電影,代表可以獲得自動補助全額的
60 %,自然優於只獲得25分的法國電影,而獲得80分以上則可獲得全額的自動補助。
因此,每個法國製片都會努力提升「國產片認定機制」評量表的分數。他們知道自己為法
國國產電影做的每一分努力,為國家及本國電影工作者帶來的每一絲利益,政府都會看在
眼裡。他們會再三思考每一個製作環節的安排,因為每一個選擇和布局都會影響最後的製
作收益。對法國發行商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發行國產比例越高的法國電影,國家會提
供的自動補助就越多,以協助降低發行的風險。
總結本段,我們發現法國政府透過納入比例原則的國產片認定機制,來建立一整套電影產
業的補助、投資及扶植政策。我雖然只舉法國為例,但許多歐洲國家,以及歐盟本身,都
是用同樣的一套思考邏輯、運作方式還有管理技術,來建立本國/歐盟電影產業的扶植政
策。
合製協議是為了鬆綁合製電影的國產認定機制
在貿易及生產全球化的年代,國際合製的模式越來越有彈性,也越來越複雜。我們假設一
部有法國團隊參與攝影、錄音與後製部門的合製電影,是由外國導演創作,在外國拍攝並
使用外國演員及語言。可想而知,這部電影在法國「國產片認定機制」評量表的分數將會
非常低,甚至不及認定門檻。這類電影其實佔所有的合製電影很大一部份的比例,它們將
因此被排除在法國的補助、投資及扶植政策之外。
法國製片公司在面對這種電影時,能參與製作的方法、可動用的資源將會非常有限。她必
須要仰賴公司本身既有的資本,因此增加周轉壓力,必須承擔很高的製作風險,如此一來
,她的合製意願將大幅降低。
即使法國製片念在和國外製片的交情,外加自己的對作品的熱忱,在沒有太大經濟利益的
情況下,不顧風險仍參與這種合製電影。那麼,她將在與電視談判播映版權的環節中,面
臨這部片無法享有配額優勢,而不受法國電視台欽睞的窘境。她也會發現這部不合國產認
定的合製電影,在法國戲院發行時被視為純外國片來對待,被迫跟好萊塢製片公司的超級
大片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一起競爭,而缺乏國家發行補助的支援與保護。她將直接面臨到
法國發行商缺乏意願發行這部電影的劣勢。
這豈不就是「國產片認定機制」排擠國際合製電影的現象嗎 ? 原本應該要扶植電影產業
的政策,竟然阻礙本國電影產業跟外國交流,間接減少了本國電影從業者的工作機會和利
益,等於也損害整體的國家利益。如此制度缺陷,並非電影政策的本意。而電影國際合製
協議最基本的經濟意義,正是在鬆綁國產認定機制,使這些合製電影可以被納入國家扶植
電影產業的政策中。
以《中法關於合作拍攝電影的協議》為例
法國至今已和五十多個國家簽署雙邊電影國際合製協議,包含在2010年於北京和中華人民
共和國政府簽訂的《中法關於合作拍攝電影的協議》。
至2017年為止,所有和法國簽有雙邊協議的國家如下表所示。
https://images.vocus.cc/c0e040c6-3ff5-4002-bb6f-ea3ae70449fb.png
我們可以這樣比喻:一部在合製協議框架中製作的「官方」合拍片,就像有擁有雙重或多
重國籍,並在取得國籍的國家中享有國產片待遇,不會被當成外國片。當然,合製協議框
架必須滿足一些條件才能通過,相關行政程序可能繁瑣,也會增加製片的工作量和減低製
作的靈活度。
符合協議規範也代表需要遵守雙方的電影法律和工會的規定。例如,製片公司至少要依照
工會規定每個職位的最低薪資雇用技術人員,從實習生到「指導」等級的職位都不例外,
因此可能增加電影製作的人事成本。當然,對普遍無工會相關組織或電影業最低薪資規範
的國家而言,這方面的影響就比較小。
以下我簡介《中法關於合作拍攝電影的協議》的重要內容,並舉實際中法合製的案例來說
明。
首先是實施程序,任何一方之製片人,要受益於本協議,必須於開機拍攝之前,向主管部
門提供以下文件:
- 為攝製電影作品取得的著作權文件
- 完整的電影劇本和準確描述電影作品主題性質的劇情介紹
- 主創人員名單和簡歷
- 工作計劃,含拍攝(內景和外景)所需星期的數量及拍攝地點
- 經費預算和詳細的財務計劃
- 合作攝製合同在任何情況下,雙方合作拍攝的影片都必須根據兩國主管部門聯合批準的
條件進行拍攝
接著,是協議中幾條規範中的重要內容:
第二條、
合作攝製的電影必須經雙方政府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現行的法律法規批準立項後才能投入拍
攝。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的立項申請由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受理。合作攝製、受益於本
協議的每一部電影作品,雙方政府都應視為各自境內的國產片,享受兩國政府現行的法律
法規所帶來的一切權利和利益。
第三條第3點、
電影的藝術和技術合作人員須為中國籍、法國籍、歐盟成員國國民或於1992年5月12日簽
署生效的歐洲經濟空間協約國國民。上述國家國民之外的外國人,如果具有中華人民共和
國的常住身份或在法國居住五年以上的身份,則對本款而言視同中國或法國國民。作為例
外,不具備前述國籍的演員,由雙方製片人提出,經雙方主管部門認可後可以參加影片拍
攝。影片拍攝必須在本協議雙方之一方領土內進行。外景拍攝,如果電影作品的劇本或情
節需要在既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又非法國的領土上進行,在雙方主管部門一致同意後,可以
允許。
第四條、
合作攝製一方在合作電影作品中的投資可以為電影作品成本的20%(百分之二十)至80%
(百分之 八十)不等。 所有合作攝製的電影都必須有雙方的、滿足雙方約定條件的藝術
和技術實際參與。技術和藝創人員的比例應在影片報兩國政府電影主管部門批準前由雙方
製片人根據劇情協商決定。
第八條、
合拍作品的收入分配由合作攝製人按照各自的投資比例協商確定。
附件2 - 法國補助和投資
1. 補助:自動性製作及發行補助、選擇性製作及發行補助、地方政府製作補助
2. 投資:電視台出資合作攝製或是預購播映版權、戲院發行最低保證額預付( MG,
Minimum Guarantee)、VOD和SVOD的最低保證額預付( MG)、國際版權交易最低保證額
預付( MG)。
附件3 - 中國補助和投資
中國政府不直接投資中外合作攝製故事影片,但對中外合作攝製的故事影片實施三種優惠
政策:
1. 享有中國國產片待遇。攝製完成的中外合拍影片經國家電影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並獲
得《故事片公映許可證》後,即可在中國境內發行放映,而無需通過進口渠道進入中國市
場。
2. 有資格參加中國政府「華表獎」評選,一旦獲獎可得相當數額獎金。
3. 合拍影片在中國境內產生的收入匯給境外製片方時,按規定須徵收20%外國企業所得
稅。為鼓勵中外合作拍攝影片,中國稅務機關把該稅率降為10%。
合製協議對中法雙方帶來的益處及意義
由以上的這些內容可知,一部即使全在中國拍攝,導演和演員都是中國籍,全片也未使用
法語的電影,透過協議框架與法國合製,該片仍可享有法國的電影扶植政策、補助機制及
各種投資,而不會因為不符「國產片認定機制」而被排除在外。這樣的一部電影在進入法
國甚至歐洲電影市場時,所遇到的貿易障礙也會降低。
對法國製片方來說,這部中法合拍片將在中國國內被認定為國產片,不受外片進口配額限
制。它相對容易取得在中國院線映演的機會,並因稅率優惠而獲得更有利的票房收益。礙
於法國大眾口味的電影在中國基本沒有觀眾,而小眾口味的作者型電影時常因為審查或配
額進不了中國院線,於是中法合拍就成為法國電影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的一種策略。
對雙方的電影產業而言,《中法關於合作拍攝電影的協議》正是提供一個公開而且有政府
作為第三方監督和管理的合作管道。經過兩國電影主管機關以及專業人員組成的委員會評
估後才開拍的合製電影,已經大大降低了製作風險。若兩國製片業者因為文化差異、產業
習慣不同而導致合作歧見或糾紛,至少也有暢通而公平的管道可以協助溝通和排解紛爭。
總之,合製協議是屬於經濟及貿易互惠、產業和文化交流還有國家外交方面的成果,不只
使合製的電影公司獲利,也提升了兩邊國家的整體利益。
第一部以中法合拍協議製作的電影,是王小帥導演的《我11》,於2011年在多倫多影展首
映。預算157萬歐元,中法資金比例為65 % 比35%,由註冊地為中國、香港及法國(主要
負責後期製作)的三間製作公司以及ARTE德法電視台共同合製,並由法國國際版權銷售公
司Haut et Court代理全球發行權。
第二部中法合拍片,是由法國導演Philippe Muyl執導的電影《夜鶯》,於2013年在釜山
影展首映。預算120萬歐元,中法資金比例為80 % 比20%,中國製片方為星美影業及廣西
電影集團,並由法國國際版權銷售公司Kinology代理全球發行權。
第三部中法合拍片,是由法國導演尚-賈克·阿諾(Jean-Jacques Annaud)執導的3D電影
《狼圖騰》,改編自姜戎的同名暢銷小說。預算2.52億人民幣(3500萬歐元),中法資金
比例為80 % 比20%,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紫禁城影業以及法國公司Loull
Production聯合製作,由法國國際版權銷售公司Wide Bunch代理全球發行權。中國票房7
億人民幣(馮邵峰和竇驍主演),法國達到130萬觀影人次(乘以平均票價6.7歐元即為票
房),該片於兩方電影市場都獲得不錯的成績,並在多個國家上映並售出電視播映權,為
商業成功的一次中法合拍案例。
礙於篇幅,我無法列舉所有在協議框架中製作的中法合拍片。然而從以上案例可見,中法
合拍片的規模可大可小,可以是表達作者觀點、具創作企圖並以國際影展為目標的電影,
也可以是以中國故事與景觀為底、全由中國演員主演,但面向全球主流觀眾市場的電影。
我們也發現,中國在合製中是主要製作國,產業資源豐沛,甚至不一定仰賴法國的資金支
持。而事實上,也有許多中法合拍片因為劇本無法通過中國審查,而無法納入合製協議。
但無論如何,此製作模式仍提供了一個健全的電影合作機會,創造更靈活的國際製作策略
,並拓展本國電影產業的範圍,為之注入新的創意與故事內容。
台灣在電影國際合製方面的劣勢與困境
台灣在電影國際合製的劣勢,自然是來自特殊的政治處境。
在現階段的情況中,台灣在國際間並不是客觀認定的主權國家,因此台灣文化部影視及流
行音樂產業局,不可能和法國CNC簽署雙邊電影國際合製協議。不只法國,台灣和任何一
個主權國家或像歐盟這樣的區域組織,都難以簽署這類的官方法律文件。因此,台灣和大
部分國家合製的電影都屬於非官方性質,它們都會被排除在台灣政府和對方政府的補助、
投資以及獎勵之外。
大部分國家的電影製片,因為和台灣合製電影既沒有多大的市場紅利,又不需要技術合作
,也缺乏資金支持的機制,所以整體來說沒有動機而難有意願合作。台灣製片也很難評估
,假設台灣真的能和各個國家簽署國際合製協議,實際會帶給台灣電影產業的益處有多少
。因為在政策引導和現實條件影響下,台灣製片確實少有機會和外國製片共同開發適合兩
國或國際市場的電影劇本及企劃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218.5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Ourmovies/M.1592450066.A.2C6.html
→
06/19 11:08,
4年前
, 1F
06/19 11:08, 1F
→
06/19 11:09,
4年前
, 2F
06/19 11:09, 2F
→
06/24 09:29,
4年前
, 3F
06/24 09:29, 3F
Ourmovie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