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的內憂外患》(內憂篇)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新天堂樂園)時間22年前 (2003/09/07 17:5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國內市場的危機(內憂) 1.政府態度: 爭議不停的「輔導金政策」問題,引起電影業者的關注,此政策廢除與否將影響業者是否 願意繼續支持國內導演的創作,或者新生代導演的投入。輔導金十年前設立,目的是輔導 優良影片。不過,在官方、民間都拿不出救國片的對策下,輔導金竟淪為台灣電影最重要 的拍片資金,新聞局反成了「全國最大片商」;輔導金愈輔愈倒的爭議不斷出現,但有鑒 於輔導金電影幾乎是台灣電影目前四分之三的產量,新聞局不敢輕言廢止。 輔導金的評價不一,政府機關的態度也跟著不明確。在政策無法有效保護國片產業的狀況 下,使得業者對於投資電影的意願保守。政府可以給予台灣電影工業的支持,主要為財力 補助及政策保護。而在國片製作的輔導金方面,它主要有三個目的: i.鼓勵業者拍攝優良國片 ii.提升國內製片環境 iii.提高電影片製作水準 新聞局對於輔導金申請資格的認定有以下主要內容:主要工作人員如導演、製片、編劇、 以及男女主角…等,必須是為台灣本地的電影工作者,而且必須按照合約,在一定之期限 內開拍及殺青…等。符合以上條件者,在提出企劃書及劇本等相關文件之後,由新聞局聘 請學者專家及一些有關人員〈電影行政人員、電影工作者、業者〉組成評審委員會,加以 審核評比。名單一但公布後,新聞局就會按照之前約定的進度,透過分四期的方式把輔導 金撥給申請者。 輔導金的產生,原本是政府希望能給充滿危機的台灣電影工業一點幫助,另一方面也希望 台灣電影工業部要將人力及資金投資到台灣以外的地方,因而放棄台灣本地的電影工業。 可是就大家所知道,輔導金由原本的「政府掛帥」逐漸地走到由「業者主導」的地步,往 往由幾位具有財力及勢力背景的片商來主導輔導金的發放。因此對於好不容易才能拿到輔 導金的新導演而言,因為沒有把握下次是否有機會再拿到輔導金,自然會盡全力去拍出能 夠拿到國外參展的作品,藉此來累積自己的名氣。而這就是輔導金所產生的另一個問題, 等於是變相鼓勵導演將作品拿到國外去參展,雖然透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台灣跨足國際舞台 ,可是當大家都只為了參加國際影展而拍片時,誰還會為了台灣的一般觀眾來拍片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台灣電影工業的危機並不是一天所造成的。 2.資金問題: 片商大都會投資偏向商業化的電影。因為長期以來,國片已經在觀眾的心裡產生一種印象 ,就是國片大多會拍出一些故弄玄虛讓人無法理解的內容。因為如此,觀眾不願意盡戲院 看國片。片商也了解這點,所以要他們來投資國片得意願並不高,因為投資的最主要目的 是要獲利。國片本身獲利不高,不只國內片商投資意願低落,也甚少外資願意冒險投入, 甚至於連要跟銀行貸款也不是一見容易的事。於是電影業者缺乏有力的資金支持,沒有足 夠資金就無法在影片拍攝內容或宣傳方面多做改善。 3.通路問題: 就市場經濟而學言,電影應該有越多人看越好,因為固定成本(如戲院經營、放映費…等) 不變,人越多成本回收更快、利潤更高。但是由於國片市場的萎靡,每次進場觀看國片的 觀眾人數寥寥可數,「在商言商」,經營戲院的業者為維持生存,不得不將放映的檔期縮 短,使得國片往往都只上映幾天就匆匆下檔,有時某些片子還只在固定的地區放映,例如 北部就選擇台北,中部就選擇台中,南部就選擇高雄或者是台南…等。而選擇票房較佳的 外語片,就成為經營戲院業者的不二選擇,也因為如此,外語片擠壓國片的放映檔期,讓 觀眾覺得看國片沒有價值感,看完不到幾天就下映,然後就可以在影帶出租店租到,導致 觀眾花錢進電影院觀賞國片的意願降低,使得國片失去放映的通路,也讓台灣觀眾逐漸減 少接觸國片的機會。再加上歐美的大型影城陸續登台,本地戲院的經營要在美商發行公司 的發片中獲取利潤,已經非常困難,更遑論上映國片。 4.宣傳手法: 一部電影的產生到上映,要如何讓觀眾得到有關這部電影的上映日期及其主要內容,在這 方面可能須要透過一些宣傳的方式,可是國內電影業者在這方面的能力卻是最薄弱。一些 被評為相當值得一看的影片,經常是因為宣傳做的不好,進而變成叫好不叫座。如果無法 將影片宣傳出去,觀眾無法得知影片的訊息,那要如何叫觀眾買票進場呢?國內電影業者 的宣傳方法不夠專業,而且缺乏一套有系統的行銷策略及宣傳團隊。可是國內電影業者也 有力不從心的時候,有時候能完成一部影片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如果還要花大錢去 宣傳這部影片,對於國內電影業者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所以經常會利用一些成本 較小的方式來宣傳影片,但是所得到的效果並不大。 5.影片內容: 就影片內容而言,可分為商業及藝術兩種。台灣的商業電影多年來持續低迷,但是在藝術 電影方面卻是人才輩出,他們在政府電影輔導金的支持下取得拍片的機會,而在作品完成 後又紛紛成為國際影展邀約的對象。也因為如此,造成國片導演拍攝手法個人主義濃厚、 題材傾向藝術風格及意識型態。以目前的市場狀況而言,觀眾所需要的是一部能夠在面對 日常生活壓力之下,讓他們可以得到解放、紓解壓力的影片。可是依目前的票房市場反應 ,似乎顯示出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娛樂需求。 寫於2003年5月 -- 電影‧人生‧夢! http://mypaper4.ttimes.com.tw/user/fan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4.229.173
文章代碼(AID): #_Mm3HAS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_Mm3HAS (Ourmovies)