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華語電影的漫漫坎城路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周前 (2025/05/21 13:2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515000671-260112 聞天祥 今年是《俠女》在坎城獲得技術大獎(Grand Prix Technique,過去也常譯為高等技術獎 )的50周年。 本片是胡金銓離開香港「邵氏」、來台為「聯邦」影業拍攝《龍門客棧》(1967)叫好叫 座後的乘勝追擊。雖取材蒲松齡的〈聊齋誌異〉卻套入明朝「東林黨爭」的背景,先是窮 書生義助忠良,以寡敵眾,最後卻從涅槃中頓悟,塵緣已盡。半點功夫都不會的男主角, 配上飛簷走壁的女英豪,《俠女》不僅被視為胡金銓的代表作,也造就徐楓冷豔沉靜的銀 幕形象。然而在推出當時卻也踉蹌失意過。影片於1968年開拍,殺青已是1971年,慢工細 活在投資方眼中有如曠日費時,影片也被硬拆上、下集公映,港台票房皆屬失利,也僅有 美術設計獲得第10屆(1972)金馬獎。拜當年電影交流不便之賜,也多虧影片禁得起時間 考驗,等它以完整姿態逐鹿坎城,已經1975年了。這種時間落差,在今日影展界不可能再 有。但充滿創意的人物塑造、場面調度與剪接技巧,讓女主角於竹林大戰飛身上樹再俯衝 殲敵的動感美感,令人瞠目結舌。獲得技術大獎,實至名歸。影展的積極功能,也獲得印 證。 自主選片讓《俠女》曝光 許多人都把《俠女》視為華語電影在坎城影展的先聲。其實田琛執導的《蕩婦與聖女》早 在1959年便已入選競賽,李翰祥的《倩女幽魂》(樂蒂、趙雷主演)則在1960年問鼎, 1962年同樣由其導演的《楊貴妃》(李麗華、嚴俊主演)更是首部獲得「技術大獎」的華 語電影,只是當時還有另外兩部長片和兩部短片共享此獎。正名之餘,也不能否認「含金 量」確實有差。坎城的選片方式與國際影響力在六、七O年代,不可同日而語。他們在 1972年後率先自主選片,不再依賴各國遴選推派,否則《俠女》不見得有機會曝光或這樣 姍姍來遲。而威尼斯影展在1969至1979年間取消競賽的決定,也提供坎城急起直追甚至超 越的機會。因此,《俠女》雖得獎在後,但影響巨大許多。最明顯的是胡金銓不僅被英國 出版的「國際電影指南」選為1978年世界五大導演,也重獲投資而得以遠赴韓國經年拍攝 《山中傳奇》(1979)與《空山靈雨》(1979),延續他的藝術巔峰。坎城效應,絕對佔 有主因。 這座「技術大獎」後來也變成指名給獎。張藝謀《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5)是給攝 影呂樂,陳凱歌《荊軻刺秦王》(1998)頒給美術指導屠居華,王家衛《花樣年華》( 2000)則是美術總監張叔平與攝影師杜可風、李屏賓共享,更妙的台灣錄音師杜篤之竟然 以蔡明亮《你那邊幾點》(2001)和候孝賢《千禧曼波》(2001)兩部競賽片「獨得」。 中國大陸第五代導演、台灣新電影的大師們是後來華語電影在坎城的主力。其實香港新浪 潮的許鞍華當年被兩岸禁演的《投奔怒海》(1982)更早被坎城接納,只不過並非競賽片 ,但在當年已屬難得。其實坎城也不是先知,無論侯孝賢、楊德昌都要在南特、倫敦、鹿 特丹等衛星影展展露頭角,才會被關注,有時還得在坎城次要單元觀察,或先在其他一級 影展掄元,才可能跨足主競賽。所以我們無須訝異,明明他們早在八O年代風起雲湧,何 以叱吒坎城已是九O之後、甚至新世紀了。 侯孝賢強勢問鼎金棕櫚 1993年堪稱華語電影的坎城大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與侯孝賢的《戲夢人生》同時入 圍競賽,前者與珍康萍(Jane Campion)《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共享金棕 櫚,後者也拿了評審團獎。坎城垂青陳凱歌甚早,《霸》片之前的《孩子王》(1988)、 《邊走邊唱》(1991)就已入選競賽,也牽起他和轉任監製的徐楓合作《霸王別姬》的緣 分。本片堪稱其藝術生涯頂點,片中主角程蝶衣(張國榮飾演)與師兄段小樓(張豐毅飾 演)擅演同名京劇,既是末路英雄的慷慨傳奇,也有美麗女子的剛烈專情。但在現實裡, 有人急於逃避做了牆頭草,也有把死亡化成殉美得道。熱鬧與門道兼具,兒女情長與時代 側寫並蓄,確實擁有強大的觀賞魅力。 陳凱歌在九O年代幾乎每片都是坎城座上賓,跨入千禧後卻分道揚鑣。影展常勝軍張藝謀 在三大影展,獨缺金棕櫚。但在1994年曾以《活著》拿下評審團大獎,葛優還憑此片榮登 坎城影帝。有趣的是,正如《霸王別姬》由徐楓監製,《活著》的投資人則是邱復生。中 國大陸作者電影的鋒芒彷彿與「國產」畫上界線,自然也在當時引發一些異聲。但從後見 之明來看,那反而是他們成名後最好的時光。第六代的領軍人物賈樟柯、婁燁、王小帥等 人剛步上坎城時,也多結合國際資金以獨立製片方式完成。《天注定》(2013,最佳編劇 )、《頤和園》(2005)、《春風沈醉的夜晚》(2009,最佳編劇)甚至成了不可說破卻 人盡皆知的祕密。 侯孝賢的《童年往事》(1985)在柏林拿了影評人獎,《尼羅河女兒》(1987)進了坎城 的導演雙週,《悲情城市》(1989)在威斯尼轟動奪魁後,自然成了坎城必挖的對像。《 戲夢人生》以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前半生作基礎,穿插戲曲發展與人生波折,從無常到豁達 ,展示驚人格局。此後除了《珈琲時光》(2003)轉戰威尼斯,侯孝賢幾乎每部長片首映 都在坎城,七度問鼎金棕櫚,是華語影人之最,也顯見藝術水平的高超穩健。雖然幾度被 看好掄元,但要到《刺客聶隱娘》(2015)才終再擄獲一座最佳導演。這部片也不易看, 在片中沉默寡言的舒淇,令人聯想起胡金銓電影的徐楓。但故事更淡到一種極致。肩膊一 握,就是理解與許諾。簡約成就了複雜,留白卻說了更多,讓《刺客聶隱娘》成為一部不 世出的奇片。 不曉得坎城是否後悔過當初拒絕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他們在《獨 立時代》(1994)接納了他,只可惜天時地利都不對。之後又錯過《麻將》(1996),幸 好把握住了《一一》(2000)。千禧年是華語電影在坎城史上最燦爛的一年。楊德昌終於 揚眉吐氣,得到最佳導演,這是他最後一部電影,人物關係複雜卻又條理分明,是他最受 國際肯定的作品,卻迂迂迴迴好些年才讓台灣觀眾看到。姜文的《鬼子來了》(2000)則 以獨特視角看待日本軍人與中國大陸百姓的關係,雖獲得評審團大獎,卻被自己國家檢討 而遭到禁演懲罰。王家衛的《花樣年華》(2000)將梁朝偉推上坎城影帝,三位幕後功臣 拿了技術大獎,這部片在港台連一個最佳影片都沒拿到,卻是王家衛最風靡國際的電影, 在BBC的21世紀偉大電影選拔中名列亞席,僅次於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穆荷蘭大 道》(Mulholland Drive)。反正他早在三年前就憑《春光乍洩》(1997)拿過最佳導演 了。就連李安未參與競賽的《臥虎藏龍》(2000)都在同年坎城首映造成轟動,為後來席 捲世界票房、甚至囊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鋪好了路。 從短片開始耕耘 21世紀過了四分之一,坎城影展最醒目的華語影人好像還是前面提過的名字。杜琪峯也曾 兩度角逐金棕櫚失利。在大師塞車的情況下,新銳異軍突起的機會變少了嗎?僧多粥少還 是有應變之道的,坎城不僅擴張官方單元的規模,其他平行單元也愈做愈大。就像我們無 法忽略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的《爸媽不在家》(2013)在「金馬五十」大破四方贏得最佳影 片前,已先在坎城「導演雙週」亮相,並贏得象徵最佳新導演的金攝影機獎。反倒是2009 年便以《鬥牛》在金馬冒出頭的管虎,遲至去年才終以《狗陣》(2024)進到「一種注目 」且贏得大獎馬來西亞新銳余修善的《虎紋少女》(2023)也在「影評人週」單元獲獎 而引發注目,常住台灣的新加坡導演曾威量斬獲金馬新導演獎的《白衣蒼狗》(2024)也 在坎城金攝影機獎獲得特別表揚。雖然成色尚難跟主競賽相提並論,但在快速更替的電影 世界,這一步已算贏在起跑點。何況在講究淵源的國際影壇,下一部也更容易引起注目。 也難怪有人從短片就開始耕耘坎城。其他像畢贛、魏書鈞更是廣受看好,就等端出新作看 坎城是否埋單了。 不過當務之急還是等著去見識(鑑識)今年冒出來的新名字。誰知道會不會又有個改寫影 史的希望在此萌芽,甚至綻放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8.156.6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Ourmovies/M.1747804842.A.05C.html
文章代碼(AID): #1eBMAg1S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eBMAg1S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